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
會川鎮,隸屬於
甘肅省渭源縣。處於
祁連山余脈、
黃土高原、
秦嶺余脈的交匯處。
212國道和
316國道在此相交,是
絲綢之路的交通要道和商埠重鎮。全鎮人口約4萬人,經濟較發達。會川鎮土壤肥沃,土層深厚,適宜洋芋、
花卉和各種中藥材的生長。其中
洋芋拳頭產品主要有渭薯1號、渭薯8號、隴薯3號及紅皮等,因品種純、品質好、抗逆性強,現已遠銷
白銀、
臨夏、蘭州、張掖、武威和四川等10多個城市;中藥材主要以
當歸、黨參、
紅芪、黃芪為主,種植規模大,產品質量好,深受廣州、深圳、香港客商的青睞;經濟作物以油菜為主,是增加農民收入的一個亮點;境內的太白山,海拔3300m,山勢高峻,風景奇麗,有“
小華山”之稱,是渭水源國家級森林公園景區之一,還有雙石門等旅遊景點。
全鎮共轄有22個村,一個居委會,208個村民小組,有9725戶農戶,總人口39868人。耕地面積81678畝。
會川鎮土壤肥沃,土層深厚,適宜洋芋、花卉和各種中藥材的生長。其中洋芋拳頭產品主要有渭薯1號、渭薯8號、隴薯3號、青引5號、高原4號和大西洋及紅皮等,因品種純、品質好、抗逆性強,現已遠銷白銀、臨夏、蘭州、張掖、武威和四川等10多個城市;中藥材主要有當歸、黨參、紅芪、黃芪為主,種植規模大,產品質量好,深受廣州、深圳、香港客商的青睞;特別是食用菌,油菜是增加農民收入的一個亮點;境內的太白山,海拔3300m,山勢高峻,風景奇麗,有“小華山”之稱,是渭水源國家級森林公園景區之一,還有雙石門等旅遊景點。
近年來,鎮黨委、鎮政府通過小城鎮改建,改變鎮容鎮貌,吸引外地客商,搞活市場流通,為二、三產業的發展注入新的活力。鎮上對西關街和青年路進行了拓寬改造,並對洋芋、畜牧、蔬菜、木材四大專業市場得到了更新改建。
為了更多的吸引外商,鎮政府出台了一系列優惠政策,為外商來會川鎮開發創造良好的內外環境。目前,引進多種花卉和食用百合品種,暢銷省內外各大城市,臨洮新興花卉公司先後租賃土地400畝,建成投入1000萬元的花卉種球繁育基地,並安裝高效節能噴灌設施,有百合60多個品種,唐菖蒲14個品種。由於產業結構調整和外地客商投資的號召作用,全鎮種植食用百合已達800畝。為回響西部大開發的號召,培植新的財源,促進地方經濟發展,建立了會川工業發展區,已引進中藥材加工項目三個,並建立了甘肅微笑生態農業發展有限公司。
近年來,經過全鎮幹部和廣大人民民眾的共同奮鬥,全鎮的經濟和社會各項事業都得到了快速發展,人民生活水平穩步發提高,全鎮人民為早日實現小康目標而努力。
歷史由來
會川,古稱官堡。因境內有南北二川在此交匯,故稱會川。大的一條河叫漫壩河,發源於甘南(卓尼)草原;小的一條河沒有名字,但它卻發源於太白山,相傳是
太白金星修煉之地。
地理位置
位於甘肅省
渭源縣,民國曾設會川縣,建國後後併入臨洮縣,後撤出又併入渭源縣。距離渭源縣城西南35公里處,距省城蘭州140公里1.5小時高速車程。東接
祁家廟鄉,西依田家河鄉,北連上灣鄉。總面積127平方公里,212甘川國道和316福蘭公路交匯貫通,是絲綢之路的交通要道和商埠重鎮。
行政區劃
