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農業,資源,人文地理,人傑地靈,滄江明珠——漭水,阿背寨熱泉,文化教育,文化,教育,基礎設施,特色產業,畜牧業,資源環境,農業民生,社會保障,社會保障事業,其他保障事項,
簡介
瀾滄江大橋經耉街至
永平縣。境內有盛興林業有限公司、盛吉矽業有限公司、建星紙業有限公司和易佑茶廠、黃家寨古樹茶廠兩個
普洱茶廠;有著茂盛石材有限公司開發者大理石工藝品;鎮內沿江村大平坦和大秧草塘分別有 “昌恆木業”和“宏盛木業”兩個股份制合作林場。從50年代起,就在全鎮各茶區興建了30多個茶葉初制廠,有400畝連片的野生古樹茶。
漭水是一個典型的山區農業鎮,轄國土面積為311平方公里,行政區劃為9個村民委員會,205個村民小組,鎮內最低海拔1050米,最高海拔2850米,年平均氣溫14.5℃,年降雨量為1450毫米左右,有低熱河谷氣候、溫涼和高寒氣候等多種氣候類型。常住人口26131人(2017年),有耕地面積23693畝,其中:水田9670畝,旱地14023畝,茶園總面積25318畝,(其中採摘面積17702畝),有泡核桃95117畝、竹林9569畝。年末大牲畜存欄14346頭,生豬存欄36540頭,山、綿羊10995頭。
農業
糧食、茶葉、核桃、畜牧業是漭水鎮的骨幹產業。糧食以玉米、水稻小麥為主;茶葉面積14000多畝,年產乾茶700噸,大部份屬優質大葉種茶;泡核桃面積30000畝,年產500噸,漭水核桃具有個大皮薄、仁白味香、蛋白質含量高等特點;漭水鎮擁有發展畜牧業的有利條件,是昌寧縣的牛、羊、仔豬養殖基地。漭水鎮境內鐵、大理石、
雲母等礦產資源儲量豐富,具有較高的開採價值和前景。漭水離縣城近,交通、通訊條件好,尤其適合農特產品加工。
資源
漭水有豐富的旅遊資源,如:可盡覽滄江風光的鵝頭山、有“天山草原”之稱的大秧草塘、天然溫泉“阿背塞澡塘”、老廠望江樓風景獨好。隨著小灣電站的建成,從漭水沿江到老廠蘇家山80多公里的滄江之畔,將逐步成為旅遊熱區。
人文地理
漭水,明
宣德九年(1434年)前,莽氏家族在這片古老的熱土上開發生計。因莽氏家族濱水而居,而取名為莽水,此地山川秀麗,草木茂盛,水資源豐富,隨著
歷史的變遷更名為漭水。1434年,設漭水土巡檢司,隸順寧府,清時屬順寧府右甸歷廳。本縣設治前屬順寧縣右甸縣佐所轄,設柯柯漭鄉。民國22年(1933年)設昌寧縣時,置柯漭鄉,轄9個保,隸第二區。民國24年(1935年)設漭水鎮,民國34年(1945年)改為柯華鎮。1950年
解放後屬新城區,設漭水鄉,1958年公社化時設漭坡人民公社,又稱漭水公社。1960年設漭水小公社。1963年改漭水區,1983年成立漭水區公所和黨委,轄老廠、明華、明德、河尾、漭水、共裕、翠華、聯福、沿江九個小鄉。1988年2月撤消漭水區公所,成立漭水鄉人民政府和漭水鄉人大主席團。2002年漭水撤鄉設鎮至今。
人傑地靈
