潮埔

潮埔

廣義的潮埔是指具有明顯周期而無強烈波浪作用的平緩的海岸地帶。多數的潮埔並不是單獨發育,與澙湖共生,稱為潮埔—澙湖亞相,有多個分類。

潮埔沿海岸分布,由小於0.06毫米粉沙和粘土組成的長數十千米的平緩地帶,屬於一種海岸堆積地貌類型。中國沿海地區每年接受來自黃河、長江、珠江等輸出的泥沙達20多億噸,潮埔廣為發育。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潮埔
  • 外文名:tidal flat
  • 特點:沿海岸分布,與澙湖共生
  • 本質:一種海岸堆積地貌類型
  • 組成成分:小於0.06mm的粉沙和粘土
  • 所屬學科:地理學
分類,沉積環境,潮道沉積環境,潮上帶沉積環境,潮間帶沉積環境,潮下帶沉積環境,沉積物結構構造,我國的潮埔,

分類

按地理位置潮埔可分為潮上帶潮間帶潮下帶
潮上帶是指位於平均高潮面以上的部分;潮間帶是指位於平均高潮面和平均低潮面之間的部分;潮下帶是指位於平均低潮面以下的部分。
按水體能量和沉積物類型可分為泥埔、混合埔和砂埔。
泥埔是指位於潮間帶的高潮線附近的低能環境,以泥質沉積物為主;砂埔是指位於低潮線附近的高能環境,以砂質沉積物為主;混合埔又稱為砂泥混合埔,是指泥埔與砂埔之間能量中等的過渡帶,具砂泥質沉積。

沉積環境

潮道沉積環境

潮道(tidal channel)通常發育於潮間帶和潮下帶,其底部是具介殼碎屑的粗砂岩和大量泥礫的滯留沉積物,向上砂泥質增多。
在潮埔體系的不同地帶,潮道的特徵也不同。由海向陸,根據岩性特徵可分為砂質潮道、砂泥質混合潮道和泥質潮道。在同一方向上,潮道的形態也有變化:潮下部分,潮道較直,潮汐脊和縱向沙壩、斜向沙壩等比較發育,側向遷移能力強;在砂質潮間帶,潮道也較直,分支較少,剖面上的形態比較對稱;在泥質潮間帶,潮道呈樹枝狀,剖面形態強烈不對稱,彎曲度增高,有發育很好的類似的曲流點壩,並以向潮道緩傾斜的側向加積層理為特徵。
在潮道砂質沉積物中,作為漲、退潮流的反映,一般具有羽狀交錯層理,但由於通常只有一個方向的主潮流,其結果出現了由單向交錯層理組成的具多個再作用面的砂層。

潮上帶沉積環境

潮上帶(supratidal zone)位於平均高潮線之上,為鹹水沼澤(鹽沼)沉積與粉砂和粘土的互層狀結構。由於生物擾動、植物根系穿插和發育結核等,使原生沉積構造遭到嚴重破壞。

潮間帶沉積環境

潮間帶位於平均高潮線與平均低潮線之間。由海向陸依次出現沙埔、混合埔和泥埔沉積。沙埔位於低潮線附近,以砂質沉積為主,其構造以發育大型板狀或楔狀交錯層理和雙向(羽狀)交錯層理為特徵,有時可見再作用面和沖刷一充填構造;混合埔由薄層的砂泥互層組成,其中發育脈狀層理、波狀層理、透鏡狀層理和砂泥互層層理及各種面狀構造
黃乃和等(1994)通過對我國東海現代潮埔的考察,發現潮間帶廣泛發育有潮汐周期層序,如遞變式周期層序和規律間隔層組式周期層序。這類周期層序在我國西南晚二疊世含煤岩系(黃乃和等,1994)和華北石炭一二疊含煤岩系中都有發現(陳鐘惠等,1988);泥埔位於高潮線附近.沉積物主要為泥和粉砂,發育水平紋理或塊狀層理和波狀層理,並可見泥裂和植物根痕。

潮下帶沉積環境

潮下帶(subtidal zone)位於平均低潮線以下,主要由潮道中的沙壩和淺灘沉積物組成,是以砂質為主的沉積區。由於潮流能量大,再加上波浪的作用,發育大型交錯層理,也有波痕紋理、平行紋理和雙粘土層出現。

沉積物結構構造

砂埔上有流水型交錯層理;混合埔中有壓扁層理透鏡狀層理及砂泥薄互層層理;泥埔環境主要是厚層泥質沉積物,可夾砂質薄層。
乾燥氣候的泥埔中,可有石膏和岩鹽晶體;潮上埔的鹽沼沉積中多具植物根須等。潮埔具多向、多成因波痕,如小型流水波痕浪成波痕,而且受潮改造可能具有峰圓谷尖或雙峰的波痕。有乾裂、雨痕、鳥眼、泥皮等沉積構造

我國的潮埔

中國沿岸現代潮埔廣泛發育,約占中國大陸岸線總長的25%,以江蘇沿岸的潮坪最長(600km)最寬(10km)。沉積物主要來自黃河、長江和珠江等大河,大多是由粉砂組成的泥質潮埔。
發育於乾旱氣候條件下的潮埔稱為“薩布哈”(阿拉伯語,意為被鹽浸透的鹽沼地)。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