全鎮下轄羅家磨村、沈家灘村、本廟村、新城村、上集村、南溝村、西關村、東關村、醋那村、河裡莊村、常家灣村、王家咀村、李家崖村、大莊村、梁家坡村、楊莊村、哈地窩村、半陰坡村、棉柳坪村、元寺灘村、乾乍村、和平村,共22個村,1個居委會(會川鎮居委會),133個村民小組,9692戶。全鎮總人口42436人,其中農業人口39983人,流動人口 2276人,非農業人口2320人,其中鎮區人口14300人,鎮區常住人口8250人,人口密度為每平方公里340人。耕地總面積81313畝,人均占有耕地2.03畝。
基礎設施建設
甘肅渭源縣會川鎮
羅家磨村,以前人們去鎮上趕集至少得步行兩個小時,隨著公交線路的開通,只需二十來分鐘就很輕鬆地到達了。這只是該縣城市公用設施向鄉村延伸的一個縮影。甘肅省渭源縣緊緊圍繞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大力實施項目帶動戰略,積極推動農村公用設施向鄉村延伸。為切實改變農村交通運輸不暢的局面,甘肅省渭源縣在狠抓西五公路、羅蓮公路等重點工程建設的同時,認真實施農村通達工程項目,修建通鄉四級砂路2條55公里、通村
農路8條50公里,並建成6個鄉鎮客運站,一些地方公車開到了農民家門口。針對全縣特別是北部山區水貴如油的實際,啟動實施了總投資8505萬元的北部農村安全飲水工程,建成後可解決21萬人的飲水困難,其中約有80%的地區實施供水到戶,年內將有3.6萬多人率先受益。大力發展循環經濟,推廣“一池三改”生態能源模式1300戶,扶持半數以上農戶改建了衛生廁所,農村環境面貌煥然一新。與此同時,農村廣播電視和通訊事業建設也全面“提速”,廣播、電視綜合人口覆蓋率分別達到93.6%和91.2%,有四成以上的農戶用上了電話或手機,有效地拉近了鄉村與外界的距離。經過全鎮幹部和廣大人民民眾的共同奮鬥,全鎮的經濟和社會各項事業都得到了快速發展,人民生活水平穩步發提高,全鎮人民為早日實現小康目標而努力。
經濟發展
會川鎮按照“小城鎮、大戰略”的指導思想和全力打造一流
小城鎮的奮鬥目標,堅持“合理規劃、重點突破、分步實施、整體推進”的工作思路,根據《會川鎮總體規劃》,積極開展基礎設施建設,投資達到5700多萬元。重點實施了會川鎮道路及排水工程項目,同時完成了百貨批發市場、飲食蔬菜市場、三角路中藥材批發市場、牲畜木材綜合市場、東升中藥材飲片加工市場等五個專業市場的建設,並採取道路與道路兩邊開發帶土地捆綁儲備、整體出讓的辦法,籌措資金對316國道會川過境段2.5公里進行拓寬改造。為了更多的吸引外商,會川鎮發揮在馬鈴薯、中藥材、畜牧、旅遊等方面的優勢,出台了一系列優惠政策,引進各種加工項目,為外商來會川鎮開發創造良好的內外環境,使全鎮經濟發展走上良性發展的路子。 316和212國道在鎮區內交匯,並穿境而過。距省城蘭州147公里,距縣城35公里,總面積71平方公里,耕地面積48579畝,總人口32136人,平均海拔2240米,無霜期131天,年平均氣溫5.7攝氏度,平均年降雨量580毫米。多年來,該地區種植當歸有得天獨厚的優勢,素有“千年當歸之鄉”之稱,該地區種植的當歸質量達到國家標準95%以上。已成為該鎮及周邊七鄉鎮的主要支柱產業之一,年種植面積達到13萬畝以上。鎮區內有占地37畝的大型中藥材交易市場一處,市場管理規範、環境優雅,秩序良好,交易紅火,日交易量在200噸以上。會川鎮出台了一系列招商引資優惠政策,熱忱歡迎您來會川鎮實地考察,立項,投資辦基地,進行定點收購。
馬鈴薯良種繁育
位於渭源縣會川鎮的馬鈴薯良種繁育示範園區,利用與馬鈴薯生長規律非常吻合的地理氣候特點,在馬鈴薯新品種的選育、引進、試驗、示範和栽培技術的研究推廣方面積極發揮作用,為建設“全國有名的馬鈴薯良種基地”奠定了良好的基礎。該中心年生產原原種3000萬粒、原種1.5萬噸,並逐步建立完善了馬鈴薯良種繁育體系和種薯質量監測體系。