漭水山川秀美,人傑地靈,素稱“文墨之鄉”、“滄江明珠之”和“千年茶鄉”。登上漭水東部高山,瀾滄江風光將一覽無餘;進入漭水南部,“望江樓”、“蒼天古樹”、“仙人掌”等自然奇觀將讓你留連忘返;到漭水西部,河西水庫美景和得天獨厚的大理石奇峰美不勝
收;到漭水北部,奇異的花草、高山濕地、鵝頭山風觀、萬畝杜鵑和莽莽原始森林更是讓你一醉不歸。
漭水鎮人民勤勞、樸實、善良、進取,歷史上許多文人志士,創造了很多第一。出生於河尾村的穆乃鵬是中國地質部高級工程師;出生於聯福村的禹子榮同志曾擔任過昌寧縣縣長、縣委書記,德宏州副州長、紀委書記等職;出生於聯福村的李志美先生曾擔任昌寧縣副縣長、縣長等職;出生於漭水村的吳應元同志曾擔任昌寧縣委書記;漭水大竹林的王樵的書畫也極具有影響力,王樵原名王業,字建勛,號山水居士,出生於貧苦農民家庭,自幼懷有抱負,攻讀詩書,精習書畫、雕塑,參加過抗日戰爭中的台兒莊、虎頭山戰役,是昌寧縣誌編撰人之一。不畏強權的穆之蕘、詼諧幽默許曉東,他們的故事源遠流長。翠華熊家大墳的碑文中有傳承東巴文明的歷史記載。滇西抗戰期間,一架聯軍飛機在沿江村失事,當地村將所有飛行員遺體厚葬,一架聯軍飛機在翠華村迫降,當地村民厚待飛行員,並用擔架將飛行員護送到縣城。漭水人民創造了許多第一,如試辦全縣第一個互助組,發展全縣第一批黨員,建立了全省第一個農村信用合作社,試辦全縣第一個農業生產合作社,開通全縣第一條縣鄉公路,興建全縣第一個農村小水電站,成立第一家鄉級科委等等,為發展漭水輝煌燦爛的文化產業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漭水人民民風淳樸,善良進步,風情民俗中有許多閃光點。比如迎親嫁娶和弔喪時吹的嗩吶就非常值得考究,迎親嫁聚時吹喜調,主要有《起身調》《隔娘調》《過山調》《進門調》《待客調》等。弔喪時吹哀調,主要有《待客調》《三親六戚悼念調》《起棺調》《下葬調》等,小的嗩吶樂隊2-3人,大的嗩吶樂隊20多人,無論樂隊大小均節奏整齊,悅耳動聽。喜調會讓人心情舒暢、興高采烈,哀調則使人悲涼悽慘、痛苦流涕。
滄江明珠——漭水
漭水位於被稱為“東方多瑙河”的瀾滄江畔,是一個人傑地靈、山清水秀、景色迷人的地方,千畝生態茶園、黃家寨古樹茶林、“文墨之鄉”美譽、萬畝泡核桃林、望江樓奇景、瀾滄江風光、鵝頭山秀色、大秧草塘濕地、天堂山莽莽林海,沿江野生茶群落、河西水庫等各具特色的旅遊景觀,猶如一顆顆璀璨明珠,點綴在311平方公里的漭水大地上。
從昌寧縣城沿著縣城至四季利河公路西行8公里,便進入漭水境內。首先映入你眼帘的是千畝生態茶園,茶園連綿起伏、錯落有致,千里綠浪,萬里碧波。一叢叢茶樹青翠欲滴,茶中有林、林中有茶,茶園內空氣清新,環境優雅。每到茶葉萌發季節,茶園內熱鬧非凡,到處是採茶人忙碌的身影和歡歌笑語。在這裡您可以親身體驗親手採茶的情趣,領略茶鄉人的風情,感受自然生態。只要你走進農家小院,主人都會為您泡上一壺色澤潤綠、湯色明亮、滋味濃醇、清香撲鼻、回甘生津、唇齒留香、韻味悠長的茶飲,讓您享受到原汁原味的田園生活樂趣,陶醉在濃濃的茶香之中。黃家寨大葉種古樹茶群落是昌寧保存最完好的古樹茶群,樹齡都在500年以上,可見漭水人民種茶歷史之悠久。農家掩映在古樹茶之中,構成一道亮麗的風景,讓人流連忘返。
