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近現代交通運輸工具普及之前,是一種輕便的運物、載人工具,特別在北方,幾乎與毛驢起同樣的作用。過去的獨輪車,車輪為木製,有大有小。小者車盤平;大者高於車盤,將車盤分成左右兩邊,可載物,也可坐人,但兩邊須保持平衡。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大板車
- 拼音:dà bǎn chē
- 注音:ㄉㄚˋ ㄅㄢˇ ㄔㄜ
- 解釋:一種用人力拉的較大的運貨平板車
詞語解釋,大板車歷史發展,
詞語解釋
dà bǎn chē ㄉㄚˋ ㄅㄢˇ ㄔㄜ
大板車(大板車)
一種用人力拉的較大的運貨平板車。又稱“榻車”。
大板車歷史發展
在兩車把之間,掛“車絆”,駕車時搭在肩上,兩手持把,以助其力,大板車一般為一人往前推!在運輸工具方面,人力和水力並用,在技術上有進一步發展。南朝祖沖之所造日行百里的所謂千里船和南朝梁侯景軍中的160槳快艇,都是人力推進的快速艦艇,南北朝時期出現了車船。唐代的李皋對車船的改進起了承前啟後的作用。上古時代的運輸,全靠手提、頭頂、肩扛、背負、橇引完成。後來,又以馬、牛來馱運,隨著農業、畜牧業和手工業生產的發展,產品不斷增多,交換也開始發生,產生了對運輸工具的要求,逐步創造出滾木、輪和軸,最後出現了車這種陸地運輸工具。原始的車輪沒有輪輻,這種車輪在漢、唐時代著作中稱之為“輇”。《左傳》記載,曾做過夏王朝“車正”(車輛總管)的奚仲最善於造車。夏代前後,出現了無輻條的輇和各種有輻條的車輪;漢代陸賈的《新語》中還說奚仲“撓曲為輪,因直為轅”,創造了有輻的車輪。由輇發展到輪,使車輛的行走部件發生了一次大變革,為殷代造車奠定了基礎。殷商和西周時已有相當精緻的兩輪車。陸上交通運輸工具不斷發展。1980年出土的秦始皇陵銅車馬代表了當時鑄造技術、金屬加工和組裝工藝的水平。如東漢以後出現的指南車記和里鼓車。
大板車以只有兩個車輪為標誌。中國古代人用它載重、載人,長途跋涉而平穩輕巧,因此,它的創製者和第一個駕駛者必定是有膽有識的機械工程師。至於大板車的車轅,其長短、平斜,支桿高低、直斜及輪罩之方橢、幾乎隨地而異、隨人而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