疍家漁村,海南省陵水黎族自治縣新村鎮下轄三個行政村,包括海鷹村、海燕村、海鷗村,是中國傳統村落,新村潟湖面積為21.97平方千米。
疍家漁村位於的新村港是海南疍家文化保存最為完整的“疍家部落”。海南疍家人自秦漢時期從東南沿海遷徙而來,聚居在漁業資源豐富的海灣灘涂,他們長期居住在江海之上,造島為屋、採珠拾貝、撒網垂釣、耕海為生。疍家漁村水質優良,被列為國際一流水產養殖基地。一部分疍家人依舊從事著“老本行”,以漁業為生;也有一部分疍家人在漁排上建起民宿,在熟悉的海面上開闢出謀生新方式。長久的生產生活中,疍家人逐漸形成了自己獨具海上特色的族落衣帽、居屋、飲食、民歌、婚嫁等民俗文化。
2019年6月6日,疍家漁村(海鷹村、海燕村、海鷗村)被中華人民共和國住房和城鄉建設部、中華人民共和國文化和旅遊部、國家文物局、中華人民共和國財政部、中華人民共和國自然資源部、中華人民共和國農業農村部公布為第五批中國傳統村落。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疍家漁村
- 村落屬性:行政村群
- 所屬政區:海南省陵水黎族自治縣新村鎮
- 村域面積:21.97平方千米
- 形成年代:建國以後
- 主要產業:漁業,旅遊業
- 主要景點:三江廟、海南疍家博物館、疍家漁排海上民宿
- 主要民族:漢族
- 地形地貌:河網地區
- 保護級別:第五批中國傳統村落
- 批准單位:中華人民共和國住房和城鄉建設部等
- 批准時間:2019年6月6日
村落歷史,地理環境,位置境域,氣候,地形,村落格局,整體布局,建築特色,經濟社會,人口,經濟,主要景點,疍家棚,疍家漁排,三江廟,海南疍家博物館,疍家漁排海上民宿,疍家陳列館,歷史文化,語言,民俗活動,非遺項目,旅遊信息,交通路線,村內導覽,
村落歷史
先秦百越時期,海南島是西甌、駱越分支所在地,他們是海南疍民的祖先,既有“離耳”“雕題”“儋耳”等百越族群的特徵,也有珠貝舟楫、捕魚嗜鮮等海洋文化特徵。
秦漢至南北朝,隨著社會變遷,不斷有人來到海南成為疍民。
隋唐時,嶺南疍民始見於史籍,宋代出現了第一個主要名稱——“蜑(疍)戶”。
宋元兩代,朝廷設專司管轄疍民,蜑兵運糧、烏蜑採珠是當時疍民的境遇。
在17世紀乾隆年間,在福建、廣東沿海一帶,頻頻發生海霸行兇作惡,勒索置民錢財,搶劫財物、強姦婦女等事件。義憤填膺的疍民奮起反抗卻慘遭毒打,甚至被殺害。在此之際,一群查民為了逃命被迫劃舟闖過洶湧的瓊州海峽,沿海南島東岸南下到了水天相連、人跡罕至的陵水縣桐棲港(今新村港),舟泊海岸,人不離舟,過著世代相襲,捕魚為生的漂泊生活。
雍正年間,疍家人獲準臨水而居,疍家棚應運而生。
民國年初,疍家人伊始在新村港(原桐棲港改為新村港)海濱一帶“離地三尺三,離水三尺三”之處搭茅棚居住。
1958年,新村公社黨委對墟鎮建設作出全面規劃,動員海上疍家漁民遷上陸地蓋房居住;新村港在新村人民公社的管轄下,疍家漁民成立了三個漁業大隊。即海鷹、海鷗、海燕等漁業大隊。
到1975年,疍家人遷移上陸地蓋房居住。
1992年,疍家漁民成立的海鷹、海鷗、海燕等管區。
1998年,成立海鷹、海鷗、海燕等村委會。
2019年,水上漁排範圍達到峰值點,此後水上魚排開始逐步拆除,面積有所縮減。
地理環境
位置境域
