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情概況 滘心村隸屬於廣東省廣州市白雲區石門街,歸廣州市管轄,邊上有龍湖村、大朗村、
鴉崗村 、朝陽村、紅星村、慶豐村,人勤物豐,山清水秀,物產豐富。全村約三千餘戶,總人口五千餘。氣候特點是:熱量豐富,雨量充沛,充沛,霜雪稀少,四季分明,春夏之間多暴雨,夏秋之間多颱風。
滘心村民風淳樸,孝敬、供養老人蔚然成風。村里設有老人協會,經常組織老人開展吹拉彈唱、下棋等活動。上世紀農產品有水稻、菜心、蕪菁、洋芋、歐洲蘿蔔、穀子、香蕉、青豆、南瓜、白蘿蔔、秋葵等。1990~1995年,石井滘心曾是白雲區高標準菜田示範片之一,種植高產、優質蔬菜。村內企業包括物流園、鍛件廠、塑膠廠、燈光廠。
自然風光 白雲湖公園 滘心村靠近
白雲湖 西湖。滘心長勝街距白雲湖西湖北門100米。白雲湖西湖未開發前曾是一片種植田和
荔枝 基。白雲湖是廣州市政府便民利民的具有嶺南特色的綜合性水利工程,對氣候調節及環境改善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白雲湖分東湖和西湖,兩湖區以地下通道相連,其中東湖主打遊樂和體育休閒,西湖主要特點為清雅加歷史文化元素,動靜相宜。
京廣鐵路 從兩個湖區之間穿梭而過,兩旁因地制宜闢為
濕地 ,面積約150畝,其間種植蘆葦、
鳶尾 、野芋、菖蒲、
再力花 、風車草等多種水生植物,與鐵道電氣景觀相襯,具有水源涵養林濕地景色。
白雲湖西湖-北門 流溪河畔 流溪河 系珠江水系北江支流。主源頭地從化東北部,全長157公里,流域總面積2300平方公里,其中從化轄區內河長113公里,流域面積1612平方公里。
流溪河 從北到南流貫全市,至黃金圍三江口與白坭河匯合流入珠江西航道,經珠江三角洲河網注入南海。滘心村地貌屬於流溪河沖積平原,地勢平坦、寬廣。蜿蜒流過村裡的滘心涌自流溪河道引入,上世紀河涌清澈見底,魚蝦種類繁多,亦為村民提供了生活用水和灌溉水源。流溪河滘心段建有一
港口 碼頭(Port Of Shijingjiaoxin,城市港口五字碼:CNSJJ),又稱“窖心港”,是輻射廣州市西北部地區的主要港口。
地方特產 滘心村地處北回歸線以南,陽光充足,雨量充沛,氣候溫和,屬南亞熱帶季風氣候,利於農業經濟的發展。建國前乃至建國初期,仍有農村生活用水和農田灌溉挖井汲取淺層地下水。殃頸享由於緊挨流溪河,村內有滘心涌流經而過,水田相對豐富肥沃,上世紀村民多種植水稻、
菜心 等優質作物。為了謀生,曾有部分村民天亮之前用腳踏車載著上百斤菜心、瓜果等農產品到越秀西華路,東山口一帶售賣,當年道路不暢,賣菜較為不易。
風俗 飲食 過年炸油堆是附近地區的飲食習匪幾道慣,油炸煎堆是逢年過節、元宵賞燈、婚姻嫁娶時,人們請客送禮的傳統食品,歷代相沿,延續至今。煎堆的原料有糯米粉、糖和油。做法是在鍋內放入糖和適量的水,先將水煮沸,待糖溶解後,將糯米粉倒入鍋內調成熟粉頭,倒出用竹窩籃盛起,用少許生糯粉蘸手將熟粉頭和成團,用濕布蓋好,放置30分鐘備用。然後,取粉團適量搓圓、壓扁、捏成口袋形,再用右手虎口收捏成空心包樣,放進熱油鍋,待煎堆膨脹至碗口大球狀,呈淡金黃色即海店譽撈起置盆中,冷卻後自成扁平狀。
