渤海灣

渤海灣

渤海灣,是中國渤海三大海灣之一,位於渤海西部。北起河北省樂亭縣大清河口,南到山東省黃河口。有薊運河、海河等河流注入。海底地形大致自南向北,自岸向海傾斜,沉積物主要為細顆粒的粉砂與淤泥。

渤海灣中有豐富的石油儲藏。其北部是著名的旅遊和度假區,西部塘沽是重要港口。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渤海灣
  • 外文名稱:Bohai Bay
  • 所屬地區:渤海西部
  • 地理位置:渤海西部
  • 面積:1.59萬平方公里
  • 氣候條件:暖溫帶海洋季風氣候
  • 著名景點:大沽口炮台、黃河三角洲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等
  • 北起:河北省樂亭縣大清河口
  • 位於:河北、天津、山東的陸岸相鄰
  • 開放時間:全天
  • 門票價格:各個景點均有不同,請注意詢問
  • 適宜遊玩季節:5月-10月
  • 建議遊玩時長:1天-4天
  • 著名景點:大沽口炮台等
  • 南起:山東省東營市黃河入海口
行前必讀,景區動態,景區介紹,關鍵信息,海灣簡介,地質地貌,水文氣候,變化複雜,分布特徵,水下資源,濕地水鳥,環境現狀,事故影響,殘酷現狀,

海灣簡介

渤海灣(Bohai Bay,Bohai Wan)是中國渤海三大海灣之一,位於渤海西部。在薊運河河口,由於河口輸沙量少和受潮流的沖刷,形成一條從西北伸向東南的水下河谷,至渤海中央盆地消失。平均潮差(塘沽)2.5米,最大可能潮差5.1 米。大陸性季風氣候顯著,冬寒夏熱,四季分明。冬季結冰,冰厚20~25厘米。沿岸為淤泥質平原海岸,泥深過膝,寬約1.5~10千米不等。灣內有天津新港。渤海灣是渤海西部的一個海灣,位於唐山、天津、滄州和山東省黃河口的半包圍區域內,海河注入渤海灣。
渤海灣渤海灣
渤海灣中有豐富的石油儲藏。其北部是著名的旅遊和度假區,西部塘沽是重要港口。渤海灣(Bohaiwan)是渤海西部的淺水海灣,京津冀的海上門戶,華北海運樞紐。三面環陸,與河北、天津、山東的陸岸相鄰,東以灤河口至黃河口的連線為界與渤海相通。面積1.59萬平方公里,約占渤海1/5。此外,

地質地貌

渤海灣灣口亦有從大清河口到黃河口的劃法。海底地勢由岸向灣中緩慢加深,平均水深12.5米。
渤海灣盆地形成於中生代新生代。渤海灣正處在中生代古老地台活化地區,位於冀中、黃驊、濟陽三拗陷邊緣,經歷了各個地質時期的構造運動和地貌演變,形成湖盆,並在其上覆有1~7公里巨厚鬆散沉積層。沿岸幾乎全為第三紀沉積物,形成典型的粉砂淤泥質海岸。又因幾經海水進退作用,使海灣西岸遺存有沿岸泥炭層和3條貝殼堤(見天津貝殼堤)。海底沉積物均來自河流挾帶的大量泥砂,經水動力的分選作用,呈不規則的帶狀和斑塊狀分布。一般來說,沿岸粒度較粗,多粉砂和粘土粉砂,東北部沿岸多砂質粉砂;海灣中部粒度較細,多粘土軟泥和粉砂質軟泥。

水文氣候

沿岸河流含沙量大,灘涂廣闊,淤積嚴重。流入海灣的主要河流有黃河、海河、薊運河和灤河。
①黃河以水少沙多著稱。年均徑流量440億立方米(鄭州附近花園口水文站),多年平均輸沙量16億噸,約占渤海輸沙量的90%以上,是渤海灣現代沉積物主要來源。②海河水系年均徑流量為211.6億立方米,年均輸沙量600萬噸。1958年海河建閘後,徑流量銳減,年均徑流量僅7.1億立方米,年輸沙量不足30萬噸,對渤海灣地貌發育的影響已大為減小。③薊運河為蓄泄河道,1922~1957年年均徑流量7.4億立方米,年均輸沙量70~100萬噸。1958年建閘後,年徑流量和年輸沙量分別為0.66億立方米和1.56萬噸。
渤海灣渤海灣
④灤河年均徑流量47.9億立方米,年輸沙量2210萬噸。由上可見,黃河大量泥沙的入海和擴散,是渤海灣泥沙主要來源。灤河入海泥沙的向西南運移,雖為數不多,但仍不容忽視,使渤海灣水下不斷淤淺,灘面擴增。如北堡—澗河的灘面,1958~1984年年均向海延伸1.5公里,沉積厚度年均增11.5厘米。為其他海區所罕見。

