渭源縣

渭源縣

渭源縣隸屬於甘肅省定西市,渭源縣位於甘肅省中部,定西市中西部,縣城距省會蘭州市174公里,距隴海鐵路隴西站55公里,地理坐標為東經104°02′~104°49′,北緯33°26′~35°07′,全縣總面積2065平方公里。

截至2011年,渭源縣轄8鎮、8鄉,共3個社區、217個行政村,1536個村民小組,總人口35.17萬人,以漢族為主,少數民族有回族、藏族、滿族、蒙古族,占總人口的1%以下。

2011年,渭源縣實現生產總值(GDP)161171萬元,較2010年增長12.8%,有“中國馬鈴薯良種之鄉”之稱。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渭源縣
  • 外文名稱:Weiyuan
  • 行政區類別:縣級
  • 所屬地區:中國甘肅省定西市 
  • 下轄地區:8鎮、8鄉 
  • 政府駐地:清源鎮
  • 電話區號:0932
  • 郵政區碼:748200
  • 地理位置:甘肅省中南部
  • 面積:2065平方公里 
  • 人口:35.17萬人(2011年)
  • 氣候條件:溫帶大陸性氣候
  • 著名景點:蓮峰山、天井峽、太白山、灞陵橋
  • 火車站渭源站
  • 車牌代碼:甘J
建制沿革,行政區劃,地理環境,位置境域,地貌,氣候,自然資源,植物資源,動物資源,人口民族,交通運輸,政治體制,經濟概況,綜述,第一產業,第二產業,第三產業,社會事業,教育事業,科技事業,文化事業,醫療衛生,體育事業,郵電通訊,社會保障,人民生活,安全生產,歷史文化,節慶活動,名優特產,名勝古蹟,著名人物,

建制沿革

據《禹貢》載:天下分為九州,渭源處古雍州之地。
秦始皇統一六國後,隴西郡轄九縣,渭源為隴西郡管轄。
漢高祖二年(前205年),隴西郡分置首陽縣,因境內有商末周初伯夷、叔齊避居採薇之首陽山而得名。
西魏文帝大統十七年(551年)改首陽縣為渭源縣,兼置渭源郡,縣治由原首陽縣遷至今渭源縣城東北老龍亭。
唐高祖武德二年(619年),廢除郡制,渭源縣屬渭州,隸屬秦州總管府。
渭源縣渭源縣
宋神宗熙寧五年(1072年),秦鳳路安撫使王昭築渭源堡,後降縣渭堡,稱渭源堡。
元世祖至元十三年(1276年),升渭源堡為渭源縣,屬陝西行中省鞏昌路臨洮府,府治狄道。
清初,沿用明治,由陝西省分設甘肅省,渭源縣屬甘肅臨洮府。
民國二年(1913年),廢府為道,實行省、道、縣三級制。新設蘭山道,渭源屬蘭山道。民國十六年(1927年)廢道,設省縣兩級,渭源直屬甘肅行省。民國二十五年(1936年),甘肅省設行政督察專員公署,渭源屬第一區公署管轄,專署駐地臨洮縣。兩年後,專署駐地遷岷縣。民國三十三年(1944年)12月,甘肅省增設第九區行政督察專員公署,專署駐地臨洮縣,渭源屬其管轄。
1949年8月,渭源、會川相繼解放後,兩縣隸屬岷縣專區。
1950年,岷縣專區撤銷,渭源劃歸定西專區管轄。
1952年12月,國務院批准撤銷渭源縣,合併於隴西縣,將原會川縣區域分別劃歸臨洮、漳縣。
1961年12月15日,國務院決定恢復渭源縣,屬臨洮專區。
1963年12月,撤銷臨洮專區後,渭源縣劃歸定西專區管轄。
2003年,由定西市管轄。

行政區劃

截至2011年,渭源縣轄8鎮(清源鎮蓮峰鎮會川鎮五竹鎮路園鎮北寨鎮新寨鎮麻家集鎮)、8鄉(鍬峪鄉大安鄉秦祁鄉慶坪鄉祁家廟鄉上灣鄉峽城鄉田家河鄉),共3個社區、217個行政村,1536個村民小組。

