灞陵橋位於甘肅省渭源縣城南清源河上,始建於明洪武初年的平橋,因“渭水繞長安,繞灞陵,為玉石欄桿灞陵橋”之語,得名灞陵橋。民國八年即1919年開始在縣城南門仿照蘭州雷壇河“握橋”,修建純木結構臥式懸臂拱橋,1934年8月再建。竣工後諸多名人題詞留念。1981年列為甘肅省重點文物。1984和1986年兩次進行了搶救性原樣翻修。2006年6月為國務院列為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橋身全長40米,跨度29.5米,高15.4米,寬4.8米,為全國獨一無二的純木質疊梁拱橋。中國著名的建築大師茅以升在他的《橋樑史》中對灞陵橋的評價僅次於河北趙州同濟橋。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渭源灞陵橋
- 外文名稱:Weiyuan Ling Bridge
- 地理位置:甘肅省渭源縣
- 氣候類型:溫帶大陸性氣候
- 占地面積:(暫無記錄)
- 開放時間:(因地基不穩,不能開放,僅供人在外觀賞)
- 景點級別:(無)
- 門票價格:(無)
- 始建:1919年
簡介,建橋歷史,重點文物,眾多名人題匾頌辭,許昌灞陵橋,旅遊渭源,渭源概況,灞陵橋相鄰旅遊區,旅遊攻略,
簡介
渭源灞陵橋,又名握橋或臥橋,在渭源縣城南門外的清源河上。始建平橋於明洪武年間,“既濟行人,復通車馬”,後遇洪水屢毀屢修。1919年仿蘭州臥橋於南門外建成純木懸臂式拱橋,被稱為“渭水長虹”。橋身南北向全長40米,高15.4米,寬4.8米,曲跨29.5米。整個橋分為13間,64吊柱;橋面和橋底均以每排10根粗壯圓木,並列為11組,從兩岸橋墩底部逐次遞級,凌空而上,形成半圓狀橋體。橋面有台階通道三條,並配有欄乾扶手。橋頂為飛檐挑閣式的廊房屋面造型,全為木結構,精巧壯觀,被列為國務院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建橋歷史
灞陵橋在渭源縣原南城門外的清源河上,是一座古典純木結構臥式懸壁拱橋,俗稱“臥橋”。因橋身拱起,宛如長虹,有“渭水長虹”之稱。
灞陵橋始建於明洪武初年,系大將軍徐達西擊元將李思齊時,為渡渭河而建。初為平橋,傳說徐達夜夢受漢武帝愛妃指點,乃以木籠裝石為墩修成,橋上配以玉石欄桿,因有“渭水通長安,繞灞陵,為玉石欄桿灞陵橋”之語,徐達親題橋名為灞陵橋,有“渭河第一橋”之稱。可惜“即濟行人,復通車馬”的橋樑後為洪水屢次沖毀。同治年間重修,左宗棠為之題有“南谷源長”一匾。
民國八年(1919年)由縣長黎之彥、馬象乾倡建主持,鄉紳白玉端、徐立朝督工,隴西著名木工莫如珍掌尺,仿蘭州雷壇河臥橋修建木質握式橋,在縣城南門口新址修建,建成純木懸臂拱橋。七、八年後,橋身傾斜。
民國21年(1932年)縣政府倡議維修,當地名匠何遇江、何遇海弟兄二人為技師,楊宗榮為貼尺,到民國23年(1934年)農曆6月重建竣工,由單梁變成疊梁,再經畫師曹海山彩繪,始成今日的純木懸臂拱橋。橋身南北向全長40米,曲跨29.5米,高15.4米,寬4.8米。橋底部以十根粗壯圓木並列十一組,從兩岸橋墩逐次遞級,飛挑凌空,形成半圓狀橋體。橋面有台階通道三條,並配有扶手欄桿。橋頂為飛檐挑閣式廊房,共13間64柱。橋兩端建有卷棚式橋頭屋,四角鬥起,雄偉壯觀,結構獨特,工藝精巧,已成為渭水一大景觀。歷史上曾有許多名人要員為灞陵橋題寫匾額、對聯和詩詞。
1981年,由於其高超的建構藝術和科學價值,被甘肅省列為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984年到1986年省文化廳撥款按照修舊如舊的原則進行了再次維修。