疍家漁村包括海鷹村、海燕村、海鷗村三個行政村,位於海南省陵水黎族自治縣新村鎮的西南向,漁排聚集在新村潟湖入海口處,毗鄰海南陵水黎安國際教育創新試驗區,距離海南省海口市約218.6千米,距離海南省三亞市約64.8千米,距陵水縣城12千米,包括水上漁排、水道和新村潟湖局部,北以港口岸線和紅樹林為界,東以現狀灘涂線為界,南以南灣村漁排、南灣自然保護界線為界、西至口門附近漁排邊界,規劃範圍面積為127.28公頃。
疍家漁排海上民宿(陵水猴島旅遊碼頭店)
氣候
疍家漁村地處北回歸線以南,屬於熱帶島嶼性季風氣候,夏季多雨,冬季少雨,全年高溫光熱充足,呈“三灣三島兩湖一山一水”的形式分布。
地形
疍家漁村地形為東南高西北低,港口附近較平坦的河槽發育在低緩的丘陵地帶。
村落格局
整體布局
疍家漁村沿海而居,分布在靠近新村碼頭附近的海上魚排和港口陸地。主要人群居住在新建路、躍進路、解放路、中山路等街道上。基於村落外圍灘涂地、水道等影響因素考慮,劃定保護格局輪廓,遏制漁排建設無序蔓延。
在由傳統風貌建築(疍家漁排)組成的肌理上,通過疏通及延續水道,串聯傳統建築集群、古碼頭、三江古廟、修船點等保護要素以及公共開敞空間等。結合公共開敞空間建設商業經營性設施,在延續傳統村落風貌基礎上,激活傳統村落活力,延續傳統村落疍家漁排獨有特色。
建築特色
- 建築風格
疍家漁村建築體現疍家漁排風格,即漂浮於海面、平面布局以龍口為單元、以1—2層為主、坡屋頂式的水上建築風格。新建、改建、擴建建築應結合蛋家漁排的傳統建築形式設計、實施,並應取得自然資源和規劃主管部門的批准。
- 建築立面
疍家漁村建築宜採用通透的設計處理手法,立面簡潔,建議增加護欄、圍欄等安全防護構件。沿漁排水道的建築立面,不宜設定空調室外機等影響建築立面的附著物,確需設定的,必須結合立面造型,統一設計,隱蔽處理。
- 建築材料
疍家漁村建築材料應與傳統風貌相協調,裝修選材宜採用與傳統漁排建築裝修材質相近的裝修材料,可採用傳統或現代與傳統風貌相協調的外立面材料,具備環保、防水、防潮、輕質、堅固等特點,不得使用反光性強、與傳統風貌不協調的外立面材料。建議材料有:木材、鋼材、仿木材料、樹脂、鋁合金、竹鋼、塑木材料、塑鋼材料、輕鋼材料等。
- 建築色彩
疍家漁村單棟建築的主要色彩不宜超過2種,同一組建築的主要色彩不宜超過3種,同一片區的建築色彩應相互協調。在建築色彩的選用上應與舊有建築和環境保持調和一致。建築屋頂色影採用橘紅色為基本色調,輔以黑色和藍色。建築立面色影以淺黃、棕色、銀白、銀灰、淺白色等相同色系或同一調和色係為基礎色調。為烘托氣氛、塑造特殊形象等,建築內允許採用彩度較高的鮮艷色彩作為點綴色,對點綴色色調不做強制規定,但建築點綴色比例不宜超過5%。
- 建築高度
疍家漁村建築的高度應符合消防、防颱風、日照、建築間距以及淨空高度限制、風景旅遊區、文物保護區、城市視線景觀等方面的要求。新建或改建漁排建築高度應與南灣猴島、周邊漁排建築、水上通道相協調,同一組建築及與周邊的建築做到高低錯落,建築限高宜控制在12米以內。新建、改建、擴建漁排餐廳等旅遊服務建設工程,應當進行視線分析,並編制修建性詳細規劃經審批後方可實施。
經濟社會
人口
至民國十六年(1927年),疍家漁村疍家人有60餘戶。
至2007年12月份,疍家漁村疍家人已有2554戶,13786人口,居住房百分之九十是平房和樓房。
2013年,疍家漁村海上漁排共有1000餘戶。
