渭源風景區

渭源風景區

渭源風景區位於甘肅省中部,定西市中西部的渭源縣境內,全景區包括蓮峰山、首陽山、天井峽、太白山、雙石門等景點。有豐厚的歷史文化積澱,綺麗的自然景觀,是隴上生態旅遊勝地。

2018中國黃河旅遊大會上被評為“中國黃河50景”。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渭源風景區
  • 外文名稱:蓮峰山景區
  • 地理位置:定西市中西部的渭源縣境內
  • 著名景點:蓮峰山、首陽山、天井峽
主要景點,地理位置,歷史文化,文化風俗,本地特產,黃芩,甘草,

主要景點

渭源旅遊資源是一個以名勝古蹟為主導,以自然風光為基礎,以民俗風情、商貿節會和城鎮遊樂為襯托的複合型旅遊資源系統,其種類多、富集性高,呈多點群團狀分布,頗具開發價值。現已開發蓮峰攬翠、首陽雙冢、天井幽谷、石門夜月、太白雲海、君山夕照、灞陵觀潮、高崖花會、鳥鼠同穴、長城古韻、五竹積雪、鹿鳴驚夢、索林濤聲、雙門踩浪、船崖巨舫等16處旅遊景點。正式向遊人開放的有隴上碧蓮蓮峰山,渭水長虹灞陵橋,雲端仙境太白山,三國古道雙石門,神奇美麗天井峽,古雅通幽首陽山等六處旅遊風景區。
國家森林公園蓮峰山
蓮峰山景區被批准為渭河源國家森林公園,因九峰環峙,狀似蓮花而得名,俗稱馬鹿山,古亦稱西五台。據考證,這裡曾是伯夷、叔齊隱居,采蕨而食的主要場所,歷史上一些達官顯貴、文人墨客為蓮峰山秀美的自然風光所吸引,常有涉足。元代時期這裡的宗教曾昌極一時,至今遺留下一些石窟、寺廟、以及殘境斷碑與文化遺蹟。
渭源風景區
古雅通幽首陽山
首陽山與蓮峰山遙相呼應,其山勢巍峨高峻,古松鬱鬱蔥蔥。因列群山之首,陽光先照而得名,商末周初,孤竹國二皇子伯夷、叔齊之遺骨葬於此地。一因其絕食明志的氣節,又因而使這一歷史故事和首陽山自古以來就名聲斐然。
渭源風景區
神奇美麗的天井峽
天井峽屬丹霞地貌,為一橫亘十五里的史前峽谷、十五里畫廊的天井峽,充滿奇險、壯絕、清秀、幽靜、古野等眾多情趣。旅遊開發開放以來,倍受各界人士及旅遊者的青睞和讚譽。
系雲摩天太白山
太白山山勢險峻,酷似華山,海拔3300多米,又叫作小華山。這一景區的特色用遊人的話來說,就是“不登太白非好漢,登上太白賽神仙”。
渭源風景區
三國古道雙石門
在海拔3941米的“雪山太子”露骨山下的雙石門,位於渭源縣城南部40公里處,距省城蘭州164公里。這裡集險峰奇石、草地野花、珍稀動物、歷史傳說於一體,是人們舉行野營活動和探險的好地方。這裡擁有11萬畝的大草場,春秋季節,山花爛漫、牧草青青、牛羊成群,並有許多珍稀動物,生態環境十分優美。
渭源風景區
古老雄渾秦長城
渭源境風的秦長城,沿山起伏,有隔一里有小烽,十里一大烽,雄偉壯觀。城垣下歷層清晰,秦瓦遍地。
秦長城是戰國時期秦昭襄王滅渠戎以後所築的,是我國歷史上最古老的長城地段之一。秦長城西起臨洮東三十里舖的殺王墳,從東峪溝長城坡,上陽山進入渭源縣境內,經過四個鄉鎮十四個村盤垣三十七公里,從野狐灣進入隴西縣境。這段古老的長城,現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長城腳下的秦王寺,傳說是秦始皇西巡隴西郡時,途徑這裡住宿一夜,後人為紀念秦皇西巡而修建得名。
渭源風景區
寺廟建築後院正殿一座,前院左側偏殿一間,院東廂房三間。這裡曾寫有抒懷詩:“渭水滔滔日夜流,不知征戰幾時休?萬里長城遺蹟在,不見昔日秦王侯”。
渭水長虹灞陵橋 灞陵橋 有“渭水長虹”之稱的灞陵橋,飛跨渭河南北,是一座古典純木結構臥式懸臂拱橋。其始建於明洪武元年,橋身全長40米,跨度29.5米,高15.4米,寬4.8米,底部以並排10根粗壯圓木並列11組,以兩岸橋墩逐次遞級,飛挑凌空。橋的頂部為飛檐式廊房,共十三間六十四柱。橋兩端四角鬥起,脊聳獸飛。整個大橋結構獨特,工藝精美,雄偉壯觀。
獨特的造型,精美的工藝,濃郁的民族風格,吸引著眾多文人墨客。歷史上許多名人要員都為灞陵橋題寫了匾額、對聯、詩詞。其中蔣中正先生題有“綰轂秦隴”,孫科題有“渭水長虹”,以及“江南才子”于右任題有“大道之行”,字型蒼勁有力,引人上進。外愛國名將楊虎城,國民黨要員何應欽均題有詩詞對聯。
“聞眺城邊渭水流,長虹一道臥橋頭”幾經劫難的灞陵橋,風貌依舊,更顯不凡。現如今,被列為省級文物保護的它已成為渭源乃至定西地區的旅遊標誌。

