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悟雲

潘悟雲

潘悟雲(1943年-),浙江溫州瑞安人。中國語言學家,漢語音韻學的專家。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潘悟雲
  • 國籍:中國
  • 出生地:浙江溫州瑞安
  • 出生日期:1943年
  • 職業:語言學家
  • 畢業院校復旦大學
  • 代表作品:《語言研究》,《東方語言學
  • 性別:男
人物簡介,人物年表,人生經歷,學術研究,學術貢獻,主要著作,所獲榮譽,早期經歷,

人物簡介

潘悟雲,1943年生於浙江溫州瑞安。中國語言學家,漢語音韻學的專家。因家庭出身問題,不能參加高考。高中畢業後,先後在溫州的一些工廠當過臨時工,挑過泥,拉過板車,1979年考上復旦大學研究生,1982年獲復旦大學中文系碩士學位,後在溫州師範學院任教。現為上海師範大學教授,上海師大漢語言文字學博士點負責人,上海高校比較語言學E-研究院首席研究員,復旦大學兼職博導,上海社聯副主席,《語言研究》編委,《語言科學》編委,《民族語文》編委,《中國語文》編委,《東方語言學》主編。先後應邀在美國加州大學伯克萊分校、聖地亞哥分校、威斯康辛大學、挪威奧斯陸大學、捷克查理大學、瑞典社會科學高級研究院、香港中文大學香港城市大學台灣清華大學等處作過學術合作研究和學術訪問。
潘悟雲潘悟雲

人物年表

1943年3月出生。浙江省溫州瑞安市人。
1961年高中畢業。隨後做了18年的苦工。
1979年,潘悟雲考上了復旦大學的語言學研究生。
1982獲復旦大學文學碩士學位。
1986年,潘悟雲應加州大學伯克萊分校邀請,在奧克蘭舉行的中國語言和方言會議作中心發言,題目是《吳語概論》。1993年從溫州師範學院調上海師範大學工作,同年評為現代漢語博士生導師,並任該博士點負責人。
潘悟雲潘悟雲
1994年,又應該校邀請,在中國語言源流國際研討會上作中心發言,題目是《對華澳語系假說的若干支持材料》。
1999年任上海社會科學界聯合會(社聯)副主席,上海社聯語言研究中心主任。
1986年以後多次應加州大學伯克萊分校、加州大學聖地亞哥分校、威斯康辛大學、奧斯陸大學香港城市大學、中文大學、科技大學的邀請講學、研究和學術訪問。
2001年,大陸、台灣、香港三地的語言學家決定建立“21世紀中國語言與方言資料庫”,潘悟雲教授被任命為這個計畫執行組的大陸召集人。
潘悟雲的“漢語方言計算機處理系統”是2002年度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項目中唯一一項語言學科的項目。
2003年,由潘悟雲主持的市教委重點學科項目“正常人的語音數據測試和分析”首次實現了語言學與醫學的合作研究,不僅為中國病理語音學提供基礎數據,還對現代信息技術的語音識別和語音合成作出了貢獻。