地理環境

位置境域

渭源縣位於甘肅省中部,定西市中西部,縣城距省會蘭州市174公里,距隴海鐵路隴西站55公里,地理坐標為東經104°02′~104°49′,北緯33°26′~35°07′,全縣總面積2065平方公里。

地貌

渭源縣為黃土高原邊緣與西秦嶺地槽西端兩大地質構造單位的交匯地帶,屬多旋迴構造運動地區,地勢西南高而東北低,以渭河為界,分南北兩大地質構造類型。海拔在1930-3941米之間,縣城海拔2080米。

氣候

渭源縣屬溫帶大陸性氣候,年均降水量500毫米左右,平均氣溫6.8℃,極端最高氣溫30.5℃ ,極端最低氣溫-20.1℃,無霜期166天。根據地形、氣候、降雨量等不同特點,全縣分為南部高寒陰濕區、中部淺山河谷川(塬)區、北部黃土梁峁溝壑乾旱區三種類型,其中南部高寒陰濕,中部河谷區氣候溫和、光照充足,北部乾旱少雨。

自然資源

植物資源

渭源縣林木和草本植物共有99科573種。林木樹種有30個科138種,其中喬木主要有:油松、雲杉、冷杉、華山松等35種,灌木有:沙棘、枸杞子、山楂等130種。草本植物共有69科435種,主要有:當歸、黨參、貝母、柴胡等。

動物資源

境內野生動物有100多種,珍貴動物有、羚、馬鹿梅花鹿、雪雞、褐馬雞及秦嶺細鱗魚、鮭魚娃娃魚等。

人口民族

2017年末,全縣常住人口33.11萬人。戶籍總人口34.86萬人,其中男性人口18.20萬人,占52.21%;女性人口16.66萬人,占47.79%。全縣出生率14.56‰,死亡率7.72‰,人口自然增長率6.84‰,城鎮化率25.82%。
渭源縣以漢族為主,少數民族有回族、藏族、滿族、蒙古族,占總人口的1%以下。

交通運輸

渭源縣地處西隴海、蘭成渝兩大鐵路經濟帶和G30連雲港至霍爾果斯高速、G75蘭州至海口高速的交匯處。蘭渝鐵路、蘭海高速、316國道212國道穿境而過,公路、鐵路銜接緊密。
2011年,全縣境內公路總里程1204.663公里,其中高速公路連線線6.2公里,國道2條,長95.08公里;縣道3條,長131.223公里;鄉道14條,長190.654公里;專用道3條,長21.787公里;村道152條,765.919公里。
截至2017年,全社會投入營運的汽車6569輛,其中客運449輛(其中計程車211輛),貨運6120輛。全年完成客運量162.84萬人,客運周轉量10584.65萬人公里;完成公路貨運量935.12萬噸,貨運周轉量79484.93萬噸公里,完成公路運輸總周轉量80543.4萬噸公里,同比增長14.10%。

政治體制

縣委書記: 吉 秀
縣委副書記、縣長: 藺紅軍
縣委副書記:張振亞
縣委副書記:齊興篤
縣委常委、紀委書記:宋富榮
縣委常委、常務副縣長:張拴寶
縣委常委、組織部部長:王世宴
縣委常委、統戰部部長:王 嶸
縣委常委、宣傳部部長:何曉雲
縣委常委、副縣長: 李 慧
縣委常委、政法委書記:楊永吉
縣委常委: 包翠霞