變化複雜

由於渤海灣為三面環陸的半封閉性海灣,位於中緯度季風區,離蒙古高原較近,因此,氣候有顯著“大陸性”特徵:一是季風顯著;二是冬寒夏熱,四季分明,春秋短促,氣溫年變差大;三是雨季很短,集中在夏季,7、8兩月降水量占全年的64~68%,春季少雨,降水量的年際變化也很大。

分布特徵

空間分布較均勻,時間變化顯著。水溫冬季沿岸低於灣中,以1月最低,略低於0℃;夏季沿岸高於灣中,8月最高,約為28℃,水溫年變差在28℃以上。冬季常結冰,冰期始於12月,終於翌年3月。冰量為5~8級(以冰蓋面占總海面的十分比為級)。
渤海灣周圍油田渤海灣周圍油田
歷史上曾出現兩次(1936和1969年)嚴重大冰封、灣內冰丘迤邐,全被封凍,冰厚50~70厘米,最厚達1米。鹽度分布趨勢是灣中高於近岸,分別為29~31‰和23~29‰。但緊鄰岸灘一帶,受沿岸鹽田排滷的影響,鹽度高達33‰。鹽度的年變差為8‰。
渤海灣的潮汐屬正規和不正規半日潮,平均潮差為2~3米,大潮潮差為4米左右。落潮的延時大於漲潮的延時,分別為7和5小時。海浪以風浪為主,平均波高約為0.6米,最大波高可達4.0~5.0米。

水下資源

渤海灣有豐富的油氣資源由於渤海灣為陸上黃驊含油凹陷的自然延伸地帶,生油凹陷面積大,第三系沉積厚,含油前景很大,為中國油氣資源較豐富的海域之一(見大港區)。
地下熱水、煤成氣藏資源也豐富。渤海灣灘涂廣闊,潮間頻寬達3~7.3公里,淤泥灘蓄水條件好,利於鹽業開發。長蘆鹽區是中國最大鹽場,鹽產量占全國的1/3弱。另外,渤海灣,尤其在河口附近,浮游生物和底棲生物多,為魚蝦洄游、索餌、產卵的良好場所,出產多種魚、蝦、蟹、貝。

