滯後超前補償(lag-lead compensation)是1990年公布的自動化科學技術名詞。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滯後超前補償
- 外文名:lag-lead compensation
- 所屬學科:自動化科學技術
- 公布時間:1990年
滯後超前補償(lag-lead compensation)是1990年公布的自動化科學技術名詞。
滯後超前補償 滯後超前補償(lag-lead compensation)是1990年公布的自動化科學技術名詞。公布時間 1990年,經全國科學技術名詞審定委員會審定發布。出處 《自動化名詞》第一版。
具有超前相位的補償網路,稱為超前補償網路;類似的,具有滯後相位的補償網路,稱為滯後補償網路;同時具有超前部分和滯後部分的補償網路,稱為超前-滯後補償網路。滯後補償 無源滯後網路 無源滯後網路是一種常用的補償裝置,這裡以最簡單的...
超前滯後(Lead/Lag)模組是指提供了對輸入(IN)參數的動態補償的模組,它能提供超前或滯後補償,或同時提供兩者。用戶可以通過設定適當的超前時間和滯後時間獲得所期望的輸入/輸出關係。功能塊另有一個跟隨(FOLLOW)開關量輸入,如果它...
當電網的負荷呈感性時,如電動機、電焊機等負載,這時電網的電流滯帶後電壓一個角度,當負荷呈容性時,如過補償狀態,這時電網的電流超前於電壓的一個角度,功率因數超前或滯後是指電流與電壓的相位關係。通過補償裝置的控制器檢測供電...
* 投入及切除門限整定,其功率因數應能在0.85(滯後)-0.95(超前)範圍內整定。 * 過壓保護設量 * 顯示設定、循環投切等功能 這種採樣方式在運行中既要保證線路系統穩定、無振盪現象出現,又要兼顧補償效果,這是一對矛盾...
2、對大電流負載的突發啟動給予電流補償,電力補償電容組可提供巨大的瞬間電流,可減少對電網的衝擊。3、電路里大量的感性負載會使電網的相位產生偏差,(感性元件會使交流電流相位滯後,電壓相位超前90度),而電容在電路里的特性與電感...
為了保持放大電路的電壓放大倍數較高,更通用的方法是在Rf上並接一個補償電容Cf,使RinCf網路與RfCs網路構成相位補償。RinCf將引起輸出電壓相位超前,由於不能準確知道Cs的值,所以相位超前量與滯後量不可能得到完全補償,一般是採用可變...
,此值與Gp(S)的輸出C相乘後,輸入調節器作為反饋這,使反饋量也相應增加,S起超前補償作用,獲得一個識別變化趨勢和變化方向的信號。若△K為正,並隨時間增大,則起超前補償作用,輸出正的附加補償量。當廣義對象純滯後改變時,通過...
在經典的自動控制理利用超前校正、滯後校正、PID校正以及其他校正裝置來代替常規的比例控制,轉化為狀態空間表示方法,就是利用動態輸出反饋補償最優控制取代一般靜態輸出反饋控制,結果表明,基於動態補償的最優控制其性能指標明顯優於靜態輸出...
超前校正(Iead correction)控制系統的一種校正方式,利用超前網路的超前特性改變頻率回響曲線的形狀,產生足夠大的相位超前角,以補償原系統中的元件造成的過大的相角滯後。套用 超前校正的校正裝置的傳遞函式為一類串聯校正在超前校正裝置上...
第10章說明如何根據系統規格設計控制器(或稱補償器),包含有PID控制器、相位滯後補償器,相位超前補償器和相位滯後-超前補償器等。第11章說明狀態空間分析法,內容包含有極點安置設計、觀測器設計和線性二次最佳控制器設計等。第12章簡要...
8.8.4 滯後補償器 226 8.8.5 滯後超前補償器 227 8.9 設計實例 228 第9章 磁性元件 237 9.1 磁性材料的基本特性 237 9.1.1 磁場的基本物理量 237 9.1.2 磁路的歐姆定律 238 9.1.3 磁性材料的磁特性及其功率...
8.5 相位超前補償184 8.6 相位超前設計方法186 8.7 滯後超前補償191 8.8 積分濾波器和微分濾波器193 8.9 PID控制器194 8.10 PID控制器設計197 8.11 基於根軌跡的設計202 8.12 小結212 參考文獻212 習題212 第9章 ...
2.3相位超前/滯後補償器的調節原理 2.3.1相位超前補償器 2.3.2相位滯後補償器 本章小結 第3章時滯系統及其特性 3.1概述 3.2時滯系統的特點 3.2.1時滯對系統的影響 3.2.2時滯系統特徵根的分布 3.2.3滯後因子的Pade近似 ...
3.4.2 滯後補償 3.4.3 滯後一超前補償 3.5 電壓型Buck變換器補償網路的設計 3.6 雙極點·雙零點補償網路 第4章 DCM模式開關變換器的建模與控制 4.1 DCM模式平均開關模型 4.1.1 開關網路輸入連線埠等效電路模型 4.1.2 開關...
4.4超前補償 4.4.1根軌跡設計方法 4.4.2根軌跡的幾何方法 4.4.3根軌跡的解析方法 4.4.4超前補償的伯德圖設計方法 4.4.5伯德圖設計的解析方法 4.4.6PD控制器與超前補償器的比較 4.5滯後補償 4.5.1根軌跡設計方法 4.5...
傳統直流附加控制器大多基於線性化模型設計,如超前一滯後補償控制圈、最優控制[[9]等。這種模型目標明確,結構簡單,易於實現,在改善交直流互聯電網動態穩定性方面已發揮重要作用。但控制系統的線性化模型依賴於系統元件的詳細數學模型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