經濟概況

綜述

2017年,全年全縣實現生產總值315591萬元,較上年增長3.5%。其中:第一產業增加值103413萬元,同比增長5.9%;第二產業增加值43149萬元,同比增長1.0%;第三產業增加值169029萬元,同比增長2.5%。
全縣人均生產總值9565元,比上年淨增236元,同比增長2.53%。三次產業結構比由上年的33.95:13.90:52.15調整為32.8:13.7:53.5。與上年相比,第一產業所占比重下降1.15個百分點,第二產業所占比重下降0.2個百分點,第三產業所占比重上升1.35個百分點。在第三產業中,交通運輸倉儲和郵政業、批發和零售業、住宿和餐飲業、金融業、房地產業、營利性服務業及非營利性服務業增加值分別增長5%、4.7%、5.6%、0.9%、-1.2%、17.6%和-2.1%。第一產業拉動GDP增長2.0個百分點,對經濟成長的貢獻率為57.6%;第二產業拉動GDP增長0.1個百分點,對經濟成長的貢獻率為3.6%;第三產業拉動GDP增長1.4個百分點,對經濟成長的貢獻率為38.8%。
全年全縣能源消費總量17.87萬噸標準煤,同比增長1.71%,萬元GDP能耗0.5895噸標準煤,同比下降1.7%。全年全社會用電量17846.88萬千瓦時,同比增長32.55%,其中城鄉居民生活用電量9328.94萬千瓦時,同比增長30.02%;農村居民生活用電量7172.65萬千瓦時,同比增長53.65%。全縣工業用電量2346.58萬千瓦時。

第一產業

2017年,全縣糧食總產量144792.17噸,比上年增加6279.67噸,同比增長4.53%。其中:夏糧5741.26噸,比上年增加830.64噸,同比增長16.92%,夏糧中小麥產量3943.24噸,比上年增加505.72噸,同比增長14.71%;豆類產量1798.02噸,比上年增加324.92噸,同比增長22.06%。秋糧139050.91噸,比上年增加5449.03噸,同比增長4.08%,秋糧中馬鈴薯產量95153.21噸(折糧產量),比上年增加4561.96噸,同比增長5.04%;玉米產量43897.7噸,比上年增加887.07噸,同比增長2.06%。
經濟作物總產量70623.12噸,比上年增加5475.48噸,同比增長8.4%。其中:中藥材產量70116.97噸,比上年增加5413.03噸,同比增長8.37%。其中:黨參18473.83噸,比上年增加760.78噸,同比增長4.3%;當歸26591.97噸,比上年增加2308.01噸,同比增長9.5%;黃芪24383.62噸,比上年增加2297.59噸,同比增長10.4%,其它藥材624.81噸,同比增長7.41%。油料產量506.16噸,比上年增加62.45噸,同比增長14.07%,其中:油菜籽372.57噸,同比增長13.51%;胡麻籽133.58噸,同比增長15.69%。
蔬菜產量29965噸,同比增長11.68%。
全縣全年農作物種植面積808655畝,其中:糧食作物面積470241畝,比上年減少122畝,同比下降0.03%。夏糧面積31651畝,比上年增加1183畝,同比增長3.88%,其中:小麥20843畝,比上年增加383畝,同比增長1.87%;豆類10808畝,比上年增加800畝,同比增長7.99%。秋糧面積438590畝,比上年減少1305畝,同比下降0.3%,其中:馬鈴薯340770畝,比上年增長700畝,同比增長0.21%;玉米97820畝,比上年減少2005畝,同比下降2.01%。
經濟作物種植面積309214畝,比上年減少248畝,同比下降0.08%,其中:中藥材面積306221畝,比上年減少428畝,同比下降0.14%,其中黨參115642畝,比上年減少2445畝;當歸105961畝,比上年增加972畝;黃芪80352畝,比上年增加1020畝;其它藥材3906畝,比上年增加15畝。油料面積2993畝,比上年增加180畝,同比增長6.4%,其中油菜籽1792畝,比上年增加100畝;胡麻籽1201畝,比上年減少80畝。
蔬菜種植面積32200畝,比上年增加370畝,同比增長1.16%。
畜牧業:大牲畜存欄6.05萬頭,比上年增加3.22%,其中:牛存欄4.52萬頭,同比增長8.57%。羊存欄7.77萬隻,同比增長0.23%;豬存欄10.74萬頭,同比下降2.79%;家禽存欄34.75萬隻。肉類總產量9164.08噸,禽蛋產量1042.5噸。
林業:全縣森林覆蓋率15.66%,森林面積3.22萬公頃,當年造林面積7.38萬畝,林地面積86637公頃。
水利水保:全縣有效灌溉面積10.05萬畝,其中保灌面積6.63萬畝,全年新修梯田2000畝。