人生經歷

1943年3月,潘悟雲出生在莘塍鎮九里村。在瑞安縣中心國小(現市實驗國小)讀完國小之後,便隨著家人搬到了溫州。少年的潘悟雲聰明,除了體育,幾乎門門功課都是全班第一。但是,這樣一個天資聰穎、學習優秀的學生,在高考的時候,落空了。是家庭成分原因。當時潘悟雲的父親被打成了‘歷史反革命’。因此潘悟雲的檔案上被蓋上了一個藍色的印戳——此人不得高考錄取。
之後,潘悟雲進了一家工藝美術廠做學徒。潘悟雲下面還有3個弟弟,工藝美術廠一個月14元的工資沒法讓一家人活下去,於是潘悟雲乾起了苦工,一天能掙1.25元。22歲,潘悟雲在木材廠拉大板車,與弟弟到煤球廠去抬煤塊,雙肩被磨得全是淤血。在造船廠造船塢,7月盛夏,穿著短褲浸在水裡,全身曬出水泡,12月隆冬再下水,渾身哆嗦。每天12小時的高強度勞作,那些最苦最累沒有人幹的活潘悟雲也乾。
從1961年高中畢業,一直到1979年考上復旦大學研究生,潘悟雲做了18年的苦工。開始的時候真是非常苦,因為像潘悟雲這種家庭出身的人,不要說大學考不上,工作也找不到,只能做苦力,整天都是和那些勞改釋放分子在一起拉板車,挖泥土,抬煤渣。在那個艱苦的年代,支撐著潘悟雲堅強走下去的就是:讀書、學習。“我覺得應該對得起我自己,自己讀書這么好,不應該自暴自棄。人家能夠在大學裡學,我照樣可以自學嘛。”學習成了潘悟雲苦工生涯中最快樂的一件事。在溫州造船廠工地上挑泥土時,空擔子過去,趁喘氣的功夫,潘悟雲背誦《楚辭》,重擔過來,潘悟雲再咬緊牙關;在溫州鍋爐廠金工車間,任務完成後,別人休息時潘悟雲忙著在地上做高等數學題;在溫州鍋爐廠端面車床邊,潘悟雲用腳控制著車床,騰出手摸出抄好的《左傳》,默默背誦,《爾雅》就是在鑽床旁背下來的。文學、美學、哲學、音樂、美術史……“我酷愛讀書,什麼書都要讀。”
潘悟雲潘悟雲
1969年,潘悟雲遇到了生命中的貴人——鄭張尚芳(中國社科院語言研究所研究員,溫州人)。當時,潘悟雲對語言學很有興趣,經常看些音韻學方面的書。而真正涉足語言學,是在與鄭張尚芳接觸以後。
當時中國社科院語言研究所所長、語言學家呂叔湘,借給鄭張尚芳一本瑞典漢學家高本漢的《中國音韻學研究》,因語言所要整理圖書,欲先收回。鄭張尚芳找到潘悟雲,讓潘悟雲幫助抄寫此書後面厚厚的《方言字彙》。雖然那時潘悟雲對國際音標一知半解,但潘悟雲花了整整一個多月時間,認真抄錄了此書,一式兩份。鄭張尚芳很感動,認為潘悟雲是個耐得住寂寞、甘坐冷板凳的人,是做學問的料,便開始教潘悟雲語言學的研究方法。潘悟雲由此逐漸入門,跟著鄭張尚芳音韻學
從1969年到1979年,整整10年,潘悟雲與鄭張尚芳相互鼓勵,鑽研學問,懷著堅定的信念,相信總有一天會迎來學術的春天。
1979年,潘悟雲36歲,已是兩個孩子的父親。那一年,潘悟雲這個溫州鍋爐廠的普通工人,考上了復旦大學的語言學研究生。
1986年潘悟雲在奧克蘭舉行的中國語言和方言會議作題目是《吳語概論》的中心發言;1994年,潘悟雲在中國語言源流國際研討會上作題目是《對華澳語系假說的若干支持材料》的中心發言。
1986年,潘悟雲在美國訪問時,看到美國加州大學伯克萊分校語言學科創始人王士元教授的Dictionary of Computer軟體,很感興趣。回國後,潘悟雲立即申請了浙江省哲學社會科學重點課題《漢語方言學和音韻學的計算機處理系統》。那時,潘悟雲還不懂計算機,為了完成項目,潘悟雲每天上午8時去計算機室,將近半夜才回來,邊看電腦書籍邊寫程式。在計算機螢幕前面看得眼淚直流,不能睜眼,潘悟雲就讓讀國小的大兒子來幫忙看螢幕。一個暑假後,課題就有眉目了。潘悟雲是國內最早把計算機技術運用於漢語音韻學和方言學研究的學者之一。這在國內語言學界可是一個創舉,讓後來的研究者獲益匪淺。也使得整個語言學科的發展,都朝前邁了大步。計算機的速度跟手工操作完全不能同日而語,一個方言的同音字表,一般手工操作要4天,利用計算機只需四分之一秒。
潘悟雲潘悟雲
比較語言學是一門系統工程,需要大兵團作戰,多方協作,聯合攻關,這也是現代社會的一種理念。一方面潘悟雲參加了復旦現代人類學研究中心的合作計畫,充分吸取分子人類學、考古學、歷史學所提供的學術營養;另一方面,潘悟雲又與國內外各高校與研究單位的語言學科充分合作,調動各方力量,共同完成東亞語區的比較工作。
2006年,潘悟雲擔任了上海高校比較語言學E—研究院的首席研究員,負責立項招標、聘請學者,調查研究東亞地區的語言,進行綜合分析,最後理清東亞語言的原始面目,進而考察整個東方文明的起源。對於這個課題,上海市一年撥款100多萬元,高校配套50萬元,連續進行10年。潘悟雲說,這將是潘悟雲學術生涯的收山之作。這個課題有30多位教授參與。

