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本觀點
人類的歷史,果何自始?曰,不知所自始。果何由終?曰,不知所由終。在此無始無終,賓士前涌的歷史長流中,乃有我,乃有我的生活,前途渺渺,後顧茫茫,苟不明察歷史的性象,以知所趨向,則我之人生,將毫無意義,靡所適從,有如荒海窮洋,孤舟泛泊,而失所歸依。故歷史觀者,實為人生的準據,欲得一正確的人生觀,必先得一正確的歷史觀。
吾茲之所謂歷史,非指過去的陳編而言。過去的陳編,汗牛充棟,於治史學者亦誠不失為豐富資考的資料,然絕非吾茲所謂活潑潑的有生命的歷史。吾茲所云,乃與“社會”同質而異觀的歷史。同一吾人所託以生存的社會,縱以觀之,則為歷史,橫以觀之,則為社會。橫觀則收之於,縱觀則放之於往古。此之歷史,即是社會的時間的性象。一切史的知識,都依他為事實,一切史學的研究,都以他為對象,一切史的紀錄,都為他所占領。他不是僵石,不是枯骨,不是故紙,不是陳編,乃是亘生存的人類全生命。對於此種歷史的解釋或概念,即此之所謂歷史觀,亦可云為一種的社會觀。
古昔的歷史觀,大抵宗於神道,歸於天命,而帶有宗教的氣味。當時的哲人,都以為人類的運命實為神所命定。國社的治亂興衰,人生的吉祥禍福,一遵神定的法則而行,天命而外,無所謂歷史的法則。即偶有重視王者、聖人、英雄、豪傑而崇之以為具有旋乾轉坤的偉力神德者,亦皆認他們為聰睿天亶,嵩生岳降,仰托神靈的庇佑以臨治斯民。故凡偉人的歷史觀、聖賢的歷史觀、王者的歷史觀、英雄的歷史觀,道德的歷史觀、軟化的歷史觀,均與神權的歷史觀、天命的歷史觀,有密接相依的關係。後世科學日進,史學界亦漸放曙光。康德之流已既想望凱蒲拉兒(Kepler)、奈端(
Newton)其人者誕生於史學界,而期其發見一種歷史的法則,如引力法則者然。厥後名賢迭起,如孔道西,如桑西門,如韋柯,如
孔德,如馬克思,皆以努力以求歷史法則之發見為己任而終能有成,躋後起的歷史學、社會學於科學之列,竟造成學術界一大偉業。厥後德國“西南學派”雖崛起而為文化科學即歷史學與自然科學對立的運動,亦終不能撼搖史學在科學的位置,這不能不歸功於馬克思諸子的偉業了。
自康德以還,名家巨於努力以求歷史法則的發見者,既已實繁有徒,於是歷史觀亦衍類多端:有神權的歷史觀,有宗教的歷史觀,有道德的歷史觀,有教化的歷史觀,有聖人的歷史觀,有王者的歷史觀,有英雄的歷史觀,有知識的歷史觀,有政治的歷史觀,有經濟的歷史觀,有生物的歷史觀,有地理的歷史觀。將此種種依四種的分類法括而納之:曰,
退落的或循環的歷史觀與進步的歷史觀;曰,個人的歷史觀與社會的歷史觀;曰,精神的歷史觀與物質的歷史觀;曰,神教的歷史觀與人生的歷史觀。前者以歷史行程的價值的本位為準,後三者則以歷史進展的動因為準。以歷史行程的價值的本位為準者,或曰,社會的演展乃由昌盛而日趨衰落,或曰,社會的演展乃如循於一環,周而復始,或曰,社會的演展乃由野僿而日躋開明。以歷史進展的動因為準者,則曰,史之進展必有動因。至於動因何在,則又言人人殊:或曰,在個人,如英雄、王者是;或曰,在社會,如知識、經濟是;或曰,在精神,如聖神、
德化、理念是;或曰,在物質,如地理、人種、經濟是;或曰,在神權,如天命、神意是;或曰,在人生,如社會的生產方法,或社會的知識程度是。
歷史觀本身亦有其歷史,其歷史亦有一定的傾向。大體言之,由神權的歷史觀進而為人生的歷史觀,由精神的歷史觀進而為物質的歷史觀,由個人的歷史觀進而為社會的歷史觀,由
退落的或循環的歷史觀進而為進步的歷史觀。神權的、精神的、個人的歷史觀,多帶退落的或循環的歷史觀的傾向;而人生的、物質的、社會的歷史觀,則多帶進步的歷史觀的傾向。神權的、精神的、個人的、退落的或循環的歷史觀可稱為舊史觀,而人生的、物質的、社會的、進步的歷史觀則可稱為新史觀。
