渝東南生態保護髮展區生態經濟走廊建設規劃

渝東南生態保護髮展區生態經濟走廊建設規劃

重慶五大功能區域戰略中,渝東南生態保護髮展區包括黔江區、石柱縣、秀山縣、酉陽縣、武隆縣、彭水縣,面積約1.98萬平方公里,總人口約364萬人,是國家武陵山連片特困地區和重慶市唯一的少數民族集聚區,也是國家重點生態功能區和重要生物多樣性保護區。

規劃明確了築牢綠色本底、打造民俗文化生態旅遊長廊、建設特色資源綠色加工長廊、建設現代特色效益農業示範長廊、構建民俗生態城鎮群等目標任務。在築牢綠色本底方面,重慶將加快構建武陵山脈生態屏障和烏江水系生態帶;實施天然林保護、退耕還林還草、生態公益林建設等生態修復工程;以烏江、鬱江等河流為重點,推進水域濕地保護體系達標建設等。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渝東南生態保護髮展區生態經濟走廊建設規劃
  • 發布機構:重慶市政府辦公廳
  • 發布文號:渝府辦發 〔2016〕 226號
  • 發布日期:2016-11-07 
規劃背景,重要意義,總體要求,指導思想,基本原則,發展目標,築牢綠色本底,生態環境重點工程,民俗文化生態旅遊長廊,六大旅遊區發展重點,建設特色資源綠色加工長廊,構建民俗生態城鎮群,創新生態經濟發展模式,互聯互通,提升綜合交通聯通能力,重點交通項目,鐵路,高速公路,航空,港口,國省道改造,鄉鎮道路,產業連線通道,重點旅遊公路,政策導向和機制保障,

規劃背景

建設渝東南生態保護髮展區生態經濟走廊是落實“面上保護、點上開發”要求的重要舉措,其核心是以綠色生態為本底,以特色產業為載體,以區縣城及重點鎮為依託,以烏江航道、渝湘高速、渝懷鐵路等重要交通幹線為紐帶,形成“以線串點、點線帶面”生態經濟發展格局。按照市委、市政府深化拓展五大功能區域發展戰略的總體要求,為統籌推進渝東南生態保護髮展區生態經濟走廊建設,特制定本規劃。

重要意義

(一)建設渝東南生態保護髮展區生態經濟走廊是深化拓展五大功能區域發展戰略的重要舉措。
深入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系列重要講話和視察重慶重要講話精神,堅持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發展理念,深化拓展五大功能區域發展戰略,需要進一步最佳化完善區域功能定位,突出區域特點和優勢,強化功能分擔,更加突出渝東南生態保護髮展區民族地區扶貧開發和特色經濟發展功能。建設渝東南生態保護髮展區生態經濟走廊,有利於在“面上保護”基本前提下,進一步彰顯特色,加快調整產業布局“散、小、亂”的格局,依託區縣城、重點鎮等開發“點”,沿交通幹線等集聚發展生態型產業,提升“點上開發”效率,形成對武陵山綠色經濟發展高地、民俗文化旅遊帶等功能定位的強有力支撐。
(二)建設渝東南生態保護髮展區生態經濟走廊是打贏脫貧攻堅戰和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迫切需要。
渝東南生態保護髮展區是國家武陵山連片特困地區和全市唯一的少數民族集聚區,是全市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短板”區域和全市脫貧攻堅的主戰場之一。建設渝東南生態保護髮展區生態經濟走廊,有利於整體提升區域經濟實力,促進人民民眾特別是貧困人口穩定增收,確保如期完成脫貧攻堅任務、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會。
(三)建設渝東南生態保護髮展區生態經濟走廊是建設長江上游生態屏障核心載體的現實要求。
渝東南生態保護髮展區是國家重點生態功能區和重要生物多樣性保護區,是建設長江上游生態屏障的核心載體之一。建設渝東南生態保護髮展區生態經濟走廊,有利於最佳化渝東南生態保護髮展區產業布局,促進產業向點上集聚集約發展,為生態保護和生態修復騰留更大空間,進而實現更大範圍、更高質量的“面上保護”,為建設長江上游綠色生態屏障、實現長江流域“大保護”提供更堅實支撐。

總體要求

指導思想

全面貫徹黨的十八大和十八屆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會精神,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系列重要講話和視察重慶重要講話精神,按照“五位一體”總體布局和“四個全面”戰略布局,牢固樹立和踐行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發展理念,深入實施五大功能區域發展戰略,緊扣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緊緊圍繞脫貧攻堅、促農增收,堅持“面上保護、點上開發”,以綠色為本底,深度挖掘特色資源和特色文化,探索“產業發展生態化、生態經濟產業化”路徑,構建形成生態優美、特色濃郁、布局科學、集約高效的渝東南生態保護髮展區生態經濟走廊,促進渝東南特色資源和生態資源加快轉化為生態產品、發展為生態經濟,努力把渝東南生態保護髮展區建設成為武陵山特色經濟示範區。

基本原則

――堅持生態為先、綠色為本。始終將保護和修復生態環境擺在首要位置,將綠色作為發展本底,嚴守“五個決不能”底線,著力轉變發展方式,調整發展路徑,堅定不移地推動綠色循環低碳發展。
――堅持創新驅動、生態發展。緊扣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緊隨健康、個性等消費新需求,著力推進路徑創新、模式創新、業態創新、產品創新,打造“原生態”產品,營造“慢生活”空間,加快將生態資源轉化為生態產品,將生態產品發展為生態產業,促進水、空氣、森林等自然資源加快增值。
――堅持彰顯特色、突出重點。深度挖掘渝東南生態保護髮展區自然生態和民俗文化資源,在兼顧面上產業發展的同時,把發展重點集中到民俗生態旅遊和生態資源加工轉化上,把國土開發空間進一步縮小集聚到區縣城、產業園區、旅遊景區等“點”上區域,打造形成地域特色鮮明、文化魅力獨特的生態經濟走廊。
――堅持整體打造、聯動發展。以旅遊線、產業鏈、農產區等為聯接,支持渝東南區縣(自治縣)聯手挖掘渝東南生態保護髮展區優勢資源,共塑共享地方特色品牌,共建共營旅遊環線或產業園區,聯手整體打造渝東南生態保護髮展區生態經濟走廊。
――堅持市場主導、政府引導。充分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更好地發揮政府作用,通過市場機制運作和政策導向刺激,構建有利於生態資源轉化的市場環境和政策環境,更多激發區域生態經濟發展活力和動力。

