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沿革
清朝,屬新安縣。1914 年,屬寶安縣。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之初,屬寶安縣東和鄉;1958年,屬南天門公社鹽田大隊;1979年,屬深圳市羅湖區鹽田公社;1983年,屬沙頭角管理區鹽田街道;1990年,屬羅湖區鹽田街道;1998年,屬鹽田區鹽田街道鹽田社區。
經濟
傳統經濟以漁業為主,輔以飼養家禽。1992年5月,村民集資成立深圳市海源股份有限公司,物業面積20524.86平方米,總資產3980.85萬元,2015年公司經營收入739.8萬元,村民人均分紅9951元。現村民主要收入來源為商業經營、商鋪及房屋出租、村集體經濟分紅和工資性收入等。
人口
2015年末,戶籍人口400人,其中男性280人,女性120人;80歲以上5人,最年長者89歲(女);實際在村人口304人。非戶籍外來人口2300人。祖籍該村的香港同胞560人、澳門同胞60人。祖籍該村的華人華僑約20人,主要分布在英國、荷蘭、比利時等國。
歷史文化
村民姓氏
世居村民主要為石姓,另有黎姓、蘇姓等。村記憶體有《黎氏族譜》,為黎姓家族聯合纂修於1978年。
本地方言
傳統習俗
每年正月十二即疍家節,疍家人都要舉行一次隆重的祭海儀式。在祭海儀式上,村民跳祭舞、舞龍燈、舞魚燈,用獨特的方式感恩大海,祈望平安與豐收。祭海儀式從晚上12點開始,疍家人開一艘漁船,船上有人敲鑼打鼓,有人放鞭炮,船頭船尾各站一人,手拿用椰樹葉捆綁的大火把。祭海的漁船在港灣內繞一圈,然後開出港口。以水為生的疍民,大海就是他們的衣食父母,祭海儀式既體現了漁民敬畏自然、感恩海洋的傳統思想,也體現了人與自然和諧發展,保護海洋就是保護人類自己的現代理念。隨著時代的發展,在現代祭海儀式中,還納入了“人與自然和諧相處”“海洋環境保護”等時代理念。從2011年起,鹽田區鹽田街道每年都要舉辦一年一度的疍家文化節,在村裡的避風塘沿岸,周邊的村民挑著禮擔前來參加,擺上六七十桌宴席,一起表演各種節目,熱鬧非凡。
祭網也是疍家人的民俗之一。祭網除要備齊香燭祭品外,還要摘取新鮮柚葉,放在清水中煮沸,然後潑灑在漁網上。村民認為經柚葉水潑灑過的漁網,捕魚時便會得心應手。漁村的疍家人婚俗(也叫扒龍船)被列入廣東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傳承人為蘇玉蓮。疍家人最早的婚嫁以劃龍船的形式進行。舊時,疍家人以船為家,不與岸上的客家人通婚,他們長期在海上漂泊,子女婚嫁都在海上舉行。為了把婚禮辦得熱鬧吉祥,迎親當天,男家迎親團把兩艘大艇並排連在一起,如同一艘大船。然後載著新郎,帶著禮物,伴著賽龍舟的鼓點,由男家迎親團二三十人每人持槳,有節奏地合力把船劃到女方家船邊,把新娘接上船,帶上新娘的嫁妝,讓新郎新娘並排站在船頭,然後敲鑼打鼓把船劃回去。人們以這一婚俗形式來迎娶新娘過門,代代相傳。近年婚俗儀式簡化,許多環節都不再唱與婚俗有關的疍歌,疍家人上岸以後的迎親儀式扒龍船,實際上是一種與婚俗有關的民間集體舞蹈。