居住 上世紀村中有錢人家蓋房主要以磚石瓦房為主,以麻石作牆基,以
青磚 砌牆,謂之“全青”。村內現今仍遺留少量催乃棵勸傳統青磚平房,布局主要有“單間”、“一偏一正”、“三間兩廓”幾種。單間是一房加一“煮飯廊”(廚房),總面積40~42平方米。“一偏一正”是后座一廳一居室,前邊一煮飯廊、一
天井 ,總面積90~96平方米。“三間兩廊”是區境內最常見的住房格局,每間屋分前后座。前座一側為煮飯廊,中間是天井,另一側是門口小廊。后座是一廳和兩居室,廳居中,總面積130~144平方米左右。一般房屋在房間的後半部都搭有木
閣樓 放置雜物。有些在廳的靠後部位搭起深約1米的木閣樓,用以安神像或祖先牌位,叫作“神閣”。
進入本世紀,房屋從結構到造型設計等方面都有了很大變革。房屋傳統格局已被囑探欠淘汰,不少新建的樓房,廚、廁、浴室、陽台齊備。經濟條件好的,還把住房建成庭院式的格局。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建房越來越注重室內裝修,也可以說明村內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
滘心國小 滘心國小位於廣州市白雲區石井鎮滘心村沙頭街17號,是區一級公辦國小。學校占地13334平方米,建築面積2789平方米,建有標準體育
運動場 ,學校教學設施完善,校園布局合理,環境優美,被評為白雲區一級學校。學校重視傳統教育,培養全面發展的人才,學生以筆墨書法見長,為人守厚重之本。隨著地區發展,學校辦學水平不腿承淚匙斷提高,被評為白雲區教育系統精神文明建設文明單位和捉少先進單位,愛國衛生先進單位和綠化達標單位。
歷史文化 都天府和觀音廟 都天府和觀音廟位於滘心長勝街中部,距今白雲湖西湖北門約200米。都天府和觀音廟是典型佛道合一的府廟,建於
光緒 建元(1875),系白雲區登記保護文物,舊時附近村民常常到府廟向華光和
觀音 祈求風調雨順和人丁興旺。都天府牌匾題字
易學清 是清末藏書家,同治七年(1868)進士,曾任廣東咨議局議長。上世紀都天府和觀音廟原址曾棄作牛欄蓄養用於耕田的
水牛 。有村內傳說故事中提到,曾有養牛戶在雷鳴風雨之日於廟內見一光亮黑蛇騰飛,甚覺靈顯。由於年久失修,千禧年後由附近村民集資重建府廟,現都天府內保留有重建時的記錄碑文。府廟內供奉
觀音 象、
華光大帝 ,以及藥師等神像,莊嚴神聖,香火不斷,以往多有附近村民、善信、歸僑等到此求姻緣、求子和學業,祈求安康和庇佑。
都天府(右)和觀音廟(左) 滘心古水閘 滘心南堤
水閘 建於清朝
道光 年間,寬6米,佐鋪5條大石,位於滘心涌舊水道上。歷史上,此處乃滘心村民去石井
趁墟 的必經之路。相傳,閘門原為
坤甸木 制,重逾百斤,20世紀70年代後更換為水泥閘門。目前,古舊的堤圍如今只剩一小段。白雲湖開挖前,此閘仍發揮作用,湖區建設過程中,白雲湖管理處特囑保留。站在綠道上,遠遠望向湖面,滘心南堤水閘就如一道城門聳立在深水中。滘心村北靠