發展目標

到2020年,以綠色為本底,以城鎮群為骨架,以三大特色生態產業長廊為支撐,建成生態優美、特色濃郁、布局科學、集約高效的渝東南生態保護髮展區生態經濟走廊,確保渝東南生態保護髮展區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與經濟成長同步,有力推動渝東南生態保護髮展區與全市同步實現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目標。
――築牢綠色本底。生態格局更加最佳化,生態系統更加穩定,資源利用更加節約,生產生活更趨綠色,構建形成山清水秀、優美純淨的長江上游綠色屏障的核心載體。到2020年,渝東南生態保護髮展區森林覆蓋率達52%,森林蓄積量達7500億立方米,單位地區生產總值能耗降低17%,萬元工業增加值用水量降低32%,城市污水集中處理率、鄉村污水集中處理率、城鎮生活垃圾無害化處理率分別達95%、85%和95%。
――建成民俗文化生態旅遊長廊。旅遊景區品質明顯提升,旅遊業態和旅遊產品不斷拓展,品牌知名度明顯增強,基本形成景色雋秀、風情獨特、層次豐富、體驗多元的國際知名旅遊勝地,旅遊業成為渝東南生態保護髮展區的支柱產業。到2020年,旅遊業增加值比重達10%,旅遊遊客量突破1.2億人次,旅遊綜合收入達680億元,國家4A級及以上旅遊景區數量達15個。
――建成特色資源綠色加工長廊。生態資源加工轉化能力和效率明顯提升,自然資源增值轉化明顯加快,特色加工產業集聚度明顯提高,構建起具有一定規模的生態環保型產業體系,以特色工業園區為依託、以物流流向為聯繫的特色資源綠色加工長廊初步成型。到2020年,工業園區集中度達80%以上。
――建成現代特色效益農業示範長廊。以生態、綠色、有機為導向的現代農業產業體系初步形成,農業綜合生產能力明顯提高,農業綜合效益明顯提升,構建形成以示範區為依託、沿適產區布局的現代特色效益農業示範長廊,帶動渝東南生態保護髮展區乃至武陵山區農業現代化水平提升。到2020年,特色效益農業產值突破290億元,土地適度規模經營比重達到35%左右,農產品優質率突破80%。
――建成民俗生態城鎮群。城鎮空間布局更加緊湊合理,城鎮承載吸納能力進一步增強,民族風情風貌進一步凸顯,構建形成以交通線為軸、區縣城為目、特色鎮為點的城鎮群。到2020年,常住人口城鎮化率提高到45%以上。

築牢綠色本底

突出生態環境保護這一首要任務,以流域、山脈為骨架,以禁止開發區、重點生態功能區為載體,嚴格生態空間管控,深入實施環保“五大行動”,加大生態保護和修復力度,以山為屏、以水為帶、田園相嵌,建設長江上游生態屏障的核心載體、綠色生產生活的示範樣板,為生態經濟發展築牢綠色本底。
(一)加快構建武陵山脈生態屏障。
加強生態空間管制,合理劃定生態保護區,強化森林、林地、山體等自然生態保護能力。以仙女山、摩圍山、萬壽山、仰頭山、金銀山、太陽山、圓梁山等山體為重點,全面實施新一輪退耕還林、天然林保護、低效林改造、封山育林等森林工程,加速推進林木良種化,調整最佳化林種、樹種、林齡等系統結構,增強森林生態系統穩定性和生態服務功能。大力實施地質災害防治、石漠化綜合治理、水土保持等修復治理工程,增強生態系統水源涵養和水土保持功能。保護和建設既有各類森林公園、自然保護區等生態保護空間,推動有條件地區創建國家級或市級風景名勝區、自然保護區、地質公園和森林公園,有效改善生態環境,維護生物多樣性。
(二)加快構建烏江水系生態帶。
以烏江、鬱江、梅江河、普子河、阿蓬江、酉水河、沿河等河流為重點,共同構築形成烏江流域水系生態帶。積極強化江河源頭水源地和城鎮飲用水水源地保護,全面推進水域濕地保護體系達標建設,基本建成水資源保護和江河健康保障體系,主要江河水功能區水質達標率、集鎮飲用水水源地安全保障程度全面提升,水資源保護監督管理能力明顯提高。強化水土保持監督管理,開展水土流失動態監測,綜合採取工程措施、生物措施和農耕措施,加快推進水土保持綜合治理。建立完善烏江幹流、支流漂浮物清理處置長效機制,開展次級河流整治。實施水域濕地保護與恢復工程,建設重點河段人工恢復性濕地,建立生態環境保護、水源保護、生物多樣性保護的長效機制,增強水域濕地生態功能。積極推動有條件地區創建國家級或市級濕地公園、魚類自然保護區。
(三)加快建設綠色田園鄉村。
(四)建設綠色生產生活試點示範區。

生態環境重點工程

山地生態屏障:建設黃水、仙女山、茂雲山、黔江、桃花源、巴爾蓋等國家森林公園以及仰頭山、鳳凰山、青華山、翠屏山等市級森林公園,建設白馬山、大風堡、武陵山、大板營、太陽山等自然保護區。實施天然林保護、退耕還林還草、生態公益林建設等生態修復工程。完成造林280萬畝,治理岩溶地區石漠化1050平方公里。
渝東南生態保護髮展區生態經濟走廊建設規劃
水系生態帶:建設阿蓬江、芙蓉湖、藤子溝、大溪、酉水河等濕地公園以及小南海、烏江―長溪河魚類等自然保護區,推進城區飲用水水源地保護,新建及改擴建117個鄉鎮污水處理廠及配套管網工程。推進水土保持生態工程建設,治理水土流失面積700平方公里。
綠色低碳田園:加快農村面源污染和畜禽養殖污染防治工程建設。全面完成行政村環境綜合整治。

民俗文化生態旅遊長廊

以自然風光為形、民俗文化為魂,按照“一體規劃、整體打造、統一行銷”的思路,依託三大主題旅遊品牌、六大旅遊區、三大精品旅遊線路的“363”格局,整體塑造旅遊形象,推進國家級旅遊度假區建設;以點聚區、以區帶片,打造渝東南民俗文化生態旅遊長廊,構建“步步皆景、處處宜游”的全域旅遊大景區,成為國內重要的民俗生態旅遊目的地。
(一)打造三大主題旅遊品牌。
充分發掘自然生態風光和民族民俗民風,以“山、水、文”為主線,以“武陵風光、烏江畫廊、土苗風情”為主題,整合旅遊資源,統籌規劃開發,整體打造渝東南民俗文化生態旅遊品牌,以主題旅遊為重點開發系列旅遊產品。
武陵風光。以地質奇觀、靈秀山色為主題,深度挖掘和展現岩溶地貌、高山草場、原始森林等自然山體風光,著力開發山地度假、自然觀光、遺址科考、戶外探險、養生休閒等生態旅遊產品,構建以奇麗風景、神秘岩溶、富氧森林為特點的武陵風光主題旅遊。
烏江畫廊。以峻秀峽谷、迤邐水色為主題,深度挖掘和展現深山峽谷、波光水色、山水相映、如詩如畫的烏江水景,著力開發遊艇觀光、溯溪漂流、水上運動等親水旅遊產品,增強“船在畫中行、人在畫中游”的旅遊體驗,構建以賞水、樂水、玩水為特點的烏江畫廊主題旅遊。
土苗風情。以民族風情、民俗文化體驗為主題,依託文化古鎮、特色村寨,發掘展示以土家族、苗族為代表的民族民俗民風,著力開發古鎮遊覽、民俗體驗、展會節慶、觀光採風等旅遊產品,構建以獨特民族風情、多彩民俗文化為特點的土苗風情主題旅遊。
(二)推動六大旅遊區、三大精品旅遊線路提檔升級。
六大旅遊區。大仙女山旅遊區以立體喀斯特世界遺產為核心,打造成為世界自然遺產觀光休閒目的地、中國亞高山生態休閒度假目的地。烏江畫廊旅遊區依託烏江畫廊峻秀山水,打造全國知名生態休閒度假旅遊區、民族特色文化體驗旅遊區。武陵仙鄉旅遊區突出城市休閒、生態觀光,打造成為全國休閒農業與鄉村旅遊示範區、武陵山區知名旅遊目的地和優秀旅遊城市。黃水林海旅遊區發揮高山草原、高原湖泊、溫泉冰雪、原始森林、鄉村田居等資源特色優勢,打造成為全國知名康養休閒生態民俗旅遊目的地、國家級旅遊度假區。世外桃源旅遊區以“夢幻桃源”為核心,打造成為全國知名民俗生態旅遊目的地。邊城古鎮旅遊區突出邊城風貌、民俗文化特色,打造成為全國知名民俗文化生態旅遊目的地。
三大精品旅遊線路。以六大旅遊區為核心,強化旅遊線路整體打造,構建大仙女山―烏江畫廊―武陵仙鄉―黃水林海、黃水林海―武陵仙鄉―世外桃源―邊城古鎮、大仙女山―烏江畫廊―武陵仙鄉―世外桃源―邊城古鎮等三條精品旅遊線路。同時,積極推動三大精品旅遊線路與主城都市旅遊、南川金佛山、湖南張家界、鳳凰古城、長江三峽、貴州梵淨山、遵義紅色旅遊等周邊景區(景點)聯動發展。