濕地水鳥

該地區河流眾多,湖泊、池塘、水庫、窪淀、河口星羅棋布,再加上漫長的淺海灘涂,構成了豐富多樣的濕地景觀獨特的地理位置,良好的濕地環境,使渤海灣成為我國東部濕地水鳥的重要分布區本地區水鳥資源豐富,主要體現在種類多、數量大、珍稀瀕危物種出現頻率高等方面。
根據北京師範大學、河北師範大學、天津自然博物館等單位的野外調查,在渤海灣地區已記錄到水鳥120多種,占我國水鳥總種數的40%以上其中,天津北大港自然保護區的水鳥有107種;大黃堡自然保護區有92種;黃河三角洲自然保護區115種渤海灣是東亞鳥類遷徙路線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每年春秋都有大批水鳥遷經此地並做短暫停歇銀鷗、紅嘴鷗、環頸鴴、反嘴鷸、黑翅長腳鷸、紅頭潛鴨、白秋沙鴨、斑嘴鴨、綠頭鴨、羅紋鴨、針尾鴨、豆雁、灰雁、大天鵝等種類常集成大群停歇在水面或岸邊,場面十分壯觀濕地國際專家調查發現,我國的渤海灣是鴴鷸類重要的遷徙通道,僅每年春季的遷徙期間該濕地就容納了超過30萬隻的鴴鷸類如果加上雁鴨類、鶴類、鸛類等其他水鳥,每年利用渤海灣的水鳥總數將超過100萬隻此外,隨著氣候變暖,越來越多的水鳥還選擇此地作為越冬地,如蒼鷺、遺鷗、灰鶴、大天鵝以及多種雁鴨類等。渤海灣濕地還為一些水鳥提供了繁殖場所,常見種類包括須浮鷗、斑嘴鴨、黑翅長腳鷸等,它們在茂密的蘆葦叢中營巢黃河三角洲還是黑嘴鷗的重要繁殖區,每年都有上千隻黑嘴鷗在灘涂上產卵育雛。在該地區的水鳥中,有很多珍稀瀕危物種其中屬國家I級重點保護物種的有9種,如黑鸛、東方白鸛、丹頂鶴、白鶴、白頭鶴、大鴇、遺鷗、白尾海雕、中華秋沙鴨等;屬國家II級保護的物種的有20餘種,包括海鸕鶿、大天鵝、小天鵝、疣鼻天鵝、白額雁、鴛鴦、灰鶴、白枕鶴、蓑羽鶴等。
在世界自然保護聯盟的《瀕危物紅色名錄》中,遺鷗屬於一個易危物種(vulnerable.species),世界種群總數大約1,2000隻該物種的繁殖區位於我國的內蒙古、陝西以及蒙古、哈薩克斯坦和俄羅斯,但其主要的越冬地長期以來一直沒有報導。推測渤海灣地區有可能是遺鷗的越冬地,調查結果發表在英國《東方鳥類俱樂部》的會刊上隨後,在2004-2005年冬季對天津沿海的鳥類調查中,都記錄到了遺鷗的越冬群體,其中最大的種群達到了3362隻,從而證實了渤海灣確實是遺鷗的主要越冬地該發現不僅有利於遺鷗越冬棲息地的有效保護,而且我們通過對部分環志個體(有關信息由全國鳥類環志中心提供)的觀測,還為這種水鳥存在東西方向的遷徙模式提供了證據。
東方白鸛是另一個世界著名的受脅物種,在全球範圍內僅存3000隻左右。1999年春季,我們在北大港自然保護區進行的一次考察中曾記錄到了800餘只東方白鸛,我們在同一地點也多次發現了大群的東方白鸛棲息2007年3月2日,一位研究生向我報告:有94隻東方白鸛剛剛抵達北大港自然保護區連續的觀測結果表明,該濕地是這種珍禽一個重要的中途停歇地東方白鸛以往的繁殖區位於俄羅斯的遠東地區和我國的東北濕地,後來在我國江西的鄱陽湖、安徽安慶沿江濕地等地點也陸續發現了一些繁殖個體最近,黃河三角洲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的有關人員發現:除了每年春秋季節有大量東方白鸛遷徙經過該保護區之外,還有一些個體在保護區內營巢繁殖這進一步說明渤海灣地區在東方白鸛保護中的重要地位。
相關資料顯示:在我國分布的9種鶴類中,丹頂鶴、白鶴、白頭鶴、灰鶴、蓑羽鶴、白枕鶴、沙丘鶴等7種鶴類遷徙時全都途經渤海灣。國際鶴類基金會曾開展過白鶴等珍稀鶴類的衛星遙測,結果顯示許多個體在渤海灣地區停歇棲息,其中一隻個體停歇期長達近3周時間。在山東、河北、天津等地進行的野外調查陸續發現了灰鶴的越冬種群其中,在天津我們曾發現過100多隻的越冬群體在遷徙季節,曾多次在北大港、團泊、灤河口、黃河三角洲等地發現白枕鶴和丹頂鶴棲息最近的調查發現,丹頂鶴的一部分種群還在黃河三角洲越冬,最多的年份有100多隻因此,渤海灣地區的濕地質量對這些珍稀鶴類的生存至關重要。