第二產業

2017年,全縣實現工業增加值2.06億元,同比增長2.4%。其中: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0.44億元,同比增長6.0%。截止年末,共有規模以上工業企業6戶。
2017年,全縣全社會建築業實現增加值2.25億元,同比下降0.1%。具有建築業資質等級的總承包和專業承包建築企業4戶,總計完成建築業總產值2.4億元。

第三產業

2017年,全年完成固定資產投資38.42億元,同比下降40.7%。其中:項目投資完成35.56億元,同比下降43.0%;房地產開發投資完成2.86億元,同比增長19.8%。
渭源縣渭源縣
全年全縣實現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74543.9萬元,同比增長7.1%。按銷售單位所在地分:城鎮實現零售額52430.9萬元,同比增長7.0%;鄉村實現零售額22113萬元,同比增長7.3%。按行業分:批發業完成7532萬元,同比增長9.0%;零售業完成55485.9萬元,同比增長6.58%;住宿業完成1368萬元,同比增長3.95%;餐飲業完成10158萬元,同比增長9.0%。
全年接待境內外遊客101.1萬人(次),同比增長29.5%,實現旅遊綜合收入4.03億元,同比增長32%,新增旅遊就業人數927人,增長20.04%。
全年完成大口徑財政收入2.52億元,同比下降16.78%;一般公共預算收入1.39億元,同比下降20.52%。一般公共預算支出23.84億元,同比增長6.62%。
全縣金融機構各項存款餘額632236萬元,同比增長3.93%,其中住戶存款餘額450390萬元,同比增長10.1%;年末全縣金融機構各項貸款餘額521275萬元,同比下降0.75%,存貸比為82.45%。

社會事業

教育事業

2017年,全縣共有學校332所,在校學生48195人。其中高級中學4所,在校學生8437人,專任教師790人;初級中學24所(含九年制學校),在校學生10286人,專任教師1118人;國小169所(含教學點和一所特殊教育學校),在校學生18090人,專任教師1613人;職業學校1所,在校學生1035人,專任教師132人。全縣共有幼稚園133所,在園幼兒10347人,專任教師305人。學齡兒童入學率100%,國中畢業生升學率93.73%,年內本科上線人數1014人,本科上線率35.7%,本科錄取率40.4%。

科技事業

2017年,全年組織申報專利25件,新增授權發明專利2件,累計擁有有效發明專利7件,每萬人發明專利擁有量為0.21件。取得省市級科技成果鑑定項目6項,上報10項省級科技計畫項目,截止年底,全縣共有各類科技特派員65人。

文化事業

2017年,全縣共有藝術團體(社團)218個,博物館1個,公用圖書館1個,藏書9.02萬冊。全縣有線電視用戶1.55萬戶,廣播和電視綜合人口覆蓋率分別為97.6%和97.3%。

醫療衛生

2017年,全縣共有醫療衛生機構26個(不含個體診所),村衛生室217個。醫療衛生機構床位1536張,衛生技術人員(含工勤等)855人。年內門診就診人數524250人(次),住院人數47007人(次)。孕產婦住院分娩率98.5%,嬰兒死亡率控制在10‰以內。

體育事業

2017年,全縣共有健身場地362個,場地面積27.04萬平方米,人均0.77平方米。承辦國家級體育活動1次(中國國際露營大會),承辦省級體育比賽2次(甘肅省青少年腳踏車錦標賽和甘肅省青少年足球錦標賽,承辦市級體育比賽1次(定西市象棋對抗賽)。在訓隊員15人,向省、市體工隊、運動學校輸送優秀體育後備人才8人。

郵電通訊

2017年末全縣固定電話用戶0.89萬戶,行動電話用戶32.06萬戶,4G網路覆蓋全縣217個行政村。網際網路寬頻用戶4.81萬戶,同比增長136.95%,有線電視用戶1.55萬戶。

社會保障

2017年,全縣參加養老保險的企業職工2926人,年內徵收基金2772萬元。全縣共有退休人員1442人。城鎮職工醫療保險參保人數13335人,收繳基本醫療保險金4907萬元;年內住院治療2172人(次),基金報銷住院費用3414萬元。全縣參加城鄉居民醫療保險301416人,收繳保險費17877萬元,年內住院治療62672人(次),基金報銷住院費用15651萬元。
全縣參加工傷保險的職工10047人,年內收繳工傷保險費252萬元。領取工傷待遇的人員21人,領取工傷補償金107萬元。全縣參加失業保險的職工9533人,年內收繳失業保險費620萬元。全縣城鄉居民養老保險參保199765人,特殊人群24639人,年內收繳養老保險費7892萬元,城鄉居民基本養老保險續保率99.4%,為50092人累計發放養老金5634萬元,發放率100%。