流溪河 ,南臨紅星村,東、西鄰近大朗、田心,地勢低洼,雨季容易因積水而形成水塘。村中有一水道滘心涌,引自流溪河,並自村中流經現在的水閘,穿過白雲湖,途經紅星、慶豐,最終匯入
珠江 西航道,古時叫西華海,這種地理和水流走勢是滘心村
築堤 的客觀原因。自建立以來,
堤圍 便一直保護著周邊村民、田地,並為周邊數百村莊提供灌溉保障。不過,這裡也曾出現過
決堤 ,一次是在1833年,另一次是在1885年,後因當地官府及當時的民間慈善組織愛育堂出資重修,才又恢復原有功用。官府曾貼出告示,一切生產活動不能影響或侵占甚至故意毀壞
堤圍 。
鄉堤基憲示碑 古水閘邊屹立著130年歷史的滘心鄉堤基憲示碑,講述著白雲湖前生的水利故事,力證廣州人治水的腳步從未停止。
鄉堤基憲示碑身為
花崗岩 石質,高148.5厘米、寬80厘米、厚11厘米,根據碑記中“
光緒 十三年八月初十日”的立碑時間計算,距今已有130歲高齡,令人驚喜的是,飽經風霜的石碑碑體依然完好,品相甚佳。碑文約800字,陰核
正楷 的字型端端正正,字字清晰,主要記載了光緒年間的一個水利設施訴訟案。碑文顯示,因滘心村經常受水患,大約在
宋朝 ,該村就
築堤 抵禦洪水。碑文記述“伊等村前受西北
潦水 之患故建立堤基”“保護數千家口之生靈及二千四百畝之種植,且城北數百村亦賴其保障,自宋至今數百年相安無異”,可見堤圍、水閘對當時農耕社會的作用。
根據碑文記載,光緒年間,滘心村一些村民投訴,
南海 亭岡村(現紅星村)梁明遠等侵占堤基,石井太平社學的
鄉紳 稟請
番禺縣 進行查處,發現梁明遠等人將田埂鋤入基腳,侵占堤基情況屬實。在縣府的審理後,梁明遠等人承認錯誤,將所占的基腳田畝退讓,任由滘心村立界,以求撤訴。為了防止事情再次發生,番禺縣正堂立碑以昭告大眾。於是,就有了這方鎮守百餘年的滘心鄉堤基憲示碑。這方石碑具有將破壞水利行為昭告大眾、警示後人的作用,其保存完好,也從側面體現了廣州人從古至今、傳承不變的重視
水利 的優良傳統。
由碑文知當時村民已經有了一套較成熟的自治系統,先由石井太平社學的
鄉紳 查明情況屬實,再稟請
番禺縣 進行查處。清道光年間,石井地區分別屬番禺縣慕德里司的白坭堡、大望堡及
南海縣 金利司恩洲堡、黃崗堡管轄。民國期間,石井地區分別屬番禺縣石井鄉、佛嶺鄉、均和鄉及南海縣恩洲鄉、上恩洲鄉管轄。1950年,番禺縣成立第六區人民政府,轄原佛嶺鄉、均和鄉管轄的夏茅、環滘 、大岡、
馬務 、小坪、龍湖、唐閣、大朗等村,石井鄉管轄的潭村、張村、古料、滘心、四聯、鴉崗等村。同年9月,南海縣上恩洲鄉管轄的槎溪、凰崗、馬崗、亭崗、浮山也劃歸番禺六區管轄。1958年1月1日,石井地區劃歸廣州市郊區管轄。同年8月成立石井人民公社。 1987年1月,郊區易名為白雲區,石井歸屬白雲區管轄。碑文提到石井太平社學和滘心村鄉約兩個機構,是禺北鄉村裡的自治機構,可處理一些村與村之間的糾紛、管理墟市、主持基礎建設、協助官府管理等。碑文中出現的太平社學在抗戰期間已被毀,石井社學(又名太平社學)遺址在石井鎮古市街,即現在的
昇平社學 附近。據同治《
番禺縣誌 》卷十六載:“石井社學在城北三十里,乾隆二十九年(1764)合石井十三鄉(內有五鄉屬南海)同建”,社學毀於抗日戰爭。