2006年6月,灞陵橋被國務院公布為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重點文物
國務院公布的第六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名單中,甘肅省新增了29處國家級文物保護單位。在新增的近現代重要史跡及代表性建築中,渭源灞陵橋和蘭州的標誌性建築物———黃河鐵橋並列其中。在渭源這樣一個名不見經傳的小縣城,到底有著怎樣的一座橋,竟然會與黃河鐵橋齊名,出現在“國寶”名單中?這是因為它不僅工藝精湛,造型美觀,而且是全國唯一一座純木質疊梁拱橋,更有不少名人為它題匾頌辭,考古和藝術欣賞價值非同一般。
全國罕見的純木質拱橋渭源,顧名思義就是渭水源頭。灞陵橋就位於渭源縣城南門外的渭河上,是一座古典純木結構臥式懸臂拱橋,當地年長一些的人更習慣稱其為“臥橋”。
灞陵橋因渭水繞灞陵(漢文帝陵墓)通長安而得名,最初建於明朝洪武年間(公元1368年)。史傳,明代名將徐達征戰元守將李思奇兵至渭源,因渭河阻擋無法繼續向西,命當地居民和兵士修的一座便橋。傳說徐達做夢受漢武帝愛妃指點,用木籠裝石為墩,橋墩上架木為梁,上鋪木板,覆蓋泥土,為應急所需。徐達親題橋名“渭河第一橋”。後因每遇水漲,橋墩易毀。民國八年(1919年),根據蘭州文化宮雷灘河上的握橋,建造了這座純木結構的臥式懸臂拱橋,但雷灘河握橋早已被毀,灞陵橋就成為全國唯一一座純木質疊梁拱橋。
現在看到的是1986年重修後的灞陵橋,橋全長40米,跨度29.5米,高15.4米,寬4.8米,全橋分13間,64柱。內有台階通道3條,中間寬敞,兩邊狹窄並配有欄桿扶手,可以幫助攀登。在舊社會,兩旁小道是供百姓通過的,中間寬道只是有身份、有地位的人才能通過,叫“官道”。橋頂有灰瓦長廊,兩頭為飛彩挑閣式廊房,與長廊渾然一體。橋面和橋的底部每排10根方木並列為11組,每組用一根橫木作為支點,從兩岸橋墩逐次遞升,飛挑凌空,形成半圓形的橋體。
眾多名人題匾頌辭
灞陵橋久負盛名,不僅因為它工藝精湛,造型美觀,更是因為有不少名人為它題匾頌辭。
民國23年(1934年)8月灞陵橋重修工程竣工後,當地政府呈請中央與本省要人題辭紀念。蔣介石題“綰轂秦隴”(綰,打結的意思;轂,車輛中心部位,連線車輪與車軸;秦隴,陝西與甘肅大地),有人說這句話是對渭水文化的最高概括。于右任題“大道之行”,大道之行出處見於老子《道德經》第八章,是“大同社會”的最高理想,它不僅表明于右任先生希望祖國統一的愛國深情,也是渭河兩岸人民的願望。孫科(孫中山長子,當時任行政院院長)題“渭水長虹”。還有汪精衛寫的碑“關中八川,灞注於渭,渭則源自鳥鼠,昔日首陽,今之渭源……”除國民黨要員的題辭外,現懸存於灞陵橋上的匾額還有很多名人的墨寶,如左宗棠的“南谷源長”,啟功和裴建準所題的“灞陵橋”等等。
灞陵橋區域闢為公園後,一些文物移居到公園內。其中有一塊斷裂為兩段的張氏家廟碑,原立於原張氏私立國小的的碑亭內。民國8年(1919年),前清建威將軍、民國隴東鎮守史渭源人張兆鉀在縣城北關創建“張氏自立學校”,現為清源第二國小,現存原來三間校門建築被劃定為縣級文物保護單位。文革中亭毀,碑鋪墊為階石,當時依託張校建立的清源二小還可以拓字供練習書法,後移居公園內得以保護。碑文由陝西宋伯魯書寫,字型綺麗而遒勁,不失為書法珍品。
許昌灞陵橋
