溶組織梭菌

溶組織梭菌

溶組織梭菌是1916年Weinberg和 Seguin由氣性壞疽患者分離的。主要是土壤細菌,也常存在於人和動物的腸道內。

該菌為革蘭氏陽性大桿菌,約0.5~0.8x3~5μm,菌體粗細均勻,菌端圓形,菌體是直的;單個或成雙,一天以上的培養物出現不規則形,長彎曲狀體,和不規則的染色形狀,在所有的培養基中都迅速形成芽胞,芽胞為橢圓形,位於次端,直徑大幹菌體,有周圍鞭毛,能運動,無莢膜

基本介紹

  • 中文學名: 溶組織梭菌
  • 拉丁學名:Clostridium histolyticum
  • :細菌界
  • :梭菌屬
  • 革蘭氏:陽性
  • 特點:可致人、畜患惡性水腫
菌落形態,生物特性,病理特性,抗原和毒素,致病性與免疫性,微生物學檢查,預防手段,

菌落形態

對厭氧條件要求不嚴格,厭氧培養時,血液瓊脂表面的菌落周圍有β溶血,菌落直徑0.5~2mm,圓形以至不規則形,扁平或略凸起,半透明至不透明,灰白色,表面呈嵌花式或顆粒狀,邊緣整齊以至鋸齒狀或烏賊狀。在有氧培養時,血液瓊脂表面形成相同的菌落,但一般較小且數量也少,不易形成芽胞。在朱古力瓊脂平皿表面,產生廣泛的蛋白分解,菌落周圍出現寬大的透明區。在乳糖卵黃牛乳瓊脂平皿表面分解牛乳,培養基部分透明,不分解乳糖,不產生卵黃反應。在烹肉培養基中,生長良好,分解碎肉。

生物特性

最適生長溫度為37℃,濕熱105℃,6min分鐘可被殺死。
本菌不發酵糖類,對蛋白質有強烈的分解作用,消化明膠、乳、酪蛋白膠原血紅素肌纖維蛋白、卵白、凝固血清、肉片、肝、腦和腱。產生硫化氫,不產生靛基質,石蕊牛乳,還原石蕊,牛乳緩慢凝固並消化酪蛋白8~10天后變成琥珀色透明液體。在蛋白腖酵母葡萄糖肉湯中只產生乙酸,有時有極微量甲酸乳酸。產生少量H2,產氨。

病理特性

抗原和毒素

本菌有耐熱和不耐熱菌體抗原。產生α、β、γ、δ、ε 五種外毒素,分別為致死和壞死毒素。另外,還能產生膠原酶、半胱氨酸活化蛋白酶,彈性蛋白酶和不耐氧溶血素。

致病性與免疫性

溶組織梭菌對人和動物有致病力,對人與氣性壞疽感染有關,很少單獨感染。對家兔、豚鼠和小鼠有很強的致病力,但菌株之間差異很大,豚鼠股肌注射1ml幼齡肉湯培養物,局部腫脹,隨之皮膚和肌肉消化,並延至腹部,有時腿關節斷離,經12~24小時死亡,或大腿部分完全壞死而恢復。
該菌能還能引起各類家畜產生惡性水腫,該病主要通過創傷感染,特別是深部創傷及組織損傷嚴重時更易發生。此外,口腔、胃腸道內潰病也可感染髮病。惡性水腫,以馬、綿羊多見,牛、豬次之,犬、貓在自然情況下不發病。本病多為散發,沒有性別、年齡、品種的差異。
本菌產生的毒素具有良好的抗原性,可用於製造抗毒素。

微生物學檢查

本菌容易生長,在人工培養中,芽胞易形成,用加熱處理的方法,可排除混合培養物中其他細菌的繁殖體。動物試驗用豚鼠。鑑定要點:
(1)強烈地分解蛋白質,不發酵糖的活性以及在乳糖卵黃牛乳瓊脂平板上的生長特點。
(2)對葡萄糖和明膠的分解活性。
(3)揮發性代謝產物。
(4)動物接種試驗。

預防手段

杜絕外傷的發生是預防本病的關鍵。發生外傷應及時處理,徹底消毒,嚴防被土壤、糞便或其他污物污染。一旦發生本病,應立即隔離治療,對被污染的場所嚴格消毒,對病畜屍體和糞便進行無害化處理,嚴防擴大污染。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