截至2023年10月,疍家漁村有漁排456戶、船舶1475艘,有5000餘人常年生活、生產在海上。
截至2024年2月,疍家漁村有漁排570餘戶、船舶近2700艘,常年有5500多人生活生產在海上。
經濟
隨著近年來科技水平逐步提高,深水養殖行業發展迅速,疍家漁村將傳統的漁場經營方式和第三產業相融合,出現了各種新的經濟形態,但主業依舊是以捕魚為主。疍家漁村到處都能看到在這裡捕魚的漁夫,碼頭上也有一些大型的貨輪和一些小規模的海產品出售。疍家漁村的業態已發生了一定的改變,但除漁業外,其它業態的開發還非常薄弱。海上餐廳相對較少,一般是當地私家形式存在,民宿只有一個,近乎每天都是滿客,通過對疍家漁村業態占比進行數據分析,第三產業只占整個漁排資源的百分之一。
2019年,黎安潟湖治理前漁民人均年收入約3.62萬元。
2021年初,在新村鎮政府的引導下,疍家人集聚海鷹村、海鷗村、海燕村等9名黨員帶動85名漁民成立疍家漁排協會,並註冊成立了海南疍家漁排文旅有限公司,利用原有的養殖漁排改造升級成疍家漁排海上民宿。民宿積極發揮帶動漁民轉產轉業作用,鼓勵當地漁民村民參與運營,為當地漁民村民提供轉產轉業漁民就業崗位35個,讓當地村民在家門口成功吃上了“旅遊飯”。2021年4月開業以來,海上垂釣平台日均接待海上垂釣遊客約100人。
2022年,疍家漁村漁民人均年收入約4.33萬元,較轉產轉業前增長約19%。
2023年,疍家海上漁排民宿實現營收603萬元,為當地漁民村民提供就業崗位35個。
主要景點
疍家棚
傳統的疍家棚一般都是傍岸臨水架設,半懸於水上,底部以結實牢靠的木頭為樁,用羊角木、牛筋木、黃牛婆木、石夾木、麻黃木等防腐防水的木料直插水底,搭成穩固的平架。平架上面是用竹木搭壘成的簡易單層居所,常見的造型為四方圍三角頂,普遍採用椰子葉交叉編織成的席片作外圍,棚頂以茅草覆蓋遮擋,門窗則由削扁的竹片編織而成。疍家棚大都門朝水開,這樣便於人員登船、下船。
疍家棚不僅建築風格有特色,它的設計也充分體現了疍家人的智慧。考慮到風浪因素,疍家棚往往都不是很高大,從地板到棚子圍牆頂端的高度基本上在2.3米到2.5米之間。三角形的屋頂,往往做成30度角的傾斜面。
疍家漁排
疍家漁排是用一條條木板拼接成框架,縱橫交錯,浮於水上。從空中俯瞰,海面上數百個船屋星羅棋布,一個個漁排網箱呈網狀相連,格線間搭著一棟棟木製房子。船對船、屋連屋,層層疊疊,蔚為壯觀,如同一座海上的村莊。
三江廟
三江廟位於新村港口旅遊碼頭岸上,屬新村鎮直接管轄,其前身為天妃廟、天后廟。天妃廟始建於宋朝末年,為往來船家商人祈求媽祖庇佑所建;至清康熙年間媽祖被皇帝加封為天后,當時人們便將其改建天后廟;至清末,船隻來往經過新村港稱為上江、下江、過江,因此改為三江廟。民國二十六年(1937年)—民國三十四年(1945年)間,三江廟被日軍飛機炸毀,廟中神像被人們轉移至兄弟廟安放。日軍出瓊後,新村漁民、市民共同重建三江廟。1994年,在全鎮民眾捐款出力的幫助下,一座現代化水泥結構的三江廟建設而成。
海南疍家博物館
海南疍家博物館每年將圍繞疍家文化,推出海洋文明展、疍家文化攝影展、國際海洋藝術作品展、疍家傳統非遺展、疍家文創大賽暨作品展等5個大型展覽,成為海南人民和全國遊客深度了解疍家文化和海洋文化的重要視窗。
疍家漁排海上民宿