六大旅遊區發展重點

大仙女山旅遊區。
(1)旅遊產品。發展遺產旅遊、山地運動、戶外探險、休閒度假等具有國際吸引力的旅遊產品。
(2)精品景區(點)。建設仙女山國際知名旅遊度假區、仙女山國家森林公園、天生三橋、龍水峽地縫、芙蓉江芙蓉洞景區,積極創建白馬山國家級旅遊度假區。
(3)接待服務設施。建成星級標準酒店40家以上,接待床位5萬張以上,綜合性旅遊購物賣場和特色街區10處以上,休閒娛樂城4家以上。
烏江畫廊旅遊區
(1)旅遊產品。發展水上運動、特色景觀、民族文化、自駕探險、休閒度假等旅遊產品。
(2)精品景區(點)。重點打造烏江畫廊·水上休閒運動旅遊區,創建阿依河國家5A級旅遊景區、烏江畫廊、摩圍山、蚩尤九黎城等國家4A級旅遊景區,打造郁山古鎮、鞍子生態風情苗寨、神龍谷景區等國家3A級旅遊景區。
(3)接待服務設施。建成特色美食街2條、特色主題飯店5個、五星級酒店2個、四星級酒店2個、三星級酒店8個、星級農家樂50個、野營區2個、旅遊商品生產基地5個、旅遊商品生產企業10家、旅遊電子商務購物點5個、旅行社服務網點7個、旅遊推薦接待單位50個。
武陵仙鄉旅遊區
(1)旅遊產品。發展城市休閒、生態觀光、避暑納涼等旅遊產品。
(2)精品景區(點)。創建濯水古鎮、城市峽谷等國家5A級旅遊景區,打造武陵仙山、神龜峽等國家4A級旅遊景區,提檔升級小南海旅遊度假區,深度開發三塘蓋、段溪河、灰千梁等景點。
(3)接待服務設施。建設黔江武陵山旅遊集散中心等綜合性服務設施,建設舟白零換乘樞紐酒店、民族風情城酒店等三星級以上酒店10家,建成全國休閒農業與鄉村旅遊示範點3個、市級示範點5個、休閒農莊50個、接待床位3萬張。
黃水林海旅遊區
(1)旅遊產品。發展休閒度假、自然景觀、田園風光、養生康體、文化體驗等旅遊產品。
(2)精品景區(點)。建設黃水民俗生態旅遊區,創建大風堡―太陽湖國家5A級旅遊景區,打造千野草場、油草河、西沱古鎮、萬壽寨、畢茲卡―藥用植物園等國家4A級旅遊景區,推進懶人山谷旅遊景區、七曜山地質公園、藤子溝濕地公園、西沱國家級歷史文化名鎮、三教寺、萬壽寨、龍骨寨等綜合開發。
(3)接待服務設施。建設冷水、冷水八龍、千野草場瓦屋、茶店、岩口土家念情谷等三星級以上酒店8家以上,三星級農家樂100家以上,培育民族特色餐飲名店75家以上,建成黃水、冷水及縣城旅遊購物中心。
世外桃源旅遊區
1)旅遊產品。發展風景遊覽、休閒度假、避暑納涼、康體養老、農業觀光、民俗體驗、紅色旅遊等旅遊產品。
(2)精品景區(點)。提檔升級桃花源國家5A級旅遊景區,創建龔灘古鎮國家級歷史文化名鎮和阿蓬江國家4A級旅遊景區,推進桃花源生態民俗旅遊度假區、龍潭歷史文化名鎮、酉水河民俗風情旅遊區、巴爾蓋國家森林公園、小河丹霞等景區建設。(
3)接待服務設施。打造桃花源和龔灘、龍潭、黑水等遊客集散中心、阿蓬江和酉水河旅遊接待中心,建設桃源仙居、桃源山莊、土家大院、桃源小鎮、阿蓬江大峽谷等度假酒店30家,打造鄉村客棧、鄉村酒店和特色民宿500家以上。
邊城古鎮旅遊區。
(1)旅遊產品。發展文化體驗、生態度假、田園休閒、運動康體、觀光娛樂等旅遊產品。
(2)精品景區(點)。建設“十里花燈·錦繡武陵”景區,打造洪安邊城、川河蓋和黑洞峽谷為主的邊城旅遊度假區,推進金珠苗寨、土家大寨古村落和市級精品少數民族特色村寨建設。
(3)接待服務設施。打造洪安古鎮、西街十里花燈·錦繡武陵等遊客集散中心,建成三星級以上酒店5家以上,培育民族特色餐飲名店、鄉村特色客棧30家以上。
(三)大力發展鄉村民俗旅遊。
本著全域旅遊理念,結合旅遊扶貧工程,深度挖掘鄉村旅遊資源,大力發展以鄉土民俗休閒體驗為特色的鄉村旅遊,建設渝東南鄉村民俗旅遊區。依託山地地貌、民族文化、鄉土風情,在大力發展鄉村觀光、避暑納涼等鄉村旅遊的同時,積極開發農趣體驗、民族探秘、鄉居度假、養生休閒、農業科普、民間工藝等特色鄉村旅遊新品,策劃舉辦系列鄉風民俗、農事節會等活動。推進鄉村民宿旅遊發展,結合高山生態扶貧搬遷、傳統民居改造、美麗鄉村建設等,打造一批特色鮮明、富有吸引力的特色民宿、休閒農莊、鄉村酒店和農家樂集群。推進鄉村旅遊景區化,創新開展鄉村旅遊規劃,加強鄉村旅遊景區(點)配套基礎設施建設和安全衛生管理,加快完善鄉村旅遊標準化體系,規範和提升鄉村旅遊服務質量與水平。積極開展鄉村旅遊示範創建,實施鄉村特色旅遊鎮(村)、美麗鄉村、鄉村旅遊創客示範基地、星級農家樂、精品民宿等品牌創建工程,創建一批全國及市級鄉村旅遊示範縣、示範鎮、示範村、示範戶,支持和鼓勵鄉村旅遊景區(點)創建國家A級旅遊景區。
(四)整體提升區域旅遊發展水平。
拓展創新旅遊業態。積極適應旅遊方式轉型和旅遊體驗創新,加快開發多元化、複合型旅遊產品。充分利用獨特的喀斯特地貌、豐富的生物多樣性和民族民俗文化等資源,大力發展科考探險、低空飛行、研學旅遊、親子遊學等個性化旅遊產品,康體運動、自駕露營、健康養老等休閒康養旅遊產品,文化體驗、民俗體驗、觀光採風等體驗式旅遊產品,推動仙女山自駕車營地及狩獵場、國際戶外營地、露營基地、體育夏訓拓展基地、武隆國際影視文化基地、白馬山探索極限基地、摩圍山康復療養中心、彭水水上運動賽場、酉陽低空飛行及遊艇、黃水環湖馬拉松賽、秀山文化旅遊創意產業園、全國微電影拍攝基地等旅遊項目建設。
提升整體服務水平。建立政府、景區、企業等多方參與,政府引導、市場運作、共建共享的旅遊聯動發展新機制。統籌整合區域旅遊資源、線路、產品,整體實施形象包裝、精品策劃、產品開發、品牌打造,探索統一開展遊客組織、銷售管理等。不斷提升六大旅遊區內部、之間和外部的互聯互通水平。完善旅遊接待服務配套體系,加快建設一批星級商務度假酒店、主題文化會所、特色鄉村民宿和自助露營基地,實施國家A級旅遊景區旅遊廁所達標工程。建立旅遊市場監測系統和旅遊公共信息服務平台,完善旅遊諮詢和集散中心建設,推行國家4A級及以上旅遊景區門票預約制度。

