測量可靠性理論

如果一個測量控制網的平差模型是正確的,那么平差結果的精度能正確地反映網的質量。這裡所說的平差模型正確是指觀測值和未知數之間的幾何關係和物理關係是正確的,觀測值是獨立的隨機變數。然而,在實際中常常存在模型誤差,例如: 觀測值和未知數之間的函式關係不正確,觀測值中存在系統誤差或粗差,觀測值的先驗精度與實際不合等。在統計學的質量控制術語中,精度被稱做“設計質量”,在給定模型下,該設計質量的實現如何,需引人一個“實現質量”準則,即網的可靠性準則。為了得到一個好的實現質量,是對網進行第複測,二是在布網時事先考慮用獨立的附加觀測值來改善網的結構,這些觀須值不僅是必需的,而且可為檢驗平差模型提供足夠信息。可靠性準則不僅可提供衡量控制網觀測值間相互控制、檢核的量化數值,還能提供可能出現但不能被發現的最大粗差。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測量可靠性理論
  • 提出時間:1967年
  • 提出者:巴爾達
測量的可靠性理論最早由荷蘭的巴爾達於1967 年提出,主要針對控制網的單個粗差,提出了數據探測法及內部可靠性和外部可靠性。李德仁在1985 年將巴爾達的可靠性理論進行了擴展,提出了攝影測量平差系統的可靠性理論,從一維備選假設發展到多維備選假設,提出了粗差和系統誤差、粗差和變形的可區分性。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