學術研究

潘悟雲的研究工作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上古漢語歷史音:
1. 指出上古漢語也像某些現代亞洲南方語言一樣具有次要音節類型,從而對Bodman關於中古來母的上古來源*C-r-<r-作出語音解釋:其中的C-是次要音節。同時更進一步把這種構擬推廣到與舌根音諧聲的以母。
2. 上古*l-在短元音前變中古的以母,在長元音前變中古的定母,並對之作出語音解釋。
3.上古存在小舌塞音,它們分別變作中古的影、曉、匣、雲。匣母有兩個來源,一個來自舌根濁塞音,一個來自小舌濁塞音。
4. 對上古收-p、-m諸韻部進行再分部,並提出明確的分部標準。
5. 指出諧聲關係是上古漢語的形態反映。
潘悟雲還翻譯了幾部上古音研究領域最重要的著作,一本是潘悟雲主持翻譯的高本漢的《修訂漢文典》,一本是包擬古的《原始漢語與漢藏語》,一本是蒲立本的《上古漢語的輔音系統》。
中古漢語歷史音韻:
反切行為的研究基礎上確定漢語中古音的基本框架,並提出三條基本的反切原則來確定聲、韻、和介音。由這些原則潘悟雲得出推論:
1.《切韻》的每一個韻目帶有相同的主元音韻尾,從而對前人擬作同一主元音的登~蒸、咍~灰、痕~魂等韻的構擬作出修正;
2. 重紐兩類是介音不同,並對重紐的介音作出新的構擬。
漢語方言學:
潘悟雲認為南方方言是南方土著居民在學習漢語過程中,形成一種帶有本族母語特徵的混合語。根據這種語言史觀,潘悟雲指出漢語方言史的研究必須在作歷史層次分析的基礎上才能運用西方的歷史比較法,同時主張以各個歷史層次面貌的構擬來取代原始語的構擬。潘悟雲所發表的漢語方言的許多論文,就是用歷史層次分析法來解釋以往方言史觀所不能解釋的方言現象。
潘悟雲潘悟雲
漢語史與東亞語言歷史比較:
東方語言的歷史研究關係到整個東亞的人類起源和文明起源問題,而漢語史在東方語言的歷史比較中又處於核心的地位,所以,這個領域的研究在東方學術研究中的地位將越來越重要。潘悟雲教授在這個領域是國際上最領先的幾個學者之一。
方言學與歷史層次分析法:
長期以來,國內外的語言學界基本上都採用譜系理論來研究漢語方言的形成歷史,但是成績不佳。潘悟雲認為,譜系理論並不完全適用於漢語方言史的研究,漢語的南方各方言並不是從中原漢語分化出來,而是南方的非漢語居民經過雙語階段逐漸接受漢語的結果。因此不能簡單地把西方的歷史比較法運用於漢語方言史的研究,而應該用歷史層次分析法來彌補西方歷史比較法的不足。潘悟雲一直致力用這個理論研究漢語南方方言,解釋南方方言中用譜系理論不能解釋的現象,使這個理論逐步成熟,使之成為歷史語言學中的普遍理論。
探討新的研究手段:
(圖)潘悟雲(圖)潘悟雲
潘悟雲一直致力於把新的研究手段運用於歷史語言學和方言學。潘悟雲完成的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重點項目“漢語方言計算機處理系統”經評審獲優秀等級。並且已經為許多單位所使用,將促使古今漢語和漢語各方言間的大規模歷史比較發生革命性的發展。

學術貢獻

潘悟雲的主要研究方向是漢語歷史音韻學方言學東亞語言歷史比較。潘教授很早就認識到,這些研究工作所需要分析的大量語言材料,只有通過計算機輔助才能完成,為此,從二十世紀八十年代初開始,潘悟雲就自學計算機知識,把計算機技術運用於語言的歷史比較與歷史層次分析,並取得了一系列成果。
(圖)潘悟雲(圖)潘悟雲
作為一名學者,潘悟雲教授淵博的知識和開放性的研究使潘悟雲在音韻領域處於國際領先地位。潘悟雲多次應加州大學伯克萊分校、加州大學聖地亞哥分校、威斯康辛大學、奧斯陸大學香港城市大學、香港中文大學等學校的邀請前去講學、研究和作學術訪問。潘悟雲的《漢語歷史音韻學》出版後,在國內外引起了很大反響,被譽為“中國音韻學研究的主流之作”,歐洲漢學的跨國課題《新編漢文典》決定採用該書的上古音體系,並邀請潘教授於2012年4月在查理士大學就這個體系作了為期一個月的系列講座。
潘悟雲教授不僅在語言學研究中貢獻突出,而且為中國語言學界培養了一批年輕有為的人才。潘悟雲的2001屆博士畢業生龔群虎復旦大學作為人才引進,破格提升為教授、博士生導師。復旦大學言語聽覺科學研究中心副主任,2000屆博士畢業生黃樹先教授已被任命為《語言研究》的常務副主編。潘教授在教學上有自己獨到的見解,潘悟雲指出,做老師不僅要培養學生,也要“被學生培養”,潘悟雲根據每個學生的興趣、能力因材施教,幫助每個學生制定合適的研究領域和方向,當學生在該領域取得成績的同時,潘悟雲也從學生那裡學到了東西。

主要著作

一、專著
潘悟雲潘悟雲
《溫州音檔》1999
《漢語歷史音韻學》,2000年,上海教育出版社
《潘悟雲自選集》,2002年,安徽教育出版社
二、譯著
《修訂漢文典》(高本漢
《原始漢語與藏語》

所獲榮譽

《漢越語與>切韻<唇音字》獲浙江省1978-1982年度哲學社會科學優秀成果二等獎。
《對華澳語系假說的若干支持材料》獲上海市1994-1995年度哲學社會科學優秀成果一等獎。
《漢語否定詞考源》獲上海市哲學社會科學2004年度優秀成果一等獎。

早期經歷

(1)1943年3月出生。浙江省溫州瑞安市人。
(2)1961年高中畢業。隨後做了18年的苦工。
(3)1979年,潘悟雲考上了復旦大學的語言學研究生。
(4)1982獲復旦大學文學碩士學位。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