建設特色資源綠色加工長廊

按照集群化、集約化、品牌化、定製化、生態化要求,大力發展以自然資源、生態資源為主體的資源加工轉化產業,促進產業向特色工業園區“點”上集聚,沿產業鏈鏈式布局,並依託物流通道聯動形成渝東南特色資源綠色加工長廊。
(一)大力發展綠色特色產品精深加工產業。
瞄準健康、綠色、生態消費需求,充分利用渝東南地區良好的生態資源,打破散小格局,強化資源整合,統一品牌標識,以自然、生態、環保為主旨,打造一批特色資源精深加工產業鏈,力爭建成全市重要的綠色食品加工基地、中藥材精深加工基地、原生態產品訂製基地、民俗輕紡服裝產業基地、清潔能源生產基地。
綠色食品加工基地。突出綠色、健康、安全,充分利用渝東南本土特色農產品,大力發展蔬菜、果品、肉製品、飲料、調味品等生活必需品精深加工。提升開發各種休閒食品、方便食品、速凍食品、保健食品等功能性食品精深加工能力。打造原生態肉製品、民俗休閒食品、特色風味調料、有機綠色飲品、原生純油等產品系列。
中藥材精深加工基地。依託黃連、青蒿、金銀花等道地中藥材,引進培育醫藥龍頭企業,支持南海、華方、東田、阿依達、祥華、衡生、紅星等醫藥企業發展飲片加工、中藥提取、中藥製劑等生物醫藥產業以及以中藥材為原材料的健康保健品產業,推動中藥及中成藥優勢產品二次開發。
原生態產品訂製基地。充分挖掘渝東南優質礦泉水(山泉水)、高負氧離子空氣、原生林木等生態資源,瞄準高端需求,創新發展高端礦泉水、罐裝空氣、原木家具、綠色家居等生態產品加工產業。
民俗輕紡服裝產業基地。依託現有產業基礎,充分利用渝東南蠶桑、竹木資源,培育發展高檔繅絲、紡織面料、土家織錦、民族服飾、演出服裝、竹碳織物、家紡製品等加工產業。主動對接涪陵化纖產業鏈延伸,引進一批氨綸和聚氨酯等高分子合成材料下游產業項目,打造極具特色的民俗輕紡服裝產業基地。
清潔能源產業基地。深化與中石化集團、中石油集團等企業開採合作,進一步探明頁岩氣儲量及分布,積極推進彭水、黔江等頁岩氣三維地震勘探,強化監測處置和環保能力建設,實現綠色開採。推進頁岩氣勘探開採和綜合利用,在黔江等地開展頁岩氣開發利用項目建設,建立完善頁岩氣輸送管網系統,逐步推進頁岩氣轉化基地建設。在滿足生態環保的前提下,有序開發利用區域水、風、生物質等資源,穩妥建設一批風電項目,推動烏江白馬電航樞紐等水電工程建設。
(二)推進資源加工集約節約循環發展。
依託黔江、武隆、石柱、彭水、秀山、酉陽等特色工業園區,集聚發展特色優勢產業,創建各類特色產業基地或產業示範基地,把工業園區打造成為要素集聚、產業集群、服務集成的核心發展平台。積極主動承接中西部地區、都市功能拓展區等產業轉移,集約發展汽摩、裝備等配套產業和輕工業。加快淘汰落後產能,有序化解過剩產能,引導技術落後、環保不達標、生產不安全、長期虧損的企業主動進行市場出清,嚴禁引入發展高污染、高能耗項目。支持工業園區創新融資模式,推進“七通一平”、標準廠房、公共服務平台、廢棄物集中處置等基礎設施及住房、醫療、衛生等生活配套設施建設。加快構建循環型工業體系,促進上下游產業鏈配套完善,推動實現資源綜合利用,實現能源梯級利用、廢水循環利用、廢物交換利用。積極推進工業“三廢”綜合利用,加快園區循環化改造。到2020年,力爭園區投產企業用地每平方公里工業銷售產值達到70億元以上,工業固廢綜合利用率達到95%左右。
渝東南生態保護髮展區生態經濟走廊建設規劃
(三)加快推進物流支撐體系建設。
依託渝懷鐵路、渝湘高速、國道319線、326線等過境幹線,以港口碼頭、物流園區等為節點,通過改造提升道路通行等級、新建快速聯接通道,加快打通各工業園區組團之間及其與區域內交通網路無縫聯接的快速物流通道,確保工業物流暢通,著力打造工業園區低成本物流優勢,推動工業園區發展。構建以黔江正陽現代物流園區、秀山(武陵)現代物流園為核心,以彭水、武隆、石柱、酉陽等物流配送中心為節點,布局結構合理、功能完善、城鄉統籌、運轉暢達高效的現代物流體系。加快建設區縣特色產品配送中心,研究建設公共配送平台,開展共同配送,構建低成本物流運行平台。
專欄4 物流支撐體系重點工程
物流園區。推進黔江正陽現代物流園、秀山(武陵)現代物流園等2個市級物流園建設,建設武隆綜合物流園、石柱南賓工業物流園、石柱西沱臨港物流園、酉陽麻旺現代物流園、彭水新城現代物流園等區縣級物流園。
物流配送工程。打造黔江―秀山區域性配送中心,推進武隆白馬工業物流中心、石柱特色產品配送基地、酉陽板溪公路物流配送基地等特色產品配送基地建設。
六、建設現代特色效益農業示範長廊
立足特色山林資源,打造特色種養產業鏈,積極推進農產品品牌和安全體系建設,在特色農林產品主產區、適產區因地制宜布局建設現代農業示範園,規模化、全鏈式發展特色效益農業,構建形成連片布局的現代特色效益農業示範長廊,成為全市有機農產品的主要供給基地。
(一)打造“武陵農家”有機產業鏈。