2018年2月,滘心鄉堤基憲示碑與它守護了百年的滘心南堤水閘,正式被認定為廣州市第四批
歷史建築 之一。
交通線路 公交 廣州公交841路(高峰49):
廣州火車東站 總站-林和西路站-
時代廣場 -廣州體院-白雲區醫院-沙河站-濂泉路口-金貴村-
白雲索道 站-大金鐘路站-盈翠華庭站-廣州體育館南門站-體育花園-雲城東路中站-捷運
蕭崗站 -黃石東(廣外)站-黃石東路(雲城西路口)-江夏(黃石東路中)站-祥景花園站-黃石路站-馬務站-
小坪站 (黃石西路)-榕溪站-
石井站 -石井中學站-慶豐站-紅星橋站-朝陽路口站-滘心工業區站-滘心村口站-滘心大道站-石井總站(滘心村)
廣州公交271路:
滘心村總站-滘心國小-滘心市場-滘心路口站-石井大道(滘心大道口)站-
白雲湖公園 西湖北門-石井大道(白雲湖公園)-石井大道(紅星村)-石井大道南-石井大道(石沙路口)-石井中學站-石潭西路北站-張村(石潭西路)站-風度路-少管所站-石潭路(南新大街)-石潭路-聚龍工業區-
同德圍站 -德康路站-雲霄路-捷運
白雲公園站 -體育花園-
廣州市兒童公園 總站
捷運幹線 城際輕軌 遠期距村三公里內或將有廣清城際(廣州北站至白雲站)白雲湖站(規劃建設),可直達廣州北站和清遠站。
周邊環境 風俗 飲食 過年炸油堆是附近地區的飲食習慣,油炸煎堆是逢年過節、元宵賞燈、婚姻嫁娶時,人們請客送禮的傳統食品,歷代相沿,延續至今。煎堆的原料有糯米粉、糖和油。做法是在鍋內放入糖和適量的水,先將水煮沸,待糖溶解後,將糯米粉倒入鍋內調成熟粉頭,倒出用竹窩籃盛起,用少許生糯粉蘸手將熟粉頭和成團,用濕布蓋好,放置30分鐘備用。然後,取粉團適量搓圓、壓扁、捏成口袋形,再用右手虎口收捏成空心包樣,放進熱油鍋,待煎堆膨脹至碗口大球狀,呈淡金黃色即撈起置盆中,冷卻後自成扁平狀。
居住 上世紀村中有錢人家蓋房主要以磚石瓦房為主,以麻石作牆基,以
青磚 砌牆,謂之“全青”。村內現今仍遺留少量傳統青磚平房,布局主要有“單間”、“一偏一正”、“三間兩廓”幾種。單間是一房加一“煮飯廊”(廚房),總面積40~42平方米。“一偏一正”是后座一廳一居室,前邊一煮飯廊、一
天井 ,總面積90~96平方米。“三間兩廊”是區境內最常見的住房格局,每間屋分前后座。前座一側為煮飯廊,中間是天井,另一側是門口小廊。后座是一廳和兩居室,廳居中,總面積130~144平方米左右。一般房屋在房間的後半部都搭有木
閣樓 放置雜物。有些在廳的靠後部位搭起深約1米的木閣樓,用以安神像或祖先牌位,叫作“神閣”。
進入本世紀,房屋從結構到造型設計等方面都有了很大變革。房屋傳統格局已被淘汰,不少新建的樓房,廚、廁、浴室、陽台齊備。經濟條件好的,還把住房建成庭院式的格局。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建房越來越注重室內裝修,也可以說明村內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
滘心國小 滘心國小位於廣州市白雲區石井鎮滘心村沙頭街17號,是區一級公辦國小。學校占地13334平方米,建築面積2789平方米,建有標準體育