實在的事實是一成不變的,而歷史事實的知識則是隨時變動的;紀錄里的歷史是印板的。解喻中的歷史是生動的。歷史觀是史實的知識,是史實的解喻。所以歷史觀是隨時變化的,是生動無已的,是含有進步性的。同一史實,一人的解釋與他人的解釋不同,一時代的解釋與他時代的解釋不同,甚至同一人也,也於同一史實的解釋,昨日的見解與今日的見解不同。此無他,事實是死的,一成不變的,而解喻則是活的,與時俱化的。例如火的發明,衣裳的發明,農業及
農器的發明,在原人時代,不知幾經世代,經社會上的幾多人,於有意無意中發見、套用的結果積累而成者。舊史觀則歸功於半神人的
燧人氏、神衣氏等。若由新史觀以為解釋,則必搜其跡尋其因於社會全體的進化,而斷定此半神人為荒誕的虛構。又如孔子的生平事跡,舊史觀則必置之於天縱的地位,必注意於
西狩獲麟一類的神話。若依新史觀為他作傳,則必把此類荒誕神話一概刪除,而特注意於產生他的思想的社會背景。所以歷史不怕重作,且必要重作。實在的事實,實在的人物,雖如滔滔逝水,只在歷史長途中一淌過去,而歷史的事實,歷史的人物,則猶永永生動於吾人的腦際,而與史觀以俱代。依據人生的史觀重作的歷史,補正了依據神權的史觀作成的歷史不少;依據社會的史觀重作的歷史,補正了依據個人的史觀作成的歷史不少;依據物質的史觀重作的歷史,補正了依據精神的史觀作成的歷史不少;依據進步的史觀重作的歷史,補正了依據退落的或循環的史觀作成的歷史不少。歷史觀的更新,恰如更上一層,以觀環列的光景,所造愈高,所觀愈廣。以今所得,以視古人,往往竊笑其愚,以為如斯淺識都不能解。其實知識有限,如隔叢山,過後思之,以為易事,而在當時,則非其時之知識所能勝。譬如奈端,據以發明引力法則的蘋果落地的事實,奈端之前,奈端之後,目睹蘋果落地者,何止千百萬人,而皆莫喻引力之理,今從史實,亦何足異?根據新史觀、新史料,把舊歷史一一改作,是現代史學者的責任。
中國自古昔聖哲,即習為托古之說,以自矜重:
孔孟之徒,言必稱堯舜;
老莊之徒,言必稱黃帝;
墨翟之徒,言必稱大禹;
許行之徒,言必稱神衣。此風既倡,後世逸民高歌,詩人夢想,大抵慨念黃、農、虞、夏、無懷、葛天的黃金時代,以重寄其懷古的幽情,而退落的歷史觀,遂以隱中於人心。其或
征誅誓誥,則稱帝命;衰亂行吟,則呼昊天;生逢
不辰,遭時多故,則思王者,思英雄。而王者英雄之拯世救民,又皆為應運而生、天亶天縱的聰明聖智,而中國哲學家的歷史觀,遂全為循環的、神權的、偉人的歷史觀所結晶。一部整個的中國史,迄玆以前,遂全為是等史觀所支配,以潛入於人心,深固而不可拔除。時至今日,循環的、
退落的、精神的、“唯心的”歷史,猶有復活反動的傾勢。吾儕治史學於今日的中國,新史觀的樹立,對於舊史觀的抗辯,其興味正自深切,其責任正自重大。吾願與治斯學者共策勉之。
註:本文和《鮑丹的歷史思想》、《魯雷的歷史思想》、《盂德斯鳩的歷史思想》、《韋柯及其歷史思想》、《孔道西的歷史思想》、《馬克思的歷史哲學與理愷爾的歷史哲學》以及《唯物史觀在現代社會學上的價值》等,是
李大釗在北京大學等校開設的《史學思想史》課程講義的組成部分。一九二○年七月八日,北京大學評議會全體通過,將圖書館主任改為教授。七月二十三日,北京大學文牘課發出教授聘書。以後,李大釗除在北京大學任教外,還在女子高等師範、
朝陽大學、
中國大學等校授課,以課堂為陣地,宣傳馬克思主義學說。在馬克思主義史學方面,他講授的有《
唯物史觀研究》、《史學思想史》、《
史學要論》等重要課程。李大釗在《史學思想史》講義中,較詳細地介紹了歐洲進步思想家的重要歷史思想,闡述了馬克思主義唯物史觀產生的歷史必然性及其基本觀點,指明了它對
社會進步、人類覺醒的重大革命意義。
近幾年來,除了唯物史觀外,
文明史觀、現代化史觀、整體史觀(
全球史觀)、
社會史觀和
生態史觀等明顯地影響著高考歷史試題的命制,史觀已成為高考歷史試題之魂。因此我們必須了解新史觀。用新史觀整合知識,提升學生的新史觀的運用能力。