在渤海灣濕地還有一些尚未列入我國重點保護野生動物名單,但受到國際保護的重要物種,如鴻雁、花臉鴨、青頭潛鴨、白眼潛鴨、灰頭麥雞、半蹼鷸等它們於春秋季節在北大港、團泊、七裏海等濕地經常出現,需要加強監測和保護在整個遷徙期和非繁殖期間,渤海灣濕地對24種鴴鷸類具有重要意義,不僅是澤鷸、半蹼鷸、紅腹濱鷸、白腰杓鷸、彎嘴濱鷸和黑翅長腳鷸遷徙的中途停歇地,而且也是環頸鴴、黑翅長腳鷸和反嘴鷸的重要繁殖區。在濕地水鳥中,白腰杓鷸、灰斑鴴、黑腹濱鷸是我國東部沿海常見的鴴形目鳥類,也是《中日保護候鳥及其棲息環境協定》及《中澳保護候鳥及其棲息環境協定》中受到保護的濕地鳥類白腰杓鷸在古北界北部繁殖,國內的繁殖地為內蒙及東北,越冬時南遷至長江中下游及以南的沿海地區、印尼及澳大利亞等地;灰斑鴴則繁殖於全北界北部,在長江中下游、東南沿海地區及東南亞、澳大利亞越冬;黑腹濱鷸的繁殖地也在全北界北部,越冬於長江以南主要河流兩岸、華南和東南沿海省份及東南亞一般認為渤海灣只是白腰杓鷸、灰斑鴴、黑腹濱鷸遷徙的中途停歇地,而我們近年來的調查結果證實了渤海灣不僅是其重要的遷徙停歇地,而且還證實這三種鳥類在渤海灣地區有越冬種群存在其中白腰杓鷸和灰斑鴴越冬種群的日最大統計數量(1700隻和1420隻)分別超過了它們在東亞-澳大利西亞遷徙路線上總數量的5%和1%因此根據濕地國際對重要濕地的評價標準,渤海灣北部可被視為白腰杓鷸和灰斑鴴具有國際意義的重要越冬地。
為了保護渤海灣的濕地和水鳥資源,我國已經把天津古海岸、北大港、灤河河口、昌黎黃金海岸、黃河三角洲列入《中國重要濕地名錄》,並建立了十餘個自然保護區其中比較著名的有河北唐海濕地、南大港、天津團泊、北大港、大黃堡、山東黃河三角洲等自然保護區黃河三角洲自然保護區還成為了國際鶴類網路自然保護區在《中國濕地保護行動計畫》中,“環渤海海岸濕地保護與合理利用”被列為其中的一個優先項目。
開展濕地和水鳥的保護工作需要科學研究的技術支撐通過對文獻的檢索,得知對渤海灣地區鳥類的調查最早可追溯到19世紀末當時一些外國人,如英國的R.Swinhoe、法國的A.David、德國的H.Weigold等人曾在渤海灣地區進行過鳥類標本的採集,並在其編寫的有關《中國鳥類名錄》中記述了一些水鳥在該地區的分布狀況20世紀30年代,我國著名動物學家壽振黃教授曾對華北地區的鳥類進行過系統調查和標本採集,並於1936年發表了《河北省的鳥類》專著,其中包括許多在天津、河北等地區分布的水鳥記錄1950年後,中國科學院動物研究所的科研人員曾多次到天津地區採集鳥類標本20世紀80年代,由中國科學院組織開展的“京津唐地區生態環境調查”項目,曾於1985-1986年對北大港、團泊等地區的水鳥進行過調查90年代以來,北京自然博物館的李湘濤在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的資助下,對北大港及臨近地區的沿海進行了鴴鷸類的調查和石油污染對鳥類生存的影響評價與此同時,天津自然博物館的李百溫參加了中國隆冬水鳥的數量統計,於1990-1993年對北大港等內陸湖泊的雁鴨類進行過調查天津市林業局於1996-1999年組織技術力量,開展了天津陸生野生動物資源調查,其中包括了對北大港等濕地水鳥的專項調查從1994年開始,北京師範大學生命科學院在國際鶴類基金會、英國石油公司(BP)等國際組織的支持下,對天津和河北唐山沿海地區的水鳥進行了多年野外調查,獲得了較為系統的科研資料儘管對渤海灣地區的水鳥已經開展了多年的調查,但總體來看該地區的水鳥研究工作還很薄弱,現有工作多為自然保護區水鳥資源的調查工作,深入系統的生態學專項研究比較貧乏,在一些重要的自然保護區和生態敏感區域缺乏長期的監測規劃因此加強渤海灣地區濕地水鳥的研究工作無論從科學研究還是保護管理實踐均具有重要意義。
渤海灣地區是我國人口稠密的一個地區,不僅有天津、秦皇島、唐山、黃驊、東營等多個城市,而且還是我國勝利油田、大港油田的重要能源生產基地近年來,該地區的一些大型開發項目相繼上馬例如,首鋼已從北京搬遷到唐山沿海的曹妃甸,一個年產百萬噸乙烯的工程項目落戶在北大港自然保護區的周邊,規模宏大的天津濱海新區也正在加緊建設隨著人口的持續增長和工農業的快速發展,給渤海灣地區的濕地環境帶來了極大的壓力我們預計該地區的濕地面積會逐漸減少,部分濕地的質量將有明顯退化如何科學地解決經濟發展與自然保護之間的矛盾,是本地區可持續發展的關鍵濕地對於環境變化十分敏感,一旦遭到破壞,進行恢復將要花費高昂的費用野外考察發現,在這些生態敏感區域尚未開展全面的本底調查和生態監測因此,我們建議政府有關部門、首鋼等大型企業重視渤海灣的環境保護問題,儘快啟動相關區域的生態監測工作。
國內外的專家學者以及一些自然保護組織都十分關注渤海灣濕地和水鳥的保護工作2006年9月,濕地國際中國項目辦事處與北京師範大學、河北林業局在河北唐海縣聯合舉辦了“渤海灣濕地與水鳥保護研討會”,來自北京、天津、河北、遼寧、山東等省市的40多位代表參加了會議會議的一項重要成果就是通過了“2006年渤海灣濕地與水鳥保護研討會的倡議”,號召政府各個部門以及社會各界充分重視渤海灣濕地的保護問題,採取各種有效措施減輕人為活動對鳥類生活的影響,為遷徙候鳥留下一片生存的空間。