依託現有農產品資源優勢,因地制宜發展高山蔬菜、中藥材、烤菸、草食牲畜、茶葉、經果林等特色農業產業鏈。加快打造“武陵農家”特色種養產業品牌,提升農產品附加值。推進農村產業融合,促進農業產業鏈向精深加工端延伸,建設全市高效生態農業示範區和特色農業基地、武陵山特色種植及循環農業產業帶。
專欄5 “武陵農家”有機產業鏈
“武陵農家”高山蔬菜。在黔江、武隆、石柱、秀山、酉陽、彭水等區縣(自治縣)種植高山蔬菜120萬畝。
“武陵農家”道地藥材。加快發展黃連、青蒿、銀杏、虎杖、金銀花、白朮、白芨、黃精、南蒼朮、牛蒡子、羅漢果等為主的中藥材種植,重點打造黔江白朮和虎杖基地5萬畝、石柱黃連良種產業化基地5萬畝、秀山金銀花種植基地30萬畝、酉陽青蒿等中藥材種植基地30萬畝。
“武陵農家”優質烤菸。在黔江、武隆、石柱、酉陽、彭水等區縣(自治縣)種植優質烤菸45萬畝,打造石柱、酉陽、彭水等現代菸草觀光農業示範園。
“武陵農家”生態畜禽。大力發展黔江黑豬和無抗生豬、石柱肉兔、秀山土雞、麻旺鴨、酉陽烏羊、彭水山羊等特色養殖,年出欄生豬330萬頭、肉牛20萬頭、山羊130萬隻、肉兔500萬隻、土雞等各類家禽1720萬羽。
“武陵農家”有機茶葉。積極開發有機茶產品,推進規模化標準化茶園建設和老茶園改造,建成生態茶葉基地20萬畝。
“武陵農家”特色經果。種植油茶、核桃、油用牡丹、油桐等為主的木本油料作物80萬畝,打造水果基地25萬畝。建設優質桑園10萬畝、辣椒基地30萬畝、青花椒種植基地30萬畝。打造黔江、武隆伏淡季水果生產基地。
(二)推進現代農業示範園區建設。
突出資源優勢和產業特點,每個區縣(自治縣)培育市級以上現代農業示範園區或優勢特色產業示範區1個以上。在示範園區開展農業科技創新先行先試,推進農業技術集成化、勞動過程機械化、生產經營信息化。積極將農機農藝融合,大力推廣套用現代種、養、儲、加、運等新機械、新設施和新技術,全面提高農業現代化水平。引導高等院校、科研院所開展農技服務,對基層農技推廣公益性與經營性服務機構提供精準支持,多渠道培養新型職業農民,為園區發展提供人才支撐。
專欄6 現代農業示範園區建設
黔江現代農業示範區。推進高標準基本農田、節水灌溉和雨水集蓄利用、耕作道等農業基礎設施項目建設,重點發展蠶桑、特色水果、高山蔬菜等產業,打造黔江市級現代農業示範工程、武陵仙山現代農業示範園、仰頭山現代農業示範園、阿蓬江特色花卉種植示範園、馬喇中藥材種植園、九曲河特色水果種植示範園、麒麟蓋高山蔬菜種植示範園、小南海特色水產養殖示範園等特色產業園區。
武隆現代農業示範區。推進高標準基本農田、節水灌溉和雨水集蓄利用、耕作道等農業基礎設施項目建設,重點發展高山蔬菜等產業,打造雙河現代農業工程示範區、火爐現代農業園區、桐梓山地農業示範園區、白馬高山有機茶葉示範園區、黃鶯復興香港菜籃蔬菜樂園、鴨江片區立體循環農業園、芙蓉湖立體生態農業觀光園等特色產業園區。
石柱現代農業示範區。推進高標準基本農田、節水灌溉和雨水集蓄利用、耕作道等農業基礎設施項目建設,重點發展辣椒、黃連、肉兔、蓴菜等產業,打造石柱市級現代農業綜合示範工程、石柱現代農業科技創新園、石柱沿江生態循環農業園、石柱花卉園藝標準園、石柱高山觀光農業園、石柱畜牧示範養殖園等“一區五園”特色產業園區。
秀山現代農業示範區。推進高標準基本農田、節水灌溉和雨水集蓄利用、耕作道等農業基礎設施項目建設,重點發展獼猴桃等產業,打造秀山梅江興隆坳現代農業示範園區、清溪現代農業綜合示範園區、溶溪梨園優質林果採摘觀光示範園、川河蓋山地生態農業園等特色產業園區。
酉陽現代農業示範區。推進高標準基本農田、節水灌溉和雨水集蓄利用、耕作道等農業基礎設施項目建設,重點發展青花椒等產業,打造麻旺現代農業科技示範園、毛壩高山蔬菜產業示範園、腴地中藥材標準化種植示範園、塗市山羊生態養殖園、泔溪青花椒科技示範園等特色產業園區。
彭水現代農業示範區。推進高標準基本農田、節水灌溉和雨水集蓄利用、耕作道等農業基礎設施項目建設,重點發展甘薯等產業,打造摩圍山市級山地特色農業示範區、新田市級現代農業示範園區、岩東市級現代農業示範園區等特色產業園區。
(三)加強農產品品牌建設和質量安全。
強化農產品品牌建設,依託資源環境優勢,發展生態循環農業,全面推行標準化生產,開展無公害、綠色、有機農產品基地認定、產品認證和國家地理標誌產品認證,擴大“三品一標”認證規模。打造具有區域特色、市場競爭力強、知名度高的共同品牌,對產品進行統一標識,進一步提高農產品增值率。完善質量安全監管服務體系,實施農產品質量安全保障工程,加快農產品質量安全檢驗檢測體系建設。進一步提升農業標準化生產能力。強化農產品生產源頭管控,開展農產品產地環境污染調查與治理修復,加快推進測土配方施肥,控制化肥、農藥施用量,提高利用效率。健全農產品質量安全追溯體系,建立統一追溯標準和編碼規則。積極對接全市農產品質量安全追溯管理平台,實現信息互聯互通和資源共享。
渝東南生態保護髮展區生態經濟走廊建設規劃

