溫柔敦厚(儒家的傳統詩教)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3個義項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溫柔敦厚指溫順、柔和、忠厚,是儒家的傳統詩教。

基本介紹

始見於《禮記·經解》:“孔子曰:入其國,其教可知也。其為人也,溫柔敦厚,詩教也。……詩之失愚……溫柔敦厚而不愚,則深於詩者也。”此外,在《淮南子·泰族訓》中辨析六藝的特點,也有類似的說法:“溫惠柔良者,《詩》之風也。”孔穎達的《禮記正義》做了這樣的解釋:“溫謂顏色溫潤,柔謂情性和柔。《詩》依違諷諫,不指切事情,故云:‘溫柔敦厚’是詩教也。”大體符合原意。此語雖未必出自孔子,但可以肯定是漢儒奉行的禮義規範,與《詩大序》所謂“主文而譎諫”精神上是一致的,即容許詩歌用於諷諫刺譏,但要求採取委婉曲折的方式,而避免直切顯露。
“溫柔敦厚”說雖然有一轉語“溫柔敦厚而不愚”,但對後世仍產生了消極的影響,限制和削弱了文藝干預現實的戰鬥作用。如有人以為“詩至建安而溫柔乖”,因而貶抑重“氣”的建安文學,蘇軾的詩作更因譏切時政、直指其事而屢遭保守的儒者的指摘。在“溫柔敦厚”的標尺下,不少優秀作品被排斥。因此,一些有識見的學者和詩人對“溫柔敦厚”說提出質疑,或重新加以闡釋。如顧炎武說:“《詩》之為教,雖主於溫柔敦厚,然亦有直斥其人而不諱者。”(《日知錄·直言》)黃宗羲說:“今之論詩者,誰不言本於性情?顧非烹煉使銀銅鉛鐵之盡去,則性情不出。彼以為溫柔敦厚之詩教,必委蛇頹墮,有懷而不吐,將相趨於厭厭無氣而後已。”(《萬貞一詩序》)王夫之則說:“詩教雖雲溫厚,然光昭之志,無畏於天,無恤於人,揭日月而行,豈女子小人半含不吐之態乎?《離騷》雖多引喻,而直言處亦無所諱。”(《薑齋詩話》卷二)
“溫柔敦厚”說講求詩歌藝術表現上的含蓄婉曲,注重比興的運用,有其合理成分。有些文學家正是從這個角度來理解和闡發此說的。如劉勰的《文心雕龍·宗經》:“《詩》主言志,詁訓同《書》,摛風裁興,藻辭譎喻,溫柔在誦,故最附深衷矣。”因此,“溫柔敦厚”說的積極意義也是不應抹殺的。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