環境現狀

自2009年《渤海海洋環境公報》的數據顯示:渤海沿岸實時監測的陸源入海排污口共100個,工業排污口32個,占據1/3。而這些沿岸排污口超標排放現象嚴重,75%的監測排污口存在超標排放現象。40%的重點排污口鄰近海域水質劣於第四類海水水質標準。27%的重點排污口鄰近海域生態環境有所惡化。1/4以上的渤海海域海水環境受到不同程度污染。一連串的數據似乎讓我們明白,康菲對渤海的污染並非個案,由於渤海是中國半封閉內海,自淨能力差,周邊又都是工業發達城市,海水污染非常嚴重。為了治理渤海,多年來國家海洋局一直在推動建立專門的保護渤海環境的立法,但是一直難以有實質性的進展。

事故影響

七八成扇貝死亡,剩下的只有指甲蓋大小,養殖戶基本絕收,利得財富成為泡影。
因為懷疑是漏油事件所致,前天煙臺牟平區120家扇貝養殖戶在公訴代表書上登記簽名,按下手印,決定集體起訴康菲公司。從河北樂亭到河北昌黎,再到山東牟平,儘管目前仍沒有直接證據證明海產品大面積死亡與石油污染直接相關,但是對於目前的渤海灣,海洋生態的保護已經到了懸崖邊上。

殘酷現狀

渤海現在已經沒有一種魚類、貝類螃蟹能夠形成規模裙帶,產卵場污染面積達100%,20年間物種減少30種以上。過去盛產的對蝦黃花魚鯧魚、鳳尾魚、梭魚等幾乎斷檔或瀕臨絕跡。這是2007年新華每日電訊引用的一組數據,而這篇文章的標題(渤海“中毒”快成“死海”了,求救啊!)足以讓人們心驚。 “如果再不採取果斷措施,渤海將在10年後變成死海。”這是2007年有專家發出的呼聲,如今時間已經過去5年,5年之中我們看到的又是什麼樣的場景和數據呢?翻開2008年《渤海海洋環境質量公報》,春夏秋三幅污染海域分布示意圖讓人心情壓抑,整個渤海近岸,除了河北秦皇島南、北戴河和大連附近少量海岸線,其餘海岸線完全被污染線圈住。
數據顯示,2005年,渤海約有14%的海水被污染,而到了2010年,比例上升到了22%,向前走是碧海,向後退是死海,站在十字路口的渤海生態不能後退,也已經來不及徘徊。
2014年9月9日,在渤海灣,所有養殖戶都大量使用抗生素等藥物養海參!因大量密集養殖,很多藥物對海參不起作用,大量用藥後,同一區域的烏魚、對蝦都“滅絕”了。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