構建民俗生態城鎮群

加快推進以人為中心的新型城鎮化,進一步最佳化城鎮空間格局,強化城鎮承載吸納功能,促進產業、人口沿交通幹線向區縣城、重點鎮有序集聚,構建環境優美宜居、民族風情濃郁的民俗生態城鎮群。
(一)高效集約布局城鎮空間。
以烏江航道、渝懷鐵路、渝湘高速等主要交通幹線為“軸”,以黔江、秀山、武隆、石柱、彭水、酉陽六個區縣城為“目”,聯動重點鎮、特色鎮沿線點狀聚集發展,形成分布合理、高效集約、產城融合的城鎮空間布局。
重點強化黔江區域性綜合交通樞紐以及區域性金融、教育、醫療、旅遊、商業等服務功能,推進產城融合發展示範,提升黔江區域中心城市品質,增強對渝東南以及武陵山片區的輻射帶動能力。進一步最佳化武隆、石柱、秀山、酉陽、彭水縣城空間布局,合理劃分產業集聚、人口集聚、綜合服務、生態保護等功能分區,完善市政設施和生活設施配套,建設精緻小城市、靚麗明珠城。
最佳化培育特色小鎮。按照“面上保護、點上開發”要求,最佳化調整小城鎮布局,加快完善重點小城鎮功能,合理控制一般小城鎮發展。充分發揮重點小城鎮在城鄉聯動發展、產業集聚中的聯接帶動作用,選擇一批區位條件較優、承載能力較強、生態產業特點突出的重點鎮,加快培育小巧緊湊、特色分明、生態美好、人居和諧的新型特色小鎮,使其成為“六城”明珠的多彩光暈、生態城鎮長廊的美麗綴飾。
專欄7 “六城”明珠和特色小鎮
黔江。渝東南區域旅遊集散中心和公共服務中心,特色產業基地,武陵山區重要經濟中心和綜合交通樞紐,全市產城融合發展示範區。
武隆。國際旅遊目的地、全市重要的旅遊集散地、全國生態文明示範縣和特色產業基地。
石柱。生態農業示範基地、土家風情休閒旅遊目的地和省際邊貿城市。
秀山。武陵山區域性服務中心、武陵山特色產業基地和商貿物流中心、渝東南門戶交通樞紐和重要旅遊目的地。
酉陽。全國生態文明示範縣、民俗生態旅遊目的地和特色產業基地。
彭水。全市重要清潔能源基地、渝東南民俗文化生態旅遊目的地和特色產業基地。
特色小鎮。黔江區:石會鎮、濯水鎮、阿蓬江鎮、馬喇鎮。武隆縣:羊角鎮、平橋鎮、仙女山鎮、江口鎮。石柱縣:黃水鎮、西沱鎮、魚池鎮、冷水鎮。秀山縣:龍池鎮、梅江鎮、洪安鎮、清溪場鎮。酉陽縣:龍潭鎮、龔灘鎮、蒼嶺鎮、酉水河鎮。彭水縣:桑柘鎮、保家鎮、郁山鎮、高谷鎮。
促進人口合理分布。深化戶籍制度改革,合理控制區縣城和重點城鎮人口規模,建立完善勞動力協同轉移機制,最佳化人力資源資料庫,搭建企業對口招工平台,落實定向招工補助政策,引導超載人口向都市功能拓展區、城市發展新區和市外有序轉移,使產業發展、城鄉結構與資源環境相協調。結合高山生態扶貧搬遷、農民新村建設,引導和促進農村人口向農民集中居住點、重點鎮、區縣城有序集聚、梯度轉移。
(二)彰顯城鎮獨特山水風貌和民族風情。
突出山地峽谷、民族文化、生態宜居等城市特質,加強城市規劃、建設和管理。強化對城市空間、整體風貌、建築風格、文脈承續等方面的規劃和管控,著力提升靚化生態民族旅遊城市品質和形象。統籌推進舊城改造和新城建設,有序推進城市立體開發,最佳化城市環境空間,實施市容市貌綜合整治,推動有條件的區縣城積極創建國家級衛生城市、全國文明城市,打造獨具民俗風貌的山水城市。
強化城市文脈傳承。充分挖掘傳統民族建築內涵,突出苗族、土家族等民族建築風貌,做好特色民族建築保護修繕和建設工作。加強歷史文化名鎮保護,加快實施少數民族特色村鎮保護和發展工程,開展傳統文化村寨整體保護利用,做好古鎮、古村寨、古民居等文化遺風保護。積極推進國家級文化生態保護實驗區建設,對阿蓬江流域土家族苗族民俗文化生態區、酉水河流域土家山寨文化生態風貌區、黔江小南海土家族連片村寨文化生態區、重慶鬱江流域鹽丹文化生態區等區域實施整體性保護髮展,加強南溪號子、酉陽民歌、土家族擺手舞、高台獅舞、苗族民歌等11個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和後壩山歌、濯水後河戲等80個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的發掘、整理和合理利用。
(三)推動產城融合發展。
積極圍繞生態經濟發展和人口分布需求,加快提升教育、醫療、文化、商業等公共服務功能。完善城區路格線局,推進城區道路建設,構建暢通、高效、便捷的城市交通網路。完善市政基礎設施,加強城區地下管網建設管理,升級改造城區污水處理管網系統。推動城區公交站、停車場、公共廁所等設施建設。加快發展城鄉商貿,著力打造區縣城核心商圈、鄉鎮商圈,建設區域性邊貿市場、特色產業產地型批發市場,培育商貿物流大企業,完善城鄉商貿體系,形成布局合理、結構最佳化、功能完善的現代商貿服務體系。健全城鎮管理長效機制,提升城市管理科學化、規範化水平。提升城市管理的精細化和現代化水平,提高城市運行效率。適應產業發展和人口集聚趨勢,合理適度拓展城市空間,支持酉陽龍潭依託鐘渤快速通道有序推進城市開發,以城帶產、以產聚人,加快建設產城融合的龍潭新區。
專欄8 區縣城基礎設施和專業市場建設重點項目
城區道路。黔江區:南青大道、南溝至百花園城市道路、桐枰隧道、新城路網工程。武隆縣:縣城南北環線公路、北濱路烏江二橋至三橋段、武隆縣城至土坎副中心濱江大堤。石柱縣:甑子坪連線大道、鯉塘壩烏秧壩路網工程。秀山縣:兩園大道(橋)、縣城外環大道、鳳凰大道、學府大道。酉陽縣:渤海新城路網工程、城東快速通道、濱河路提檔升級改造。彭水縣:繞城環線公路。
舊城改造。黔江區:老城A、B、C組團棚戶區改造、南溝片區小城改造;武隆縣:江南片區舊城改造、白馬棚戶區改造。石柱縣:醫院片區、龍嘴及渡船口、馬家院子、城東包裝廠片區舊城改造。秀山縣:東門口片區、老乾局片區、擁軍街片區、中藥材公司片區舊城改造。酉陽縣:汽車南站、皮革廠、黨校片區等棚戶區改造。彭水縣:棚戶區改造及危舊房改造。
市政設施。建設黔江北換乘綜合交通樞紐、黔江海綿城市系統工程、黔江區新城水生態建設工程、黔江區電動汽車充電設施;武隆仙女山綜合管廊工程;秀山縣城海綿城市系統工程;酉陽中心城區地下綜合管廊基礎設施工程;彭水新城開發管廊管網、彭水蚩尤九黎城旅遊城市等基礎設施項目,積極推進停車場等公共服務設施建設。
環保設施。黔江區:馮家污水處理廠、生活垃圾處理廠、餐飲垃圾處理廠、污泥處置場。武隆縣:縣城污水處理廠遷建工程、武隆縣城生活垃圾處理廠。石柱縣:石柱金彰污水處理廠、石柱南賓工業園污水處理廠、石柱西沱生態工業園區污水處理廠。秀山縣:縣城污水廠擴建及縣城污水管網和垃圾填埋配套與改造。酉陽縣:縣城污水處理廠擴建、酉陽第二垃圾填埋場。彭水縣:新縣城污水處理廠、彭水縣垃圾處理廠。
商貿專業市場。建設黔江450萬噸鐵路貨場、武陵山商貿批發城、渝東南二手車交易市場、黔江紅星美凱龍、黔江舊貨交易租賃市場;秀山武陵國際家居建材市場、武陵農副產品批發市場、武陵華南物資商貿市場、武陵小商品批發市場;武隆旅遊商品交易市場;石柱汽摩市場、石柱黃水黃連市場、石柱倉儲式大宗家居建材市場;酉陽中藥材交易市場;彭水現代小商品專業市場、農產品交易市場等一批商貿專業市場。