具體史觀類型
文明史觀
文明史觀認為,一部人類社會發展史,從本質上說就是
人類文明演進的歷史。從橫向看,人類文明史的內涵包括物質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人類文明從範圍上可以分成古希臘與古羅馬文明、中華古代文明、西方資本主義文明、社會主義文明等若干系統。從縱向看,人類文明經歷了漁獵採集時代、農業
文明時代(包括
新石器時代、
青銅時代、
鐵器時代)、工業文明時代(包括
手工工場時代、
蒸汽時代、
電氣時代和資訊時代)。
整體史觀
首先,人類歷史發展趨勢是從分散走向整體。這一趨勢的明顯轉變,開始於15世紀末16世紀初的新航路開闢。19世紀末20世紀初
資本主義世界體系的形成,標誌著它的基本完成。這個過程至今仍在快速延續、發展著,全球化的浪潮洶湧澎湃。
其次,人類歷史發展的兩條主線是生產力的發展和世界各地區交往的發展。建立在生產力發展基礎上的世界各地區交往,已成為推動人類社會從分散走向整體的決定因素。
再次,歷史的內容包括經濟、政治、社會生活、思想、文化和科技等各個方面。總之考察歷史既要從巨觀上把握,又要從經濟、政治、社會生活、思想文化和科技、民族交往等微觀方面去研究
現代化史觀
現代化是指人類社會從傳統農業社會向現代工業社會轉變的過程。這一轉變以工業化為推動力,引起整個社會在經濟、政治、思想文化、社會生活等各個領域發生深刻的相應變化。因此,現代化的核心是經濟的工業化,但並不僅限於工業化,它包括了整個社會的變革,如政治民主化、法制化;文化的理性化、科學化、大眾化;社會的平等化、自由化、
世俗化等。
現代化在中國近代的發展過程也可以叫做近代化,即中國社會由傳統農業社會向近代工業社會轉變的過程。因此我們通常所說的近代化與現代化都是指由農業社會向工業社會的轉變。可以把
中國近代化叫做“早期現代化”,或者叫做“近代中國的現代化”。
社會史觀
和歷史上的經濟、政治和文化問題一樣,社會問題也是史學的研究對象。研究歷史,不僅要“眼光向上”,關注“大人物”和“大事件”,還要“眼光向下”,關注“小人物”, 關注與平民百姓芸芸眾生息息相關的“小事”。
生態史觀
歷史流變中人與自然、社會系統與
自然系統的關係,是史學研究的一個重要領域.總結人類處理與自然關係的歷史經驗和教訓,促進人與自然和諧相處與協調發展是生態史研究的主旨。
新史觀的運用
辛亥革命100周年。審視歷史,從
西方文明對中國的衝擊及中國文明的嬗變等角度評價和認識辛亥革命。辛亥革命是近代中國經濟和社會矛盾發展的必然結果,是中西文明碰撞的結果,是先進的中國人用西方文明改造中國的一次偉大嘗試。
辛亥革命引發了20世紀中國社會的第一次巨變,在推動中國現代化進程中的作用不容抹殺,但它並沒有使中國真正走上獨立自主的現代化道路。那么應怎樣客觀、辨證、全面的看待辛亥革命在中國現代化進程中的作用與不足呢?我選取下面的史實與學生進行探討。
材料一 第一章 中華民國主權屬於國民全體。
第三、四、六章 參議院行使
立法權;臨時大總統及國務院行使行政權;司法權由法院獨立行使。
第五章(內閣總理)於臨時大總統提出法律案、公布法律及發布命令時,須副署之。……內閣總理由議會多數黨產生(而非總統提名任命)
從《臨時約法》內容中可以明確看出它確立了
人民主權,自由、平等,
三權分立,責任內閣制等原則。辛亥革命在中國歷史上建立了第一個民主共和國,制定民主共和憲法,廢除兩千多年的
封建君主專制。但是憲法的制定和憲法的有效實施是兩回事,此後
袁世凱稱帝、北洋軍閥混戰等說明中國並未真正實現民主、法治。但是辛亥革命後誰再想當皇帝,無論袁世凱,還是
張勛擁立的溥儀,都迅速失敗成為歷史鬧劇。可見辛亥革命在政治上雖然沒有實現中國的民主化和法制化,但在一定程度上促進了民主化和法制化。
政治反作用於經濟。辛亥革命對中國經濟現代化發展的推動作用如何呢?