流動漁民被人稱作“疍家仔”,在1946年前均不允許上岸居住,只能住在船上。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黨和政府十分關心他們的生活,號召他們上岸居住。過去疍家人住的地方叫作疍家棚,是傍岸臨水架設的棚戶,竹瓦板壁,陳設簡單,但衛生清潔。疍家人的服飾也有著不同於陸地人服飾的特色。上衣一律短裝,男人穿的褲子多短筒,女性寬檔闊腿。帽子有斗笠,以竹篾編織,手工精細,帽檐向下約有兩寸,既涼快又遮陽擋雨。年輕姑娘腕戴銀鐲,身穿露臍短衫,寬褲赤腳,走起路來婀娜多姿,韻味十足。疍家姑娘戴竹笠很講究。她們一般很喜歡上半部直徑為10厘米、高8厘米,下半部為直徑40厘米、高為4厘米的筒式竹笠,這種竹笠做工考究,外部要刷上一層金黃色的桐油。這層油金光閃閃,既是竹笠的保護層,又增加了一分光彩。笠帶則為疍家姑娘的傑作,以紅、橙、黃、白、紫、藍、黑等膠絲配上閃閃發亮的貝類小珠編織而成。
疍家人有著豐富的歌唱文化,鹹水歌(即疍家歌)是疍家極富情調的歌謠。《廣東新語·詩語》記載:“疍人亦喜唱歌,婚夕兩舟相合,男歌勝則牽女衣過舟也。”可見鹹水歌早在明末清初就很流行。他們出海打漁時唱,織網聊天時也唱。一曲“天上有星千萬顆咧,海里有魚千萬條,哥你有情妹有意咧,只恨牛郎織女隔條天河哎咧......”保留至今的一些鹹水歌中,多數以情歌為主,表達男女青年追求美好愛情,嚮往幸福生活的真摯情感。如鹹水歌《水鄉情》:2011年,由鹽田街道文化站組織編排的漁村歌舞劇《花艇水上漂》獲深圳市第十屆鵬城金秋藝術節金獎;2012年,漁村參加廣東省第七屆戲劇曲藝花會獲金獎;2012年,漁村鹹水歌《疍家人生活中唱快樂歌》參加廣東省漁歌精英賽、全國漁歌邀請賽,先後獲銅獎。
傳統技藝
漁村村民流傳製作魚燈舞道具的傳統技藝。魚燈是先用竹篾紮成魚的形狀,糊上紗紙,用元粉、牛皮膠和上顏料畫魚,再塗上桐油,在魚腹之下裝一根20厘米長的小棍,表演時演員舉魚燈起舞。
特色食品
村民有製作擂茶的傳統。一道擂茶需要的材料包括油麻、花生、上好的綠茶、白菜、蝦、豆芽、眉豆等十多種。將這些材料放在大鐵鍋內,用柴火炒熟,起鍋後加上香滑的綠茶水、炒米等配料。擂茶製作是疍家婚俗中的一部分,婚嫁時或隆重而喜慶的節日用擂茶來接待客人,這種食俗文化在漁村得以傳承。疍家湯圓,又叫大碗疍,沒有餡,是用紅糖作湯煮,熟透後湯圓色澤金黃,撒上炒熟、搗碎的花生米,香軟可口。
疍家人一年四季都在船上,吃新鮮蔬菜較少,以食魚為主。由於烹調灶具相對簡陋,調料也十分有限,靠打漁為生的疍家人,會挑選最新鮮的魚蝦犒勞自己,把魚蝦做成各種各樣的菜餚或醬料,如疍家鹹魚腩肉煲、炸魚乾、炒魚餅、魚露、魚蝦醬等,都是疍家美食的典型代表。其中,疍家鹹魚煲是傳統的美食,原料是鹹魚乾配以肥豬肉,大火燒開,再文火燜焗。鹹魚里的高鹽分直接滲透到肥肉中,而肥肉中的油脂又將鹹魚的香氣勾帶出來,兩種食材相得益彰,無論是搭配乾飯還是稀飯,都是開胃下飯的首選,滿足了整日在海浪中顛簸勞累的疍家人對生活美食的樸素追求。另外有一道土菜叫“糟魚”“糟蝦”,做法是將鮮魚蝦用酒麴和糯米醃製,其特殊的烹製方法做出的海鮮菜餚甘香鮮美,食之唇齒留香。
公共設施
惠深沿海高速S30線、北山道、鹽梅路經過該村。20世紀60年代通自來水、通電,1980年通電話,1996年實現村道水泥硬底化、通網際網路。村內有2個籃球場、2個海邊公園,還有老人活動中心、社區老人圖書室,為村民提供文化娛樂休閒場所。村中有2所幼稚園。2015年,鹽田幼稚園在園幼兒218人,教職工25人;海山中英文幼稚園,在園幼兒445人,教職工70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