漭水素有“文墨之鄉”的美譽,洞經音樂、民間書畫、石雕等文化藝術有著悠久的歷史,展示出深厚的文化底蘊。有滄江古韻茶鄉仙音的之稱的漭水洞經音樂,既有古代宮廷音樂的莊重、古樸和典雅,又吸取了漭氏土司音樂、民間時尚小調的精華,經數代民間樂師的傳承發展、弘揚光大,成為保存最為完整,清新悅耳,雅俗共賞的民間音樂。漭水人民在生產之餘舞文弄墨蔚然成風,民間藝人層出不窮,王樵就是近代遠近聞名的書畫家;依然健在的王文祥算得上是民間藝術家,他靠手工製作的揉茶機既是加工茶葉的理想工具,又是精美的藝術品;78歲的老人 的刺繡令人愛不釋手,供不應求;擅長大理石雕刻的能工巧匠應有盡有。這些民間藝人作品中展示出的神采韻氣,詮釋出漭水有較為深厚的文化積澱和底蘊。
沿著漭水至沿江公路而上,進入明德、明華、老廠,到處是鬱鬱蔥蔥的核桃林,有的核桃樹樹齡達300多年,樹幹粗壯遒勁、斑駁滄桑,枝繁葉茂,樹幅占地超過半畝,果實纍纍。村村寨寨掩映在核桃林中,炊煙裊裊,一派豐收富足、祥和安康的氣象。走進紅牆碧瓦的農家小院,您不僅能品嘗到個大、皮薄、仁白、味香的漭水核桃,主人還會用自家餵養的雞、自己醃製的臘肉、自己栽種的家常小菜盛情款待你,讓你有回到家裡、回歸自然的感覺,真正感受到農家的怡然之樂。
老廠望江樓是風光旖旎的地方,那裡有千年參天古樹林,萬木爭榮、千樹斗翠,松樹茁壯、樟櫟濃蔭。百鳥調啾,山風習習、林濤陣陣,匯成悅耳動聽的交響樂。登上陡峭的懸崖,隱約可見瀾滄江那優美動人的身姿。在群立的岩石上,有著仙人踏過的足跡,這個栩栩如生的仙人掌印韻育出美麗的傳說:那是在盤古開天闢地的時候,波濤洶湧的瀾滄江滾滾而來,綿延的大山擋住了江水的去路,桀驁不馴的江水吞噬著無辜的蒼生,一位好心的天神於心不忍,就用腳蹬手推,將大山一分兩半,瀾滄江水順著峽谷順流而下,解救了芸芸眾生,望江樓岩石上的腳印就是那位仙人留下的。江樓還是永昌至順寧到緬甸必經地之一,那裡的石板路依然還遺留著舊時馬蹄踏出的痕跡,那堅固牢實的拴馬樁就是茶馬古道的見證。當你走進古木參差、綠樹掩映的農家,品嘗著清香的生態茶,眺望蜿蜒南流的瀾滄江、聆聽江樓動人的傳說和鳥兒婉轉的歌唱,讓涼爽宜人的山風輕拂,真不知是在天上還是人間。
瀾滄江流經漭水境內80多公里,江水因山勢而變化,或洶湧澎湃、或靜如處 子、或潺潺而流。站在江邊,兩岸是高聳入雲的崇山峻岭,真正讓您感受到大峽谷的深邃壯觀,峽谷之中有滔滔江水、有嶙峋怪石、有古藤老樹、有奇花異草、有飛禽走獸、有安瀾古橋、有瀑布沙灘,真是一幅幅立體生態圖。小灣電站建成後,你將會領略到“高峽出平湖”的壯觀美麗,正在建設的瀾滄江大橋是亞洲第二高橋,聳於碧波萬頃之上,如長虹臥波,飛龍在天。在瀾滄江上行船,就能真正領會“兩岸猿聲啼不住,輕舟已過萬重山”的意境。