人民生活

2017年,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1787.6元,比上年淨增1743.8元,同比增長8.7%;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6815元,比上年淨增539.7元,同比增長8.6%。全縣共輸出各類勞務人員7.05萬人,其中組織輸出4.55萬人,實現勞務收入13.97億元,完成農村勞動力培訓2萬人,其中:技能培訓0.96萬人,引導性培訓1.04萬人。全縣農村自來水普及率97.6%,累計入戶達到7.19萬戶。

安全生產

全年共發生各類安全生產事故17起,死亡13人,直接經濟損失1.3萬元。其中道路交通事故16起,死亡13人,生產經營性事故1起。

歷史文化

節慶活動

渭源縣的節慶活動除除夕、春節、元霄節、端午節中秋節、臘八、送灶等中國傳統節日外,還有具有當地特色的“二月二”節和“四月八”節。農曆二月二節日舊稱“花朝日”,當地都要炒蠶豆吃,叫“殺蟲”。這種習俗已逐漸消失,但習語仍存。農曆四月八為踏青時節,很多人都到當地有名的蓮峰山、老君山等山爬山,採集艾草,有“五月蒿草四月艾”之說。

名優特產

渭源縣特產有:馬鈴薯、當歸、黨參、黃芩、甘草等。

名勝古蹟

灞陵橋
灞陵橋坐落在渭源縣城清源河上的灞陵橋,始建於明洪武元年(公元1368年),是一座古典純木結構臥式懸臂拱橋,全長40米,跨度29.5米,高15. 4米,寬4. 8米,底部以並排10根粗壯圓木並列11組,為定西地區的旅遊標誌。
蓮峰山
蓮峰山位於渭源縣城東南34公里處的森林公園,因九峰環峙、形似蓮花而得名,又因馬鹿成群出沒于山林俗稱馬鹿山。景區內有大山、二台、三台、四台、五台、後五台、皇洞、釋迦庵、老君山等形態各異的九座陡峭山峰。
首陽山
首陽山與蓮峰山遙相呼應,位於渭源縣城東南30公里處,因列群峰之首,陽光先照而得名首陽山。商末周初,孤竹國二皇子伯夷、叔齊因互讓君位和恥食周粟而隱居於首陽山,採薇而食直至餓死於此,首陽山也因此名揚天下。
天井峽
天井峽位於渭源縣南部距縣城25公里的石門水庫後面,橫亘十五里,峽谷兩邊山崖陡峭、怪石磷峋,谷底清流淙淙、樹木蔥蘢,上仰藍天,中開一縫,就像大鋸解開的板縫。
太白山
太白山位於渭源縣城西南25公里處,距省城蘭州150公里。相傳太白金星在這裡修行悟道,因此得名。
渭水源
渭水源,全稱“鳥鼠同穴山”,距縣城西南十公里,是渭河的發源地。渭水源南側的山谷有3眼清泉噴涌而出,形成一個倒“品”字,為“品字泉”,便是渭河的源頭。品字泉邊建有禹王廟,是為上古時代治理水災曾“三過家門而不入”的夏禹所建。
雙石門
雙石門位於渭源縣城南40公里處,距省城蘭州 164公里,集險峰奇石、草地野花、珍稀動物、歷史傳說於一體的生態景區。
秦長城
渭源縣境內的秦長城,修築於戰國時期,是中國最古老的長城地段之一。長城在渭源境內,經過4個鄉鎮14個村,蜿蜒起伏36公里進入隴西縣境。這段古長城大部分地段殘高在3米左右,少數地段超過8米,每隔1里有一小烽燧,10里有一大烽燧,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著名人物

渭源縣著名人物有:大禹伯夷、叔齊、瘐信楊廣盧照鄰王昌齡岑參等。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