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
盆地發育始於始新世,古近紀處於裂谷發育階段,冀中、黃驊、渤中等斷陷中沉積了巨厚的陸相碎屑岩,夾有玄武岩。中新世起轉化為一個統一的拗陷盆地。海陸格局是第四紀最後一次冰期結束後海侵的結果。中國東部的勝利、任丘、大港和中原油田都分布在這一盆地中。
渤海灣盆地
論區域,分為:北部的南東北盆地(到瀋陽市)和南部的北華北盆地。
華北盆地
華北盆地位於我國華北地區,包括北京、天津、河北、山東、河南、遼寧等省市的全部或一部分及渤海海域,面積近20萬平方公里(其中的南華北盆地10多萬)。盆地東臨膠遼隆起,西與太行山隆起為鄰,北為燕山台褶帶。是一個新生代的沉降平原,廣為第四系所覆蓋。
華北盆地是迭置在華北地台古生界蓋層之上的中、新生界斷陷盆地。有人也稱其為複式迭加型沉積盆地。盆地內廣泛發育震旦亞界、古生界與中、新生界海陸兩套沉積地層,累計厚度約33000米。
呂梁運動後,沿著內蒙地軸南緣,張家口-北票深斷裂南側形成了一個北北東方向的沉降帶,沉積了晚元震旦亞界,為一套海相碳酸鹽岩為主的沉積,厚達9000餘米。青白口紀末的薊縣運動使華北地台曾一度上升,早寒武世時又沉沒在淺海中,一直延續到中奧陶世末才結束。在內蒙古陸以南和魯東古陸以西的廣闊淺海內,沉積以碳酸鹽岩為主夾少量泥質岩和蒸發岩,厚1000-1500米。這是一套有利的生油氣岩系。加里東運動使華北地台整體上升成陸,經歷了長期的風化剝蝕和岩溶作用。中石炭世又下降接受沉積,沉積了海陸交替相煤系地層,厚200-400米。二疊紀為陸相碎屑沉積,僅堆積在一些坳陷內,厚度不等,300-1500米。中生代三疊紀分部零星,僅在太行山東麓的平順、峰峰和燕山的平泉有沉積,廣大地區均未發現,說明印支運動在華北地區主要以大面積隆起為主。
侏羅、白堊系主要分部在一些斷陷盆地內,燕山地區沉積厚度大可達10000餘米;遼膠地區7000餘米;河淮地區厚2800餘米;魯西和太行山地區厚度更小。這些斷陷和凹陷為華北盆地的進一步大面積坳陷開創了基礎。新生代第三紀是華北大面積沉降時期,也是油氣的主要形成時期。為一套河湖相沉積,厚達6000餘米。
基本構造特徵
斷塊構造是華北盆地最突出的構造特徵海西運動以後,華北地區處於大面積隆起剝蝕狀態。燕山運動以斷裂陷落和火山活動為主要形式,在強烈的張扭性和張性斷裂作用下,拉開了華北盆地發展的序幕。
當時的主要斷裂帶有:北北東方向的×廬斷裂帶、滄州-東明斷裂帶、太行山東麓斷裂帶和近東西方向的北塘-樂亭斷裂帶、黃河斷裂帶。沿斷裂帶發育了一些斷陷和凹陷,堆積了陸相碎屑沉積和火山岩。經過侏羅、白堊紀的發展,華北盆地已具雛形。據估算,當時的盆地總面積約等於新生代盆地面積的一半。進入新生代早第三紀,區內斷塊活動達到了強盛時期,在總的引張力作用下,老的斷陷繼續擴大、加深和陷落,又產生一系列新的斷陷和凹陷。盆地的總面積進一步擴大。在這些斷陷和凹陷內迅速堆積了巨厚的近海湖盆相沉積,對油氣的生成極為有利。據航空磁測、重力和地震資料以及鑽井地質資料證明,整個盆地內正、負向構造的展布和各種類型油氣聚集帶在縱向上和平面上的分布都受斷塊構造的控制。同時由於斷塊差異升降運動的強烈進行,使凹陷邊緣的塊體上升,並受到剝蝕,沿著斷面高側下切到古生界和震旦亞界,局部地區甚至深達前震旦亞界變質岩系,為古潛山油氣藏的形成創造了極為有利的條件。