疍家漁排海上民宿於2021年6月正式開門迎客,面積為4661.7平方米。共有疍家船屋、疍家漁排屋等共有24間房,並配套海上娛樂休閒中心,海上疍家陳列館、棋牌室等。遊客既可以在民宿區內進行打卡拍照、線上訂餐,又可以乘船遊玩疍家漁排、體驗捕撈海星海膽等新型特色體驗項目,讓遊客身臨其境地感受漁家風情、體驗疍家文化。
2022年,疍家漁排海上民宿獲得海南省鄉村民宿“銀宿”稱號及海南省首家海上共享漁莊稱號。
疍家陳列館
疍家陳列館開設於疍家漁排海上民宿內,展示不同材料織就的漁網,木刨、墨斗、木鋸等製作修補船的工具,用油螺殼做成的飯勺、傳統的疍家服飾、新村疍家民歌選集。
歷史文化
語言
“疍家人”有自己的語言,近於粵語。
民俗活動
對於新村港的疍家人來說,由於他們所處的環境與眾不同,因而在民風習俗方面與陸居之人大為殊異,在長期生產生活實踐中,創造出豐富多彩的民俗文化,這既是疍家人世代相承、息息相關的傳統文化表現形式,又是極其珍貴、具有重要價值的文化資源,主要有:
- 家神崇拜
疍家漁排的家神,是用一塊薄木板製作而成,形似墓碑。木板塗滿紅色,邊條刻有龍鳳呈祥,正面寫著家中已去世五代人的姓名簡歷,稱為家神。一般安置於漁排一角的一間木房裡,家神前放置香爐一個、水果一盤以及數個茶杯,疍家人每天早晚六點,燃香叩拜,一方面表示敬孝,另一方面則是願家神保佑自家漁排四季平安,增產、發財。
- 祭海習俗
祭海一般於每年農曆正月十二零點整開始,重金聘請的道公隊配合一群疍家漁民開著一艘漁船,於漁船頭尾各站一人,手持椰樹葉捆成的大火把,道公隊執掌著驅鬼幡,其餘人燃放鞭炮,敲鑼擊鼓,喊喊殺殺,在新村港灣內掃蕩一圈後,將鬼怪邪祟掃出港門外。道公把提前準備好盛有米、肉、油鹽菜等食物的紙舟放入海中,點燃香燭、焚撒紙錢,然後念咒語,向龍王驅鬼祟表示感謝,並祈禱疍家人出海捕魚作業平安、發財大吉。在日常生活中,若有某疍戶多次出海捕魚收穫很少,則也會僱請道公上船作法事,進行祭海活動。
- 節慶活動
疍家漁村有節慶活動元宵節—“游公”,端午節—“賽龍舟”,中秋節—“疍家調聯歡”等,參加人數3000餘人。
非遺項目
- 疍家調
疍家調歷史悠久,源遠流長,起源於唐朝。疍家調是水上居民的文化遺產,凡疍家人聚居的地方,就有疍家人演唱疍家調,它是水上人家喜聞樂聽的文化生活。每逢青年男女求偶、結婚、喜慶或老人仙逝諸事,疍家民歌往往令人聽之動容、如泣如訴、催人淚下。疍家漁村的疍家人傳承和發展疍家調伊始於清乾隆年間,主要來源於廣東東莞、順德、新余、香山等地一帶,隨著遷入新村港(原桐棲港)而流傳至此。
2007年7月9日,陵水黎族自治縣將疍家調,列入該縣首批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2012年11月27日,疍歌被列入海南省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
- 傳統技藝
疍家漁村擁有海運航行、捕撈採珠、織網修船、海洋環境識別、氣象識別、魚類習性辨別等技藝。
旅遊信息
交通路線
乘坐80路公車、乘坐61路公車可達。
村內導覽
南灣猴島停車場——古碼頭——疍家漁排建築群——疍家文化陳列館——疍家漁排餐廳——海草床——紅樹林——中心漁港——漁村海岸休閒商業街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