漁一村

漁一村,位於廣東省深圳市南山區蛇口街道,位於蛇口街道中部,距街道辦事處約0.9千米。相鄰自然村有漁二村灣廈村、大鏟村。始建於20世紀50年代初。南海、番禺、中山等地的蛋戶(漁民,因其漁船形狀如蛋,故稱蛋戶,“”即“蛋民”)在珠江出海口伶仃洋海域以捕魚為生,經常在內伶仃洋靠岸避風,漸漸有漁民上岸定居。上岸的漁民除了捕魚,還開荒種地,漸漸形成村落。1961年7月,西海(蛇口水產)公社改為蛇口公社,因蛇口一大隊的村民專營捕魚,遂改稱漁業一大隊,漁一村之名即由此而來。現村於1972年在原地重建。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漁一村
  • 行政區類別:村
  • 所屬地區:廣東
  • 地理位置:廣東省深圳市南山區蛇口街道
建制沿革,行政區劃,人口民族,地方方言,經濟,交通運輸,社會事業,歷史文化,地方特產,主要人物,地方規劃,

建制沿革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之初,屬寶安縣蓮城、十約、南屏聯鄉;1958年,屬超英公社;1970年,屬蛇口公社;1979年,屬深圳市南頭區蛇口公社;1982年,屬羅湖區蛇口公社;1983年,屬南頭區蛇口街道;1984年,屬蛇口區蛇口鎮;1990年,屬南山區蛇口街道;2001年,屬蛇口街道漁一社區。

行政區劃

漁一村,位於蛇口街道中部,距街道辦事處約0.9千米。相鄰自然村有漁二村、灣廈村、大鏟村。

人口民族

世居村民主要為張、周、王姓。第一大姓為張姓,1955年從南頭和寶安西鄉固戍遷入。第二大姓為周姓,1955年從番禺和寶安西鄉固戍遷入。第三大姓為王姓,1955年從東莞和東伶仃島遷入。其他黎、彭、黃、陳、蔡、劉、郭、歐、譚等姓分別從廣州番禺、寶安黃田村、西鄉固戍村等地遷至此。
2015年末,戶籍人口2245人,其中男性1125人,女性1120人;80歲以上26人,最年長者101歲(女);實際在村人口210人。非戶籍外來人口2874人。祖籍該村的香港同胞30人。祖籍該村的華人華僑31人,主要分布在加拿大。

地方方言

世居村民為漢族,廣府民系,使用粵方言(基圍話)。

經濟

傳統經濟以捕魚為主。1970年,以圍網捕撈為主,有機船7艘、總噸位420噸,柴油機20台、1235千瓦,魚貨年產量2629噸。1972年,實行燈光圍網作業,51004號船(周有興為船長)創造年產500噸的高產紀錄。1979年,集體漁業生產開始轉型。1980年,為扶持漁民個體經營,大隊擔保漁業貸款,讓漁民購置拖蝦漁船在珠江口海域作業。1981年,大隊建設海濱樓,位於蛇口灣廈路。1982年經營海鮮運輸出口服務。1985年7月24日,成立蛇口區漁工貿發展總公司漁一分公司。1989年,建成聯合工業村廠房,面積5454平方米。1992年,漁業生產向遠洋捕撈發展。現村集體經濟以廠房出租為主,村民以房屋出租、在深圳就業為主。村民主要收入來源為工資性收入、村集體經濟分紅、房屋出租等。

交通運輸

後海大道、東港路、灣廈路、漁村路經過該村,深圳捷運2號線東角頭站鄰近該村。

社會事業

1972年通自來水、通電,1985年通電話,1987年實現全村村道水泥硬底化,2000年通網際網路。村中建有籃球場、圖書室(藏書3000冊)。

歷史文化

傳統民居為廣府民居客家民居,現無存。
村中有《漁一社區居民委員會禁毒工作鄉規民約》,於2000年制定。
該村有社區鄰里節等活動。

地方特產

特色傳統節慶食品有夾心糕(紅豆糕、千層糕、芋頭糕)。特色農產品有鹹魚、蝦乾。

主要人物

周德仔(1935一),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初期,是與羅奕光、郭勝全齊名的保衛海防的民兵英雄,國民黨曾用1萬港幣收買他的首級。曾被授予“全國勞動模範”“全國公安模範”稱號,出席在北京召開的全國公安、檢察、司法系統先進工作者大會,受到彭德懷元帥的親切接見,獲得一支步槍的獎勵;曾當選廣東省、深圳市、寶安縣、南山區人大代表。
彭桃(1951-1992年)擔任漁一社區居委會副主任,曾獲得團中央授予的“新長征突擊手”獎章,團省委授予“新長征突擊手”稱號。

地方規劃

2015年末,該村已被列入城市更新規劃。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