豬惡性水腫

豬惡性水腫是豬外科常見疾病之一,發病迅速,病情嚴重,具有很高的致死率。多為創傷局部發生急劇氣性炎性水腫,並伴有發熱和全身毒血症。病原菌廣泛存在於自然界,家畜腸道中和土壤中較多,成為傳染源。主要表現為創傷感染,為局部瀰漫性炎性水腫,初期堅實,有熱感、疼痛。治療原則是局部消毒及抗生素治療。

基本介紹

  • 別稱:豬惡性水腫
  • 英文名稱:Malignat edema
  • 常見病因腐敗梭菌為主的多種梭菌
  • 常見症狀:創傷局部發生急劇氣性炎性水腫
疾病簡介,引發病原,流行病學,臨床症狀,病理變化,鑑別診斷,防治措施,

疾病簡介

豬惡性水腫(Malignat edema)是由腐敗梭菌為主的多種梭菌引起的多種家畜的急性傳染病。特徵為創傷局部發生急劇氣性炎性水腫,並伴有發熱和全身毒血症。該病世界各國都有發生,中國豬也有散發病例。

引發病原

該病的病原為梭菌屬(Clostridium)中的腐敗梭菌、魏氏梭菌、諾威氏梭菌及溶組織梭菌等,豬惡性水腫病例中,有60%可分離到腐敗梭菌,其次是魏氏梭菌,諾威氏梭菌和溶組織梭菌僅占5%。
腐敗梭菌為嚴格厭氧菌,是兩端鈍圓的革蘭氏染色陽性大桿菌,不能形成莢膜,能形成芽孢,芽孢位於菌體中央或近端,芽孢呈卵圓形或圓形,大於菌體形如梭狀;有周鞭毛,能運動。在培養基中菌體單在或呈短鏈狀,若在死亡動物的腹膜或肝臟表面上的菌體,常形成無關節微彎曲的長絲或有關節的長鏈狀,這一特點具有診斷價值。 病菌培養最適溫度為37~40℃,在加有血液、血清或糖類的培養基上生長良好。在血液瓊脂上呈β溶血;在厭氧肉肝湯中,生長良好,均勻混濁,最後上部清亮,形成灰白色絮狀沉澱,下沉。病菌能發酵葡萄糖、麥芽糖、單奶糖、果糖、水楊素、乳糖,產酸產氣;不發酵蔗糖、衛矛醇和甘露醇;還原硝酸鹽,對石蕊牛奶凝固緩慢,不產生靛基質和硫化氫,MR和VP試驗陰性。病菌能產生多種外毒素,具有壞死、致死和溶血作用,是病菌的主要毒素;β毒素是脫氧核糖核酸酶,具有殺白細胞作用;γ和δ毒素分別具有透明質酸酶和不耐氧的溶血素活性,它們可使血管通透性增強,使炎症滲出,並不斷向周圍組織擴散,使肌肉組織壞死,並使感染沿肌肉的筋膜面擴散。病菌在自然界廣泛存在,動物的腸道和糞便中存有大量細菌,可污染飼養環境及土壤。病菌芽孢對外界的抵抗力很強,一般消毒藥液需要長時間才能殺死;消毒藥液中,10%~20%漂白粉溶液、3%~5%硫酸、石炭酸合劑、3%~5%氫氧化鈉,在短時間內可殺滅本菌菌體。
魏氏梭菌(又稱產氣莢膜梭菌)是兩端鈍圓的革蘭氏染色陽性大桿菌,單在或成雙排列,很少出現短鏈;無鞭毛,不能運動;卵圓形芽孢,位於菌體中央或近端,使菌體膨脹;多數菌株能形成莢膜。病菌對厭氧條件要求並不嚴,在普通培養基上可以生長,若加入血液、葡萄糖則生長更好;在綿羊血液瓊脂培養基上,可長出圓形、邊緣整齊、灰色至灰色黃色、表面光滑、半透明的菌落,菌落周圍有溶血環。 在厭氧肉肝湯中,生長旺盛,37℃培養5~6小時,即見培養基混濁,產生大量氣體。本菌能發酵葡萄糖、麥芽糖、乳糖、蔗糖、果糖和半乳糖,產酸產氣;不發酵水楊素、衛矛醇、甘露醇和鼠李糖;液化明膠,靛基質產生陰性,牛奶培養基的“暴烈發酵”,產生大量氣體使凝塊破裂成多孔海綿狀,嚴重時被沖成數段或被噴出管外,是本菌突出的生化特性。