許昌灞陵橋,原名八里橋,在許昌市城西4公里的清泥河上,相傳為三國名將關羽辭曹挑袍處,灞陵橋從此名揚。原橋高於水面3米餘,為三孔青石橋。橋面寬能並行兩車,橋長90米,兩岸楊柳成行,風景宜人,橋旁有《漢武帝挑袍處》石碑,為明末將領左良玉所立。另一通碑為辭曹書,保存完好,清代康熙、雍正、乾隆年間,又豎了四通碑,文字清晰,碑文論述關羽對曹操辭其金而挑其袍的過程,歌頌他“依曹已久仍歸漢,留得英風在潁州”。說他視高官厚祿若糞土,褒他“情深義重垂千秋,士民爭拜漢雲長”。清道光年間傅梓之《許州記》載甄汝舟懷古詩句,云:“野水四堤浸柳條,道邊殘碣記前朝。長髯勒馬橫刀處,萬古英風八里橋。”
灞陵橋此橋的始建年代無考,據1991年對原橋遺址的挖掘清理,橋基為元代構件,上部為明、清建築。原橋青石灰磚結構,三孔,通長17米,高2.88米。橋上遺留構件有石雕欄板、戲水龍頭、望橋、石獅、石猴等,都存放在關帝廟內。橋北為明末總兵左良玉潑墨手書“漢關帝挑袍處”的巨型石碑。橋南是《關王辭曹操之圖》碑。
1990年重新修建了這座仿漢觀賞橋。橋長121米,單拱雙柱,柱承櫨斗,支頂拱體。青石欄板上浮雕仿漢畫像,內容有歷史典故、神話傳說,大多是反映漢代農桑狩獵、民俗天像等現實生活。質樸生動,令人退想。東閱台的正中入口處,立有青石堆雕的“關公勒馬挺風”巨像,通高9米,高大偉岸,給人以凌空立馬,虎視中原之勢;西月台南北對峙,高5.2米的青石子母煙。
旅遊渭源
渭源概況
渭源是古老渭河的發源地,位於甘肅省中部,定西地區南部。縣內地貌多樣,宜農宜牧,北部為黃土梁峁溝壑區,乾旱缺雨,植被稀少;中部為淺山河谷地帶,氣候溫和,土壤肥沃,南部為土石高山地帶,高寒陰濕,海拔在1930—3941米之間。全縣總面積2065平方公里,耕地面積80萬畝。總人口34.34萬人。
境內野生動物有100多種,珍貴動物有麝、羚、馬鹿、豹、雪雞、褐馬雞及秦嶺細鱗魚、鮭魚、娃娃魚等。渭源縣是絲綢之路南段的必經之地,悠久的歷史、燦爛的文化及優美的自然風景,構成了這裡得天獨厚的旅遊資源,縣內有始建於明洪武年間的灞陵橋,葬有孤竹國二聖伯夷、叔齊的首陽山,省級森林公園蓮峰山和石門夜月、天井幽谷、太白雲海、雙門踩浪、鳥鼠同穴等30多處自然景觀,為旅遊避暑之勝地。
灞陵橋相鄰旅遊區
渭源縣總面積2065平方公里,海拔1930米至3941米,縣城海拔2080米。共轄4鎮16個鄉,217個村,1509個社。總人口34萬人。耕地面積80萬畝。年降雨量400毫米左右。全縣從氣候特點上,可分為三個類型區域:北部為乾旱山區,乾旱少雨,植被稀少,土地面積大,農作物產量低;中部為川沿河谷區,海拔較低,光熱資源豐富,水肥條件較好,全縣9萬多畝的水地絕大部分集中在這個區域;南部為高寒陰濕區域,雨量較多,低溫寡照,植被良好,蓮峰山、首陽山、天井峽、太白山等旅遊景點主要分布在這個區域。
旅遊攻略
交通
交通便利,蘭州汽車南站、定西北路客運站每天有多班到渭源縣的班車,淡季車費更偏宜。自駕從蘭州市經212國道南出七道梁隧道經臨洮、會川,走316國道到達縣城,全程不到200公里。從臨洮下高速後路況一般但車輛減少,得意的是綠色增加,北國風光盡入眼帘。
旅遊提示
1. 每年五一開始春暖花開,沿途景色宜人。十一後秋色漸起,霜色愈濃,景色愈秀。夏季消暑,風景秀麗,無限精彩。冬季么,除非碰到下雪可看看雪景,但自駕要備防滑鏈,穩駕慢行。
2.海拔較蘭州增加,空氣更加透明因而紫外線變強,多喝水,多吃水果。備防曬霜、潤唇膏、太陽鏡、太陽帽等防曬用品不失為妙策。
3.早晚溫差大,請注意增減衣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