隆起與坳陷是華北盆地內的基本構造格架
華北盆地內的大型構造東西分帶、南北分區的格局十分明顯。全盆地由三通大型的北北東向斷帶(×廬斷裂帶、滄東斷裂帶和太行山東麓斷裂帶),一條北北東轉北東東的弧形斷裂帶(聊考-埕西為北北東走向,齊河-廣饒為北東東走向)和近東西向的斷裂帶(寶X-昌黎斷裂帶、黃河斷裂帶)控制了盆地內大型的隆起區和坳陷區。
盆地內有八個基本隆起與坳(斷)陷自東北而西南為:遼河坳陷、渤中坳陷、濟陽坳陷、埕寧坳陷、黃驊坳陷、滄縣坳陷、冀中坳陷和臨清坳陷。
北部遼河坳陷中生界地層發育,中、新生界直接覆蓋在前震旦亞界花崗片麻岩之上。中部為盆地的主體,包括冀中、黃驊、渤中和濟陽四大坳陷,以繼承性坳陷為主,中、新生界地層覆蓋在古生界或震旦亞界之上。在冀中坳陷與黃驊坳陷之間隔以滄縣隆起。南部臨清坳陷是盆地內抬升較高的部分,中生界地層厚,埋藏淺,新生界地層嚴重剝蝕。再向南到東濮凹陷和湯陰地塹一帶,凹陷變窄而凸起變寬,沉降中心向開封坳陷轉移。在上述六個坳陷內都以發現了油氣田,其中濟陽、冀中、黃驊和遼河四個坳陷為目前油氣勘探和開發的主要戰場。其它坳陷內也相繼發現了油氣田,例如:在埕寧隆起上也發現了上第三系油藏。
凹陷與凸起是坳陷內的基本構造格局
華北含油氣盆地是由許多次級坳陷與隆起為滑架組成的。盆地內的坳陷則由更次一級的凸起與凹陷所組成,這是盆地斷塊構造特徵的主要表現形式。凹陷是坳陷內的次一級負向構造單元,其間充填了較厚的下第三系地層。凸起則為坳陷內的次一級正向構造單元,下第三系很薄或缺失。凹陷和凸起都受次一級斷塊差異活動所控制,都是因一條或幾條次級主斷層的張裂活動而產生的。據統計,華北盆地內有57個凹陷和54個凸起。
這些凹陷和凸起在盆地內多呈左列雁行式排列,說明它們的形成曾受右旋張扭力的作用。例如:黃驊坳陷內的凸起帶自東北而西南是:馬頭營凸起、北大港凸起、孔店凸起、鹽山凸起及徐揚橋凸起。
冀中坳陷內有四排凹陷帶,自北而南為:北京-湯縣凹陷帶,大廠-廊坊-固安-徐水-保定-石家莊凹陷帶,武清-壩縣-饒陽-晉縣凹陷帶,里坦-深縣-束鹿-巨鹿凹陷帶,也是呈北北東向左列雁式排列。
在濟陽坳陷和臨清坳陷內,由於受兩側魯西隆起和埕寧隆起的影響,次一級凹陷成弧形向北撒開,向南收斂。自西南而東北依次為東濮、莘縣、高唐、臨邑、東營和霑化凹陷帶,總體呈弧形展布。
二級構造帶是華北盆地內油氣聚集的基本構造單元
二級構造帶是內的次級正向構造單元,一般由兩個以上的成因相似的局部構造所組成,具有明顯的方向性,一般構造面積為100-500平方公里,大者可達1000-2000平方公里。二級構造帶是華北盆地內油氣聚集的基本構造單元。依據基底起伏、構造帶成因與區域構造位置、構造斷裂的形態發育特徵以及油氣聚集條件,把二級構造帶分為以下幾個類型:凸起潛山構造帶、潛山構造帶、背斜斷層構造帶、逆牽引背斜帶、斷裂鼻狀帶、斷裂台階構造帶、斜坡帶。
(三)基本含油氣特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