運動場 ,學校教學設施完善,校園布局合理,環境優美,被評為白雲區一級學校。學校重視傳統教育,培養全面發展的人才,學生以筆墨書法見長,為人守厚重之本。隨著地區發展,學校辦學水平不斷提高,被評為白雲區教育系統精神文明建設文明單位和先進單位,愛國衛生先進單位和綠化達標單位。
歷史文化 都天府和觀音廟 都天府和觀音廟位於滘心長勝街中部,距今白雲湖西湖北門約200米。都天府和觀音廟是典型佛道合一的府廟,建於
光緒 建元(1875),系白雲區登記保護文物,舊時附近村民常常到府廟向華光和
觀音 祈求風調雨順和人丁興旺。都天府牌匾題字
易學清 是清末藏書家,同治七年(1868)進士,曾任廣東咨議局議長。上世紀都天府和觀音廟原址曾棄作牛欄蓄養用於耕田的
水牛 。有村內傳說故事中提到,曾有養牛戶在雷鳴風雨之日於廟內見一光亮黑蛇騰飛,甚覺靈顯。由於年久失修,千禧年後由附近村民集資重建府廟,現都天府內保留有重建時的記錄碑文。府廟內供奉
觀音 象、
華光大帝 ,以及藥師等神像,莊嚴神聖,香火不斷,以往多有附近村民、善信、歸僑等到此求姻緣、求子和學業,祈求安康和庇佑。
都天府(右)和觀音廟(左) 滘心古水閘 滘心南堤
水閘 建於清朝
道光 年間,寬6米,佐鋪5條大石,位於滘心涌舊水道上。歷史上,此處乃滘心村民去石井
趁墟 的必經之路。相傳,閘門原為
坤甸木 制,重逾百斤,20世紀70年代後更換為水泥閘門。目前,古舊的堤圍如今只剩一小段。白雲湖開挖前,此閘仍發揮作用,湖區建設過程中,白雲湖管理處特囑保留。站在綠道上,遠遠望向湖面,滘心南堤水閘就如一道城門聳立在深水中。滘心村北靠
流溪河 ,南臨紅星村,東、西鄰近大朗、田心,地勢低洼,雨季容易因積水而形成水塘。村中有一水道滘心涌,引自流溪河,並自村中流經現在的水閘,穿過白雲湖,途經紅星、慶豐,最終匯入
珠江 西航道,古時叫西華海,這種地理和水流走勢是滘心村
築堤 的客觀原因。自建立以來,
堤圍 便一直保護著周邊村民、田地,並為周邊數百村莊提供灌溉保障。不過,這裡也曾出現過
決堤 ,一次是在1833年,另一次是在1885年,後因當地官府及當時的民間慈善組織愛育堂出資重修,才又恢復原有功用。官府曾貼出告示,一切生產活動不能影響或侵占甚至故意毀壞
堤圍 。
鄉堤基憲示碑 古水閘邊屹立著130年歷史的滘心鄉堤基憲示碑,講述著白雲湖前生的水利故事,力證廣州人治水的腳步從未停止。
鄉堤基憲示碑身為
花崗岩 石質,高148.5厘米、寬80厘米、厚11厘米,根據碑記中“
光緒 十三年八月初十日”的立碑時間計算,距今已有130歲高齡,令人驚喜的是,飽經風霜的石碑碑體依然完好,品相甚佳。碑文約800字,陰核
正楷 的字型端端正正,字字清晰,主要記載了光緒年間的一個水利設施訴訟案。碑文顯示,因滘心村經常受水患,大約在
宋朝 ,該村就
築堤 抵禦洪水。碑文記述“伊等村前受西北
潦水 之患故建立堤基”“保護數千家口之生靈及二千四百畝之種植,且城北數百村亦賴其保障,自宋至今數百年相安無異”,可見堤圍、水閘對當時農耕社會的作用。
根據碑文記載,光緒年間,滘心村一些村民投訴,