沿著滄江北上,沿途千峰競秀,萬壑藏雲,峰巒多姿,爭奇斗險。在群山之間,形似一隻挺胸翹首、展翅欲飛的天鵝的山峰傲然挺立,這就是鵝頭山。在鵝頭山腳下,山、水、石、林巧合成景,岩、泉、樹、藤自然成趣,千年山茶、奇花異草猶如五彩的羽毛把鵝頭山裝點成天然佳景。您不妨冒著風險沿著通幽曲徑走近她,深入她神秘的胸懷,陡峭的岩石長滿藤蘿野花,盤虬的古樹在岩縫中倔強生長,深不可測的洞穴讓人望而怯步,深厚的枯葉腐土使人舉步維艱,高仰的鵝頭激發你征服之望。腳蹬岩石,手牽樹枝,小心翼翼,熱汗淋漓,尋找的就是“無限風光在險峰”的感慨。站在鵝頭山頂,真是“一覽眾山小”,腳下是嶙峋怪石,莽莽林海,雲遮霧繞。聽鳥語蟲鳴,看滄江蜿蜒,感清風撲面,您的靈魂真正與鬼斧神工的大自然融為一體,寵辱皆忘、心曠神怡。
走下鵝頭山便到了沿江濕地,沿江濕地屬高山濕地。濕地是人類寶貴的資源,被喻為“生命的搖籃”、“地球之腎”、“地球之肺”和鳥的樂園。沿江濕地被茂密的樹林簇擁著、呵護著。春天,這裡千樹吐綠,野花綻放,蜂蝶起舞,百鳥鳴唱;夏季,這裡綠樹成蔭,流水潺潺,碧草青青,涼風吹拂,風吹草低見牛羊;秋季,這裡天高雲淡、紅葉艷麗、百果飄香;冬季,這裡草甸金黃、銀霜素裹、萬籟靜謐。無論什麼時候來到沿江濕地,你都會被這裡的山嶽地貌、源泉秀水所吸引,為這裡的美麗景色、涼爽氣候、清新空氣、天然氧吧而陶醉。沿江濕地四周群山起伏,山高水秀、林木茂密,這便是有名的天堂山。這裡層巒疊翠、古藤纏繞、古樹參天、翠竹遍野,是天然植物園,也是動物的樂園。春日樹綠花艷、春筍破土、春意盎然;夏日山風蕩蕩、林濤陣陣,生機無限;秋天層林盡染、金葉飄飄、碩果滿枝;冬季雲纏霧繞、清幽淡雅、落葉紛飛。山茶花盛開的季節是天堂山最美麗動人的時候,有的燦若朝霞、有的麗如素娟,成千上萬棵連在一起,形成花海奇觀,宛如艷麗的綿緞把山巒群峰裝點得分外妖嬈,在雲海或彩霞中,叫人簡直分不清它究竟是雲、是霞、還是花。在天堂山林海中,分布著數千畝野生紅褲茶,沿江茶山河的一棵茶樹,經中國農業科學院茶葉研究所、中國科學院昆明植物研究所、雲南省農業科學院茶葉研究所和雲南農業大學的專家鑑定,樹齡在千年以上,這棵千年古茶向世人證明了昌寧是中國名副其實的“千年茶鄉”。
告別莽莽蒼蒼的天堂山,順著涓涓清澈的溪流而下,一座碧波蕩漾的水庫映入你的眼帘,這就是昌寧河西水庫。河西水庫納百川甘泉,灌萬畝良田,哺芸芸眾生,也是休閒旅遊的好去處,看湖光山色,聽漁舟唱晚,仿漁翁獨釣,自得靜怡之樂。漭水擁有豐富的旅遊資源,這些資源正如美麗的姑娘待在深閏人未識。小灣電站建成後,瀾滄江流經漭水段將成為小灣電站庫區,景色美麗的瀾滄江象一根銀線將各個旅遊景點穿成一串美麗的珍珠,集民俗民風旅遊、水上旅遊、生態旅遊為一體,具有巨大的開發潛力和廣闊的投資前景。“風正千帆競秀,潮平百舸爭流”,我們期盼有識之士為這美麗的姑娘梳妝打扮,讓她走出深閏;期盼更多的遊客旅遊觀光,一睹芳容;期盼漭水旅遊業為漭水明天的美好盡展風采!