創新生態經濟發展模式

以促進產業跨界融合、提升網際網路經濟水平、加大創新力度和發展開放型經濟為重點,實現生態經濟發展模式創新,引領渝東南生態保護髮展區生態經濟實現跨越式發展。
(一)以“大旅遊”為主線促進產業跨界融合。
發揮大旅遊的綜合帶動作用,推動民俗生態旅遊、資源加工轉化、特色效益農業和現代商貿服務等生態產業深度融合,強化旅遊業對相關產業的帶動,強化旅遊產業鏈整體開發。每個區縣(自治縣)規劃建設1至2個集餐飲、住宿、地方特色小吃、娛樂、休閒、購物、非物質文化遺產等於一體、商旅融合的民俗特色商業街區或消費夜市,打造遊客消費聚客錨地。組織實施文旅融合發展示範工程,打造影視文化拍攝基地,推動以花燈、擺手舞、民歌為主的民俗文化演藝產業發展,積極構建若干具有文化特色的旅遊線路,豐富旅遊文化內涵,打造旅遊文化品牌。依託特色中心鎮、特色農業基地和鄉村旅遊資源,以自然生態、田園文化、農耕文化為基礎,打造一批特色鮮明、配套功能齊全、集聚能力強的民俗風情小鎮、鄉村休閒區、養生園和養心地。振興陶瓷、漆器、織造、雕刻等傳統工藝,支持少數民族服飾、刺繡、竹編等為主的民族旅遊手工藝品生產加工,大力發展戶外運動等旅遊裝備製造業,開發特色旅遊紀念品,帶動會展游、商務游、採購游,促進工旅融合、商旅融合。
(二)以電子商務為重點提升網際網路經濟水平。
積極運用網際網路、移動網際網路、雲計算、大數據等信息技術,藉助網際網路思維和網際網路手段,以電子商務為切入點,推動網際網路與生態經濟深度融合。加快發展農村電子商務,結合村(社區)便民服務中心建設,建立覆蓋區縣、鄉鎮、村三級的農村電商體系,完善“工業品下鄉入村、農產品進城入市”的雙向流通網路,積極發展秀山“武陵生活館”、秀山雲智網商城、酉陽“桃花源趕場天”、酉陽“渝農鮮”、黔江“宅天下”等自主電商平台。提升傳統貿易電子商務發展水平,支持傳統零售與電子商務平台優勢互補,促進線上、線下交易融合發展。充分運用大數據、物聯網等信息技術,完善“武陵物流雲”服務平台和公共物流信息套用平台,有序打造信息化、網路化、自動化、標準化的智慧物流園區。以智慧旅遊景區、智慧旅遊企業建設為重點,加快旅遊服務信息網路建設和遊客雲數據採集運用,完善景區內外旅遊信息終端,加強自媒體智慧型終端APP開發及推廣,推動信息技術在旅遊經營管理、旅遊產品交易與服務中的創新套用。加快農業信息進村入戶及服務體系工程建設,以網際網路經濟思維推動農業全產業鏈改造升級,培育“網際網路+精品農業”“網際網路+訂單農業”“網際網路+定製農業”等新型業態。
(三)以實用技術推廣套用為重點加大創新力度。
圍繞綠色工業、生態民俗旅遊業、特色效益農業等生態經濟發展重點,加強資源共享與合作,強化企業創新主體地位和主導作用,支持企業加強科技套用和推廣,培育一批具有較強競爭力的創新型企業。實施科技型企業培育成長工程,打造區縣級科技創新服務中心,支持黔江建設企業技術創新平台、科技企業孵化基地,支持彭水縣、酉陽縣等建設現代農業科技示範基地和林業科技示範園區。完善技術創新服務體系,最佳化創新環境。
(四)以區域合作為著力點發展開放型經濟。
深化武陵山片區集中連片扶貧示範區合作,推動湘鄂渝黔桂毗鄰地區經濟技術協作。利用東西扶貧協作等機制,加強與沿海對口省市經濟協作,積極承接產業轉移。主動融入國家區域發展和對外開放戰略格局,加快開放平台建設,加快建設黔江海關、黔江出入境檢驗檢疫局,爭取新開通黔江鐵路和航空口岸,適時設立區縣(自治縣)對外貿易通關查驗作業點,依託區縣(自治縣)特色工業園區打造特色服務出口基地,加快建設秀山外派勞務平台。推動建設出口食品農產品質量安全、有機產品認證和生態原產地保護示範區,促進農產品擴大出口。用好“72小時過境免簽”、落地簽證等政策,積極實施境外旅客離境購物退稅政策,在精品旅遊景區、酒店等設立特色商品購物免稅商店。

互聯互通

積極建設“外通內暢、園區互聯、節點高效”的綜合交通體系,加快完善水利、能源、通信設施,提升基礎設施體系的整體性,有力保障生態經濟發展。

提升綜合交通聯通能力

推進對外大通道建設。加快推進一批重點通道項目建設,積極開展一批對外通道能力提升項目的前期論證,形成擁有“鐵公水空”的對外聯通網路,對外連線通道達到10條。
搭建區域路網骨架。進一步完善縣際通道,大力實施路網改造工程,促進區縣城城市道路與交通路網的合理銜接,形成全面覆蓋重要鄉鎮、產業園區、交通樞紐節點、旅遊景區、特色小鎮,又緊密銜接高速公路和周邊國省道的路網骨架。暢通旅遊公路、物流道路等產業通道。推進農村公路建設,形成區域路網骨架的“毛細血管”,打通“最後一公里”。積極完善景區間、園區間、園區內道路建設,為整體提升旅遊服務水平,促進工業園區發展等提供有力支撐,構建渝東南生態保護髮展區生態經濟走廊廊道。
增強區域交通樞紐和節點功能。完善黔江周邊交通網路,支持黔江機場改擴建並開通新航線,強化黔江區域性交通樞紐功能。提升交通幹線運輸能力,增強各縣城交通節點功能。依託石柱西沱、武隆白馬等碼頭髮展“鐵公水”聯運,打通渝東南生態保護髮展區生態經濟走廊聯接長江、烏江的快速通道。加快武隆仙女山支線機場建設並適當增加小飛機停機坪等通用航空功能。以旅遊航空為重點,依託精品景區,布局建設一批通用機場,著力打造一批獨具特色的航空小鎮,確保到2020年渝東南每個區縣(自治縣)至少擁有1個通用機場、建成1個航空小鎮,在全市率先實現通用航空全覆蓋。