材料二 1912~1919年,中國新建工礦企業達470多家,投資近1億元,加上原有擴建新增資本達1.3億元以上,相當於革命前50年的投資總額,中國工廠使用的蒸汽動力,1913年為43448馬力,1918年為82750馬力,約增加一倍。
辛亥革命後,
民族工業出現黃金時期,促進了經濟的工業化,。但是民族工業短暫的春天很快被無情摧毀。其外因是帝國主義一戰後捲土重來,內因是
袁世凱死後軍閥混戰。帝國主義捲土重來說明辛亥革命沒有完成反帝任務,
軍閥割據混戰說明辛亥革命沒有完成反封建任務。因此辛亥革命後中國的民族
資本主義工業雖然有了較大的發展,但依然是在“夾縫”中求生存。中國並沒有走上獨立自主的工業化道路。
材料三 1913年江蘇第一師範學校對300多名中小學生的調查顯示,他們崇拜的人物依次是孔子(157人)、孟子(61人)、
孫文(17人)、顏淵(11人)、
諸葛亮(8人)、
岳飛、王陽明、
黎元洪、大禹、
康有為、袁世凱……
——《近代社會文化變遷錄》
1913年中小學生崇拜孫中山,說明孫中山領導辛亥革命威望很高,民主共和的觀念開始逐漸為人們接受。部分民眾的思想觀念中開始有了共和、民主等現代化意識。但崇拜
孔孟的人數遠遠高於孫中山,說明辛亥革命並沒有在思想文化領域引起一場深刻的變化,封建思想仍占統治地位。
材料四 南京臨時政府採取許多移風移俗,如剪除髮辮,禁止婦女裹腳,以握手、鞠躬代替跪拜、請安,以先生、同志代替老爺、大人等稱呼……自由婚姻、西學昌盛等習俗漸行。
辛亥革命後,中國人的社會生活進一步發生變化,衣、食、住、行,婚喪儀式,社交禮儀等都受到西方
工業文明的影響。人們日常生活中的這些變化反映了平等、自由、開放、文明等思想逐漸被接受。但這種變化僅僅局限於大城市的一部分人,在廣大農村傳統封建習俗仍堅若磐石。
綜上所述,辛亥革命推翻了
清王朝,結束了中國兩千多年的
封建君主專制制度,建立起資產階級共和國,使民主共和國的觀念逐漸深入人心;促進了民族
資本主義的進一步發展;使文化思想和社會風俗呈現自由、平等、科學、文明等發展趨勢。辛亥革命引發了20世紀中國的第一次巨變,它作為中國現代化進程中的一座里程碑,是當之無愧的!但是辛亥革命沒有完成反帝反封建的革命任務,沒有改變中國
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會性質,沒有為中國成功開闢出一條獨立自主的現代化道路。
辯證唯物主義和
歷史唯物主義告訴我們,歷史事件本身具有無限複雜的多樣性,只有把它放在一定的歷史環境裡,才能全面、辯證地認識它。辛亥革命之所以沒有能夠推翻帝國主義壓迫,剷除封建制度,使中國成為真正的民主共和國,為
資本主義發展和現代化開闢道路,是由時代和階級局限決定的。19世紀末20世紀初的中國,民族資本主義經濟與封建自然經濟和帝國主義在華企業相比,處於絕對劣勢;民族資產階級的軟弱妥協,封建勢力和帝國主義相勾結的強大。決定了辛亥革命不可能完成中國現代化的歷史重任(現代化本身就是一個複雜漫長的過程)。儘管如此,辛亥革命打開了20世紀中國巨變的閘門,其豐功偉績與世長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