阿背寨熱泉
在昌寧縣的崇山峻岭,江流河川之間,星羅棋布地鑲嵌著21個青煙迷濛、燠氣蒸騰的天然熱泉。有的自巉岩石罅中滴滴滲出,匯成涓涓溪流;有的自河畔水濱奔騰突涌,勢如鼎沸;有的自成潭穴,吐珠噴玉,蔚為壯觀。這些熱泉汽海,四季可浴,多有除風祛寒,爽身健體的功效。被人們舉為“瓊漿”、“玉液”。
阿背寨熱泉,地處瀾滄江沿岸,蒸潭河畔,距昌寧縣漭水鎮政府10公里,泉水出露於河兩岸的山坡至河床附近,隨處可見到小股熱泉出露,溫度高達70多度,泉澄清碧透,略有硝味,可除病祛疫,是四山民眾沐浴治療的天然場所,每年的春夏時節,節假日,到此旅遊度假、洗澡沐浴、祛寒治病者絡繹不絕,有的還在這裡安營紮寨,一住數日,甚至十天半月而返。
阿背寨的蒸潭河,兩岸古木林立,松柏蒼莖。為了便於人們到此旅遊沐浴治療,前幾年,漭水鎮組織當地民眾,籌資投勞,修通了漭水街到阿背寨澡潭的公路,立夏節這天,遠到鳳慶、保山及本縣的民眾男男女女近萬人紛紛都慕名而來,聚集在此,熱鬧非凡,有的旅遊、有的洗澡、有的順便帶著一些礦泉水、糕點糖果之類的東西到這擺起了小攤,以便為到此旅遊的人們提供服務,米線攤、涼粉攤,應有盡有,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經濟逐步走向發達,這些年來,到阿背寨澡潭觀光的人越來越多,阿背寨熱泉,蘊育著勃勃生機,托著文墨之鄉漭水,正一步步走向輝煌,走向更加燦爛的明天。
文化教育
文化
漭水,自古以來就有“文墨之鄉”、“禮儀之邦”的美稱。如今就如一顆璀璨的明珠鑲嵌在神奇美麗的瀾滄江畔,追溯其文化發展的淵源,大致可分為以下三個歷史時期。
(一)1949年前的文化
在漭水這片大地上,特別是瀾滄江沿岸相對平緩的地帶,隨處可見磨製石器遺蹟,相關部門正在挖掘古代文化的內容。追溯的文化大致以莽氏土司開始,明朝嘉靖年間,莽氏土司多次到京城,帶回了宮廷音樂,帶回了京城文化,並把宮廷音樂和京城文化里融入了當地的風土人情,經過時代的變遷,形成當地獨特的文化內容。莽氏土司音樂已經形成了漭水特有的音樂一直在民間流傳。
在這期間,老廠村高洲同先生組建了由10多個馬幫構成的運輸隊,來往於中國與緬甸之間,將中國的茶葉、絲綢銷往緬甸,將百貨運進中國,引入了許多西方文明。1913年,修建了安瀾橋,溝通了瀾滄江東西兩邊的文化。在1933年前後(昌寧設縣),漭水屬順寧府轄區時,洞經音樂進入漭水,順寧府志中載“……洞經之來歷,為清初蒙化薛先生傳授,今已遍及各鄉鎮,其調則用詞名:如《水龍吟》、《鎖南至》、《浪淘沙》等其節奏則響協律,低昂符節,曲盡其妙”。後來,漭水的穆文美先生就讀順寧洪學畢業回鄉,再次傳授當時流傳於順寧的洞經音樂,因而當今流傳於漭水的古音樂獨具特色。
同一時期,漭水大竹林的王樵的書畫也極具影響力。王樵,原名王業,字建勛,號山水居士。出生於貧苦農民家庭,自幼懷有抱負,攻讀詩書,精習書畫、雕塑,在抗日戰爭中,參加過台兒莊,虎頭山等戰役,是昌寧縣誌整理編撰人之一,晚年創作了“依山臨水”“柴水方便、大好農村、恰如祈願”等詩畫,表達了他不渝的愛國愛鄉之情,部分作品至今仍有保存。此時期,還引入了東巴文化的內容,(翠華熊家大墳的碑文中有歷史記載),這也是東巴文化在漭水的唯一記載,同時也充分說明漭水文化發展歷史久遠,範圍較廣,內涵極深。