地理位置

渭源縣位於中國大陸版圖中央,因哺育了中華古代文明的渭河發源於此而得名。其為黃土高原隴西台地邊緣與西秦嶺地槽西端兩大地質構造單位的交匯地帶,地處青藏高原和黃土高原連線處。特殊的地理位置,獨特的地形地貌,千年文明的演化、深厚的文化積澱,造就了渭源得天獨厚、頗具特色的旅遊資源。 渭源縣位於甘肅省中部,定西市西南部,因渭水發源於境內鳥鼠山而得名。秦漢設首陽縣,西魏始稱渭源縣。黃土高原邊緣與秦嶺西端兩大地質構造的交匯帶,地處青藏高原和黃土高原連的地理位置,具有深厚的歷史文化,造就了頗具特色的旅遊資源,交通方便。
近年渭源縣為開發的16處旅遊景點開通了道路,配備了必要的基礎設施。新辟旅遊道路55公里,建成橋樑及過水路面7座,修建天井峽景區步道6公里,完成蓮峰山景區石子步道320米,而且修建了各景點的山門,硬化了蓮峰山、首陽山景點的旅遊步道,維修了不二法門、瞭望塔、伯夷叔齊塑像等古建,增設了太白山風擺浪防護鐵索、天井峽吊橋,蓮峰山防護欄等安全設施。94年以來,甘肅電視台,新華社甘肅分社、定西電視台製作了《無限風光看渭源》、《神奇美麗天井峽》等4部電視專題片,分別在中央電視台2套、4套、7套節目,甘肅省電視台播放。發行了《渭水源頭》、《蓮峰山風土錄》兩冊全面介紹渭源歷史文化及旅遊資源的書籍,刊印了一套渭源風光明信片及渭源風光郵戳紀念封。1999年在蘭州金城賓館舉辦了“渭源旅遊資源推介會”。2000年8月8日,又在該賓館成功舉辦了“渭源天井峽風景區旅遊經營權出讓及旅遊項目推介會,現已有28家省內外民營企業和旅行商聯繫諮詢及考察洽談。以工藝灞陵橋為重點,同時開發了硃砂泥工藝品、根雕、藥材加工、蕨萊等山野菜小包裝、地毯等土特產品。投資100萬元建設的“蓮峰山民族度假村”現已開業運營,“太玉山莊”“雙石門避暑山莊”動土興工,其總投資近千萬元。

歷史文化

渭源歷史悠久,文化古老。早在六七千年以前,就有人類在這裡繁衍生息,境內現大量仰韶文化、馬家窖文化、齊家文化遺址,是三大古文化的融匯之地。同時,它又是中國古絲綢南路的必經之地。據考,絲綢南路由長安出發,沿渭河西行,過隴關,經天水、隴西、渭源、臨洮、臨夏,從永靖縣的臨泮關(今大河家)渡黃河,到西寧,再從西寧西北越祁連山扁都口進入河西走廊。絲綢南路從漢代開發,到南北朝達到鼎盛。公元609年隋煬帝西巡河右,就是沿這條路段到達張掖的。
古絲綢之路上渭源境內的鳥鼠山、秦長城、首陽山等名勝古蹟,歷代許多文人墨客留下了諸多寶貴手跡。如南北朝詩人庾信,隋唐詩人盧照鄰、王昌齡、岑參等都寫下了游渭源之千古絕唱。相傳原秀峰岩(今五竹寺)石窟壁畫就出自唐著名畫家吳道子之手。同時,渭河在幾千年的歷史長河中,曾經湧現眾多的賢哲異士,名臣勛將,留下了膾炙人口的千古佳話,成為古代人文景觀中的一枝奇葩。眾所周知的有商周聖賢伯夷、叔齊;三國名道封衡,隋代名士李安,元代藩王汪世顯,明代遺將郭節等等,它們以不朽的史實展示著古老渭源的輝煌。

文化風俗

當地的節慶活動除除夕、春節、元宵節、端午節、中秋節、臘八、送灶等中國傳統節日外,還有具有當地特色的“二月二”節和“四月八”節。農曆二月二節日舊稱“花朝日”,當地都要炒蠶豆吃,叫“殺蟲”。這種習俗已逐漸消失,但習語仍存。農曆四月八為踏青的好時節,很多人都到當地有名的蓮峰山、老君山等山爬山,採集艾草,有“五月蒿草四月艾”之說。四月八前後,極負盛名的渭源西部和宗丹河畔等周邊地區的“花兒會”此起彼伏。
傳承已久的“五月會”等。縣域北靠定西市隴西縣,南連漳縣,西與甘南藏族自治州的卓尼、臨潭和臨夏回族自治州的康樂縣接壤,縣城距省城蘭州174公里,距隴海鐵路隴西站55公里,“316”、“212”兩條國道穿境而過,交通十分便利。

本地特產

黃芩

性味歸經:甘、苦,微寒。歸肺、膽、脾、大腸、小腸經。
文峰藥市年銷售黃芩1500—2000噸,野生毛黃芩約1000多噸,家種條芩600噸左右,因黃芩甙含量高而深受藥廠和市場的青。

甘草

性味歸經:甘,平。歸心、肺、脾、胃經。
隴中甘草為紫皮優質高酸草,藥食兩用,野生不足,家種正興,隴西種植面積5000—1000畝。文峰藥市年銷售量2000—4000多噸,高等級品主供出口,次等級品主供藥廠,家種品加工精製飲品,暢銷大江南北。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