鎮上按照區域、氣候和地理位置的差異,建成了以半陰坡、棉柳坪、和平為主的良種油菜種植基地,以新城、楊莊、哈地窩為主的良種洋芋基地,以大莊、沈家灘南溝為主的中藥材種植等三大基地,並建成了占地2000畝的會川鎮馬鈴薯科技示範園區,其搭建網棚150座,原種日光溫室2棟。全鎮種植良種洋芋達4.6萬畝,已成為遠近聞名的馬鈴薯良種之鄉。位於會川鎮境內的黃香溝植被良好,鎮上大力發展南山放養蟲草雞,放養量發展到50萬隻,為民眾架起了一道致富奔小康的“金橋”。全鎮產業化經營提高了農產品的附加值,鼓起了農民的錢袋子,人均純收入達到了1742元。
綜合開發示範鎮
會川現代農業示範項目和會川小城鎮經濟綜合開發示範鎮項目於2008年8月14日至15日由省發展和改革委員會會同省農牧廳、省水利廳、省國土資源廳及定西市發展和改革委員會等單位組成的省級驗收組進行了竣工驗收。市發展和改革委員會轉下了省發展改革委員會印發的關於渭源縣會川現代農業示範項目和會川小城鎮經濟綜合開發示範鎮項目竣工驗收意見的通知,標誌著渭源縣這兩個農業項目正式通過了省級驗收。會川現代農業示範項目是省發展和改革委員會為了發揮渭源縣的馬鈴薯育種優勢,推動甘肅省中部馬鈴薯產業的發展,促進產業結構調整,增加農民收入而安排的項目。該項目總投資1019萬元,其中中央預算內資金200萬元,申請銀行貸款512萬元,渭河源種業公司自籌307萬元。通過該項目的建設,建成了渭源縣馬鈴薯良種繁育示範園區,申請註冊了渭河源馬鈴薯種薯商標,馬鈴薯良種繁育體系逐步完善,產業化運作機制初步形成,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明顯,起到了示範帶動作用,促進了渭源縣農村經濟的發展,達到了項目建設預期目標。
擴大區域優勢
會川小城鎮經濟綜合開發示範鎮項目是省發展和改革委員會為了進一步加快渭源縣會川鎮經濟建設步伐,促進和培育主導產業,擴大區域優勢,建設設施一流,功能齊全、品種多元、規模較大、經營靈活的現代馬鈴薯專業批發市場和貯藏、行銷基地而安排的項目。該項目總投資498.47萬元,其中中央預算內專項資金200萬元,地方配套及自籌298.47萬元。通過該項目的建設,有效拓寬了渭源縣馬鈴薯優質種薯的銷售渠道好銷售網路,極大的提高了渭源縣馬鈴薯良種的商品化率。通過現場交易、電話交易、網上交易等多種銷售形式以及與馬鈴薯良種種植合作社、種植協會合作等方式,擴大了渭源縣縣馬鈴薯優質種薯種植面積和馬鈴薯種植的良種化率,增加了會川鎮農民的收入,達到了項目建設預期目標。
旅遊資源
會川有著得天獨厚的旅遊資源。“海拔三千三,離天三尺三,要問路多遠,八十一轉彎”。位於鎮南20公里的太白山一峰獨聳,高峻雄險,素有“雲端仙境”之美譽。鎮南15公里的
雙石門因有大小兩道天然石門而得名,藏風濃郁,塵埃不染,被譽為“隴上香格里拉”。
鎮上把旅遊資源的開發作為富民強鎮主要戰略來抓,千方百計籌措資金、申報項目,不斷加大景區開發力度,使基礎設施日趨完善,昔日無人涉足的天然勝景如今已名揚隴上。鎮上積極配合縣上成功舉辦了“太白山—雙石門文化藝術節”,吸引了省內外3萬多名遊客紛至沓來,沉浸於濃郁的渭河風情之中,徜徉於碧山秀水之間,流連忘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