南海 亭岡村(現紅星村)梁明遠等侵占堤基,石井太平社學的
鄉紳 稟請
番禺縣 進行查處,發現梁明遠等人將田埂鋤入基腳,侵占堤基情況屬實。在縣府的審理後,梁明遠等人承認錯誤,將所占的基腳田畝退讓,任由滘心村立界,以求撤訴。為了防止事情再次發生,番禺縣正堂立碑以昭告大眾。於是,就有了這方鎮守百餘年的滘心鄉堤基憲示碑。這方石碑具有將破壞水利行為昭告大眾、警示後人的作用,其保存完好,也從側面體現了廣州人從古至今、傳承不變的重視
水利 的優良傳統。
由碑文知當時村民已經有了一套較成熟的自治系統,先由石井太平社學的
鄉紳 查明情況屬實,再稟請
番禺縣 進行查處。清道光年間,石井地區分別屬番禺縣慕德里司的白坭堡、大望堡及
南海縣 金利司恩洲堡、黃崗堡管轄。民國期間,石井地區分別屬番禺縣石井鄉、佛嶺鄉、均和鄉及南海縣恩洲鄉、上恩洲鄉管轄。1950年,番禺縣成立第六區人民政府,轄原佛嶺鄉、均和鄉管轄的夏茅、環滘 、大岡、
馬務 、小坪、龍湖、唐閣、大朗等村,石井鄉管轄的潭村、張村、古料、滘心、四聯、鴉崗等村。同年9月,南海縣上恩洲鄉管轄的槎溪、凰崗、馬崗、亭崗、浮山也劃歸番禺六區管轄。1958年1月1日,石井地區劃歸廣州市郊區管轄。同年8月成立石井人民公社。 1987年1月,郊區易名為白雲區,石井歸屬白雲區管轄。碑文提到石井太平社學和滘心村鄉約兩個機構,是禺北鄉村裡的自治機構,可處理一些村與村之間的糾紛、管理墟市、主持基礎建設、協助官府管理等。碑文中出現的太平社學在抗戰期間已被毀,石井社學(又名太平社學)遺址在石井鎮古市街,即現在的
昇平社學 附近。據同治《
番禺縣誌 》卷十六載:“石井社學在城北三十里,乾隆二十九年(1764)合石井十三鄉(內有五鄉屬南海)同建”,社學毀於抗日戰爭。
2018年2月,滘心鄉堤基憲示碑與它守護了百年的滘心南堤水閘,正式被認定為廣州市第四批
歷史建築 之一。
交通線路 公交 廣州公交841路(高峰49):
廣州火車東站 總站-林和西路站-
時代廣場 -廣州體院-白雲區醫院-沙河站-濂泉路口-金貴村-
白雲索道 站-大金鐘路站-盈翠華庭站-廣州體育館南門站-體育花園-雲城東路中站-捷運
蕭崗站 -黃石東(廣外)站-黃石東路(雲城西路口)-江夏(黃石東路中)站-祥景花園站-黃石路站-馬務站-
小坪站 (黃石西路)-榕溪站-
石井站 -石井中學站-慶豐站-紅星橋站-朝陽路口站-滘心工業區站-滘心村口站-滘心大道站-石井總站(滘心村)
廣州公交271路:
滘心村總站-滘心國小-滘心市場-滘心路口站-石井大道(滘心大道口)站-
白雲湖公園 西湖北門-石井大道(白雲湖公園)-石井大道(紅星村)-石井大道南-石井大道(石沙路口)-石井中學站-石潭西路北站-張村(石潭西路)站-風度路-少管所站-石潭路(南新大街)-石潭路-聚龍工業區-
同德圍站 -德康路站-雲霄路-捷運
白雲公園站 -體育花園-
廣州市兒童公園 總站
捷運幹線 城際輕軌 遠期距村三公里內或將有廣清城際(廣州北站至白雲站)白雲湖站(規劃建設),可直達廣州北站和清遠站。
周邊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