(二)解放初至1980年的文化
這一時期的文化,主要以龍獅隊為代表,各大隊都有自己的文藝宣傳隊,傳播農村的先進思想先進文化。創造了許多第一而文明遐邇,如:建立全縣第一個互助組,發展全縣第一批黨員,建立全省第一個農村信用合作社,建立全縣第一個農業生產合作社,開通全縣第一條縣鄉公路,興建全縣第一個農村小水電站等,1958年12月,莽坡人民公社榮獲由總理
周恩來簽署的
國務院獎狀。
(三)1981年至今的文化
1989年,成立全省第一家鄉級科委,創辦了保山地區第一所農民職業
技術學校,成立了保山地區第一個農村基層文化中心;1997年開通了程控電話,同時閉路電視進了農戶家中。1999年,普及9年義務教育通過省市驗收。2004年,成立了融休閒、
娛樂、
文化為一體的老年活動中心,社會各界知名人士的詩、書、畫等可在所展覽,同時,再次組建了洞經古樂隊。
打造“文墨之鄉”文化,奠定
滄江旅遊基礎的文化產業方針發展方向,對老廠望江樓風光,神奇的仙人掌傳說,
茶馬古道及阿背寨熱泉,
沿江鵝頭風光,高山濕地等的景點進行挖掘整理,為全鎮的旅遊文化發展打下堅實基礎。
教育
全鎮共有初級中學2所,有教學班25個,在校學生1351人,有專職教師78人,其中:中學一級教師25人,二級教師31人,三級教師6人,兩所中學的建築面積為9326平方米。
全鎮共有國小22所,其中:村完小9所,高小點3所,一師一校1所,在校學生2533人,國小總建築面積為20146平方米,共有國小教師154人,其中:高級教師53人,一級教師79人,二級
教師7人。有幼稚園1所,建築面積185平方米,教師4人,學生110人。全鎮適齡兒童入學率達100%。
1985年榮獲雲南省教育工作先進集體和雲南省教育改革實驗先進單位;1988年,榮獲雲南省教育教學先進單位;1991年,榮獲雲南省先進放像教學點;2005年,獲首屆少年兒童書信寫作比賽活動組織獎,並多次獲市縣表彰。
基礎設施
漭水鎮2008年末,共有水庫6個,
農田灌溉溝316條,其中水泥溝面4條,需終年復修312條,鎮內無水澆地,有雷響田2500畝。有14個自然村通自來水,涉及560戶,125個自然村未進行過水質及衛生檢測,飲水困難。139個自然村通電, 135個自然村已實施農網改造。縣鎮公路為柏油路面,136個自然村通土路,還有3個自然村不通路。通程控電話9個村,19個自然村,移動通訊覆蓋率80%。通閉路電視3個行政村,16個自然村,村村通工程設施9個村,全鎮衛星電視接收設施(小鍋蓋)3179套。
特色產業
漭水鎮的主要
產業為種植業和養殖業,特色產業主要是
生態茶、泡核桃和仔豬。由於漭水生態氣候多樣性形成的生物多樣性,適宜多種生物生長,不同的氣候帶就有不同的特產,許多農特產品深受海內外客商青睞。
