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丈埔

百丈埔

百丈埔位於廣東省潮州市饒平縣,在錢東鎮北部與高堂鎮南部交界處,在上浮山至前寮這片地方,即尖峰山東北麓五坡嶺的三企山下。三企山是三個大小不一的山頭,自南至北聯成一串,狀若葫蘆,俗稱“倒地葫蘆”。

古時候,這裡為閩粵交通要道,尖峰山與龜山對峙成鉗形,扼官道咽喉,向來是兵家必爭之地。南宋末年,這裡曾發生一場動天地、泣鬼神的慘烈戰鬥。百丈埔因一場抗元戰爭而在史志上留名

百丈埔大戰,距今將近千年,滄海桑田,變化極大,但今仍有遺址煙墩、龍鬚港、娘娘廟等。愛國詩人丘逢甲遊蹤至此,詠詩感嘆:“戰裙化蝶野雲香,百丈埔前廢廟涼。碧繡苔花殘瓦盡,更無人拜許娘娘。”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百丈埔
  • 地點:潮州市饒平縣
  • 屬性:古戰場
  • 遺蹟:煙墩、龍鬚港、娘娘廟
簡介,歷史,遺蹟,

簡介

百丈埔位於錢東鎮北部與高堂鎮南部交界處,即尖峰山東北麓五坡嶺的三企山下,三企山是三個大小不一的山頭,自南至北聯成一串,狀若葫蘆,俗稱“倒地葫蘆”。古時候,這裡為閩粵交通要道,尖峰山與龜山對峙成鉗形,扼官道咽喉,向來是兵家必爭之地。南宋末年,這裡曾發生一場動天地、泣鬼神的慘烈戰鬥。
百丈鋪百丈鋪

歷史

百丈埔,因一場抗元戰爭而在史志上留名。百丈埔位於饒平縣尖峰山下,即今錢東鎮東北部與高堂鎮南部交界處,在上浮山至前寮這片地方。就地形看,尖峰山與龜山南北對峙,恰好成鉗形之勢,扼古代潮州至泉州官道咽喉,為古時閩粵交通要道,向來是兵家必爭之地。
百丈鋪百丈鋪
南宋末年,元兵逼近國都臨安,恭帝屈降。陸秀夫、張世傑等護衛恭帝之兄弟趙昰、趙昺南逃福州,並擁昰為帝,改元景炎,繼續抵抗元兵。景炎元年(1276年),宋軍兵敗,“欲入泉州,招撫蒲壽庚有異志”, “昰移潮州”(《宋史·本紀》)。帝昰移潮州何處?宋史沒有細記,但潮州府各部地方志卻有明確記載,如吳穎《潮州府志·古蹟》載:“宋景炎元年帝舟遷於潮州駐蹕紅螺山,明年遷於惠州之甲子門。”帝舟泊於與海相通的紅螺山下的灣港,稍事喘息,元兵定然來犯。
景炎二年(1277年),元兵從潮州城發兵前來追趕宋帝。百丈埔地處潮、泉通道,也是陸路通往紅螺山的要衝,而且南面有通海的龍鬚港,不論陸路或是海路,都可阻擊元兵的進軍。因此,三路護宋兵馬會師於此迎擊元兵。一路是陳吊眼率領的義軍。另一路是許夫人統率的閩南畲、漢義軍。許夫人,本姓陳,丈夫是為抗元犧牲的南宋進士許漢青。後人不知她的原姓名,以夫姓稱她為許夫人。再一路是陳璧娘統領的宋軍。陳璧娘,饒平都統張達之妻,張達護衛宋帝於海上,由她統兵前來百丈埔抗擊元軍。
百丈鋪百丈鋪
元兵乘勝追來,氣勢洶洶;護宋兵將,誓死抵抗。一場惡戰,殺得喊聲震天,血流滿地,歷經數晝夜,雙方傷亡慘重。最後,元兵因器利馬壯,援兵源源不斷,逐漸占了上風,而護宋義軍多為步兵,後援乏力,終於敗下陣來。百丈埔大戰,宋軍奮勇拼殺,雖然失利,卻也大大挫傷了元兵的威風,為宋帝遷移甲子門再赴崖山贏得了時間。

遺蹟

百丈埔大戰,距今將近千年,滄海桑田,變化極大,現今已難見到原物原跡,只能將其原跡的變遷略述一番。
百丈埔:南北兩端已有新的房舍和村落。中間的廣闊地段於1958年進行大開荒,發掘了許多冢堆,有的挖出二三十具骨頭,有的10多具,還有不少刀槍武器,甚至有的武器插在骨骼間。這些武器出土後,只要再碰一碰,便潰散如泥沙。
煙墩:在上浮山村中,以泥土堆積而成,是古戰場用於報警而設的,即在墩上點燃柴草升煙,使遠方知道這裡有緊急軍情。新中國成立後,此土堆曾被村里整修後作戲台用,如今尚存。
龍鬚港:位於上浮山之南,是百丈埔古戰場南面可以出海的港口,因海水漸漸後退,只剩下一條寬闊的排水溝。上世紀五十年代,汕汾公路從這裡經過,架了一座木橋,橋旁小石碑刻有“龍鬚橋”三字。如今汕汾公路納入324國道,擴充路面並把木橋改為鋼筋水泥橋,小石碑也不見了。
娘娘廟:是世人為崇敬許夫人而建的。明嘉靖元年(1522年),廣東學使命各地毀祠廟建社學,娘娘廟被誤拆。後來曾任明代大理寺評事、浙江僉事的邑人周用撰文《娘娘廟當復》,呼籲重建。至清末,世人多忘前事,廟宇荒涼,愛國詩人丘逢甲遊蹤至此,詠詩感嘆:“戰裙化蝶野雲香,百丈埔前廢廟涼。碧繡苔花殘瓦盡,更無人拜許娘娘。”時至今日,浮山的娘娘廟已湮沒無蹤,不知原址的確切位置。而在百丈埔北部的前寮村,有一座百丈古廟和一座娘娘廟,當地還有許多傳說,就名字而言,應是百丈埔大戰遺蹟,讓人們一直懷念這位膽識過人的巾幗英雄。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