耙(漢字)

耙(漢字)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3個義項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耙(bà)是農業生產中傳統的翻地農具,曾經是農家必備的農具之一。也是中國武術器械之一,由農具演化而來。鐵齒釘耙,耙齒鋒利似釘,攻擊性強,也兼有兵器的作用。因耙可擊,可耙,一度成為軍中最利的武器之一。耙的擊法有“推牽”、“扁身殺”、“倒頭打”、“大斜壓”等;防法有“對打對揭”、“直起磕”、“扁身中攔”等。武術單練套路有“九齒釘耙”和“荷葉耙”;對練有“耙進槍”和“耙戰刀牌”等。

基本介紹

  • 中文名:耙
  • 拼音:bà,pá 
  • 部首:耒
  • 筆畫:10
  • 解釋:一種農業用具
漢字釋義,古籍解釋,名詞解釋,方言集匯,音韻集匯,上古音系,廣韻,蒙古字韻,中原音韻,洪武正韻牋,分韻撮要,

漢字釋義

耙 bà, pá 形聲。字從耒,從巴,巴亦聲。“巴”意為“附著”、“黏著”、“匍匐”。“耒”指“農具”。“耒”與“巴”聯合起來表示“一種把碎土、堆肥、雜草攤開,使它們附著在農田表面的農具(讀bà)”、“一種把谷堆柴草堆扒開,使穀子和柴草附著在曬穀場地面的農具(讀pá)”。
本義:一種把農戶的堆積物扒開並使之均勻附著在開闊場地表面的農具。

古籍解釋

康熙字典
《篇海》必駕切,音埧。犂屬。《農政全書》耙制,有方耙,有八字耙。如犂,亦用牛駕,但橫闊多齒,犂後用之。蓋犂以起土,惟深為功耙以破塊,惟細為功。耙之後又用耖用耮。俗作䎱。

名詞解釋

涵義
耙
讀pá。用於表層土壤耕作的農具;較小。
讀bà。於表層土壤平整的農具;較大。耕作深度一般不超過15厘米。耙在中國已有1500年以上的歷史。北魏賈思勰著《齊民要術》稱之為“鐵齒楱”。元《王禎農書》記載有方耙、人字耙等。
耙
harrow
bàㄅㄚˋ
◎把土塊弄碎的農具。
◎用耙弄碎土塊:這塊地~兩遍了。 讀BA時,為農具,較大,用兩頭牛來拉,用於平整土地
引申
◎耙地bàdì
[harrowing]用耙進行的一種表土耕作,通常在犁耕後、播種前或早春保墒時進行,有疏鬆土壤、保蓄水分、提高土溫等作用
◎耙路機bàlùjī
[ripper]一種敲碎磨損路面的築路機器
●耙
páㄆㄚˊ
◎聚攏穀物或平土地用的用具:~子。齒~。
◎用耙平整土地或聚攏穀物。
常用詞組
耙子pázi
[rake]歸攏或散開穀物、柴草或平整土地用的一種農具,柄長,裝有木、竹或鐵制的齒。

方言集匯

◎ 客家話:[台灣四縣腔] pa2 [寶安腔] pa2 [沙頭角腔] pa2 [客英字典] pa2 [海陸豐腔] pa2 [梅縣腔] pa2 [客語拼音字彙] pa2 [東莞腔] pa2
◎ 粵語:paa4
◎ 潮州話:bê5

音韻集匯

上古音系

字頭聲符韻部對應廣韻小韻擬音註解
𤝡
braːs
杷分化字

廣韻

字頭小韻反切聲母韻母韻目調韻系韻攝廣韻目次高本漢王力李榮邵榮芬鄭張尚芳潘悟雲蒲立本推導現代漢語古韻羅馬字有女羅馬字註解
蒲巴
麻二開
平聲
二等
開口
下平九麻
bʱa
ba
ba
ba
bɣa
bɯa
baɨ
pa2
bra
bea
搔也或作把又姓本杞東樓公之後避難改焉西魏襄州刺史把秀蒲巴切三

蒙古字韻

字頭八思巴字八思巴字(修正)八思巴字(其他形式)音譯音譯(修正)音譯(其他形式)擬音聲調註解
ꡌꡓ
paw
baw
入聲

中原音韻

字頭小韻聲母韻母韻部聲調四呼寧繼福註解
家麻開
家麻
去聲
開口呼
pa

洪武正韻牋

字頭小韻反切韻目韻部聲調
必駕
十五禡
去聲

分韻撮要

字頭小韻聲母韻母韻部聲調註解
第二十六家賈嫁
陰去
同上(與壩同雍水也)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