2008年有生態茶園總面積25318畝(其中採摘面積17702畝),年產乾茶1272噸;有泡核桃基地95117畝,年產泡核桃1250噸;竹林9569畝。種植業收入3902.60萬元,林業收入1345.10萬元。大牲畜存欄14346頭,生豬存欄36540頭,山、綿羊10995頭,畜牧業收入2697.60萬元。第二、三產業收入504.04萬元。隨著小灣水電站工程的實施,文化旅遊將成為漭水的又一特色產業。
畜牧業
受市場和
地理環境的影響,明德、漭水、共裕、翠華、聯福5個村要充分發揮集市所在地的優勢,大力發展生豬飼養,特別是培植仔豬市場,翠華、沿江2個村靠資源豐富、山廣人稀的優勢,發展牛、羊
養殖業。
資源環境
漭水鎮有耕地面積23693畝,其中:水田9670畝,旱地14023畝,茶園總面積25318畝(其中採摘面積17702畝),年產乾茶1272噸;
泡核桃95117畝,年產泡核桃1250噸;竹子9569畝。大牲畜存欄14346頭,生豬存欄36540頭,山、綿羊10995頭。主要種植
水稻、
包穀、茶葉等作物。擁有林地334837.5畝,其中經濟林果地45403.5畝,人均經濟林果地1.6畝,主要種植核桃等經濟林果。荒山荒地15854畝。主要有鐵、錳、
大理石、花崗石等礦產資源。
漭水鎮如一條長長的巨龍,矗立在瀾滄江西岸,盛產千噸千年古樹大葉種
茶葉和千噸優質泡核桃。這裡集旅遊觀關,資源開發,農產品深加工為一體,蘊藏無限商機。
農業民生
關係社會穩定、關係全鎮社會經濟又好又快發展不可缺少的產業。各級黨委政府高度重視農業發展,中央把發展農業,抓好
三農工作,以1號檔案出台,漭水鎮黨委政府始終把抓好農業發展放第一位。但漭水鎮財政困難,農業基礎設施條件差,農業缺少龍頭企業。我們決心在縣委政府的領導下,藉助縣級財務支持,精心謀劃三農工作,積極做出農業產業結構調整,
科學合理布局,重點要抓好以下工作:一要全面完成漭水的核桃種植任務,使全鎮泡核桃面積達12萬畝以上;二要最佳化茶園品質結構,推進改植改造,推廣生態茶種植,保護和開發古茶資源,使全鎮優質茶園面積達到1.6萬畝;三要建成全縣仔豬基地,培植豬、牛、羊飼養示範大戶,建設專業養殖小區;四要著力培植農業產業龍頭,重點培植核桃、茶葉加工龍頭企業;五要組建農產品行銷加工協會,逐步構建支部+公司+協會的農村合作經濟新模式,發展農民股份制公司,壯大集體經濟收入;六要推動農村土地合理布局,培植農業產業專業村、專業社、專業戶,擴建產業化進程,提升農產品抵禦風險能力,增強市場占有率,強化科技措施,發展高產、優質、高效、生態、安全農業,促進全鎮經濟又好又快發展,從而帶動漭水全面發展。
社會保障
社會保障事業
實行傷殘撫恤、復員軍人生活定補、五保供養、精簡退職人員定補、農村低保、自然災害救助和災後重建補助,確保人民安樂業。
其他保障事項
實施幹部職工醫療保險、職工醫療互助工程;引導學生參與平安保險工程;執行下崗職工在就業優惠政策;實施義務教育“兩免一補”和計畫生育“獎優免補工程”;實施特殊困難中小學生和貧困大學生社會捐助工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