流行病學

該病的病原菌廣泛存在於自然界,家畜腸道中和土壤中較多,成為傳染源。病畜不能直接接觸傳染健康動物,但可污染外界環境。病畜的水腫部位發生破潰時,隨水腫液或壞死組織排出大量病原體,污染環境。該病傳染途徑主要是由於外傷、去勢、咬傷、斷尾、外科手術、助產等消毒不嚴,污染了細菌芽孢而感染,引起發病,尤以深部創傷,並存在壞死組織,造成缺氧,更易發病。
自然情況下,豬較少發生;實驗動物中,家兔、小鼠豚鼠易感;本病一般為散發;豬在去勢、斷尾、剪牙、打耳號、助產、預防注射或外科手術時,消毒不嚴,便可引起發病。豬還可通過吃進細菌芽孢,經消化道感染。

臨床症狀

臨診上可見兩種病型。
一種為創傷感染,表現為局部瀰漫性炎性水腫,初期堅實,有熱感、疼痛,後變為不熱,觸診局部較柔軟,用力可見水腫凹陷,用於捻動時,有明顯的捻發音;病豬表現體溫升高、精神不振、食慾廢絕等全身症狀,重者1~2天死亡。
另一種為胃型,也稱快疫型,主要是由胃黏膜感染,使胃黏膜腫脹、增厚,形成所謂“橡皮胃”。有時病菌也可進入血流,轉移至某部肌肉,局部出現氣性炎性水腫和弓起跛行,全身症狀明顯;本病例常呈急性經過,多在1~2天死亡。

病理變化

剖檢可見發病部位瀰漫性水腫,切開患部可見皮下和肌肉間結締組織有污黃色或紅褐色液體浸潤,其味酸臭,並含有氣泡;肌肉呈白色,似煮過一樣,鬆軟易於撕裂,有的呈暗褐色。實質器官變性,心、肝、腎濁腫;淋巴結腫大,特別是感染局部的淋巴結急性腫大,切面充血、出血。血凝不良,心包和腹腔有多量積液。
如為胃部感染,則見胃壁增厚,質如橡皮樣,故有“橡皮胃”之稱。胃黏膜潮紅、腫脹,黏膜下與肌層間充有淡紅色並混有氣泡的液體。肝組織多半也含有氣泡。

鑑別診斷

病理剖檢變化和結合有外傷發生時,可懷疑為該病,需要進行實驗室檢查才能確診。細菌抹片、染色、鏡檢取病變水腫液和組織,特別是肝被膜做觸片或塗片,用革蘭氏染色法染色,顯微鏡檢查。在肝的染色片中,可見到微彎曲長絲狀排列的革蘭氏染色陽性大桿菌,這在診斷上有重要意義。
細菌分離培養取局部水腫液或肝組織病料,接種於厭氧肉肝湯培養基中,37℃培養24小時,肉肝湯均勻混濁,並產生氣體,有沉澱;在葡萄糖血液瓊脂上,呈微弱β溶血;分純的細菌可進一步做生化試驗。
動物接種試驗取病料作成1比10乳懸液,接種家兔、豚鼠、小鼠或鴿等實驗動物,肌肉注射。一般在接種後18~24小時內死亡。注射局部,呈現明顯的出血性水腫,肌肉鮮紅色浸潤;取局部水腫液塗片、染色、鏡檢,可以見到兩端鈍圓的大桿菌,在肝臟表面觸片的染色片上,可見長絲狀的大桿菌。
免疫螢光抗體法可用於本病的快速診斷。鑑別診斷注意與豬水腫病和豬巴氏桿菌病的區別診斷。

防治措施

注意防止外傷,一旦有外傷發生,要及時進行處治。特別是在養豬生產中的去勢、斷臍帶、剪齒、斷尾、注射及外科手術等工作中,要嚴格消毒,均應按操作規程進行。所用器械需先進行消毒、滅菌。
對發病豬,要及時隔離,儘早進行治療,可以採取局部治療和全身治療相結合,以防擴大傳播。
對病豬水腫部位,可切開、擴創,清除異物和壞死組織,用1%~2%高錳酸鉀溶液或3%過氧化氫液反覆沖洗,消毒,清洗乾淨後,創口內撒青黴素、磺胺粉、磺胺碘仿合劑等;以後每天可按常規的外科治療方法進行。並可在水腫部周圍,注射青黴素等抗菌藥物。
根據患病豬只的具體情況,進行綜合的全身和對症療法,如用抗生素或和磺胺類藥物配合套用,同時進行強心、補液、解毒等治療。
治療時,病豬創口排出的水腫液、壞死組織及廢棄物應消毒和燒毀。使用過的治療工具應徹底消毒;病豬污染的豬舍和場地,可用2%氫氧化鈉溶液或1%漂白粉溶液等消毒藥液消毒;糞便、剩餘的飼料及死亡屍體應焚燒或加入消毒藥液後深埋。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