重點交通項目

鐵路

加快建成黔張常鐵路、渝懷複線鐵路,開工建設渝湘高鐵重慶段、恩黔畢昭鐵路。開展廣忠黔鐵路前期工作。鐵路總里程達700公里。
渝東南生態保護髮展區生態經濟走廊建設規劃

高速公路

加快建設秀山至松桃、黔江至石柱高速公路,力爭新開工黔江過境高速公路(渝湘高速聯絡線)、彭水至酉陽高速公路,推進墊江至豐都至武隆、武隆至道真(重慶段)、秀山至印江等高速公路前期工作,開展秀山至沿河高速公路規劃論證。高速公路總里程達800公里。

航空

加快黔江武陵山機場改擴建,新增開通至深圳、廈門、西安、海口(三亞)等新航線,加密至北京、重慶、成都、上海航線;建設武隆仙女山機場,在石柱縣、秀山縣、酉陽縣、彭水縣布局建設一批通用機場。

港口

推進白馬貨運碼頭、武隆肖家灣綜合碼頭、石柱江家槽港一期、烏江航道整治等工程建設,推進黔江阿蓬江,彭水鹿角、下塘、萬足,酉陽龔灘、清泉、萬木等鄉鎮貨運碼頭、旅遊碼頭建設。整治並改善航道102公里。

國省道改造

積極推進G211、G319、G326、G350、G351、G353和S102、S203、S204、S205、S304、S305、S306、S418、S419、S421、S422、S423、S424、S425、S426、S428、S429等國省道改造,改造里程1000公里。

鄉鎮道路

建設縣道700公里、村道10000公里。

產業連線通道

黔江區:正陽和舟白複線隧道、物流外環道路。
武隆縣:白馬園區至碼頭物流通道。
石柱縣:西互通至南賓工業園B區道路、澳牛加工基地產業通道。
秀山縣:南互通連線線、工業園區連線線、縣城至清溪快速通道、縣城至川河蓋快速通道。
酉陽縣:渝湘高速小壩互通至酉陽縣城連線線、渝湘高速酉陽南互通至板溪一級公路、酉沿高速小河互通三級連線線、酉陽縣城至塗市快速通道。
彭水縣:渝湘高速清平互通連線線、喬梓產業園至保家工業園連線線。

重點旅遊公路

黔江區:濯水景區旅遊聯網公路、城市峽谷景區旅遊聯網公路、武陵山景區連線線公路、阿蓬江至神龜峽景區連線公路、濯水至馬喇旅遊公路。
武隆縣:白馬高速路下道口到白馬山快捷通道、渝湘高速土坎匝道至仙女山旅遊環線、渝湘高速土坎匝道至白馬山快速通道、仙女山至豐都至石柱快速通道。
石柱縣:西沱鎮至石柱縣城至萬壽寨旅遊公路、黃水繞城道路、中益至萬勝壩道路、沙子鐵路客運站、沙子至冷水至黃水專用鐵路。
秀山縣:洪安至川河蓋公路、洪安至印江至龍山旅遊快速通道、大溪至酉陽後溪旅遊公路、黑洞河景區旅遊公路、龍鳳花海景區旅遊公路。
酉陽縣:黑水至雙泉至蒼嶺至兩罾至龔灘旅遊公路、小壩至花田至菖蒲至大河口旅遊公路、木葉至合作至平壩營旅遊公路、渤海至後溪旅遊公路。
彭水縣:縣城至阿依河至黃家鎮至摩圍山旅遊環線公路、縣城至蚩尤九黎城濱江路、下塘至徐家壩烏江橋至蚩尤九黎城旅遊公路。

政策導向和機制保障

充分發揮市級統籌作用,積極強財稅、土地、資金等三大政策導向,完善生態經濟聯動發展、生態資源轉化促進、人力資源科學配置、扶貧開發精準靶向、社會民生公平保障等五大機制,為渝東南生態保護髮展區生態經濟發展打造更加優良的環境。
(一)實施三大政策導向。
財稅政策導向。將民族地區地方級稅收全留的財稅體制,擴大範圍覆蓋到渝東南生態保護髮展區的所有區縣(自治縣),對中央財稅體制調整下放的相關稅收,市級不參與分成。因全面推開營改增試點減輕企業稅負,造成渝東南區縣(自治縣)當期財政減收的,通過轉移支付予以補助,確保其基本保障能力不受影響。進一步加大轉移支付補助力度,由區縣(自治縣)自主選擇項目、統籌安排使用的補助資金,占轉移支付總量的比重不低於80%。教育、醫療、社會保障、農田水利、基礎建設等社會事業發展方面的財政支出,60%以上由市級財政予以保障。市級特色效益農業、農業龍頭企業貸款貼息等主要投向農村地區的專項資金,向渝東南生態保護髮展區予以傾斜。“十三五”期間,確保渝東南生態保護髮展區享有的市級財力性補助年均增幅高於全市。
土地供給導向。積極推動渝東南生態保護髮展區的區縣(自治縣)規劃調整工作,合理確定區縣城、小城鎮、特色小鎮發展規模,合理劃定城鎮開發邊界。支持開展土地利用總體規劃評估修改,最佳化國土空間布局。支持開展土地整治項目,優先安排新增耕地指標收購。優先保障重點產業園區和重點旅遊景區建設,並允許其優先利用城鄉建設用地增減掛鈎保障用地。支持工業園區提高土地保障和利用水平,保障重點工業項目用地,並在不改變工業用途的前提下,對提高土地利用效率和增加容積率的,不再增收土地價款。對重點旅遊項目公用性基礎設施建設用地計畫指標予以支持並優先納入年度用地計畫。
資金投入導向。運用財政獎補措施和貨幣政策工具引導金融機構加大信貸投放。繼續按規定實施農村金融機構定向費用補貼、縣域金融機構涉農貸款增量獎勵政策。對符合條件的鼓勵類行業中小微企業貸款、科技創新文化創意型中小微企業貸款、生態環保項目貸款、勞動密集型行業貸款增量按規定給予獎勵。執行民貿民品貸款貼息政策,鼓勵金融機構加大對民貿民品定點企業的信貸支持。積極開展農村小型水利設施、農機等涉農動產、地票、保單、存貨、應收賬款、農業科技專利等抵(質)押貸款。積極發揮政府資金的導向作用,吸引社會資本投入,支撐生態經濟發展。支持有條件的企業通過發行企業債券、公司債券、中期票據等方式開展直接融資。運用市場機制設立渝東南生態保護髮展區生態經濟走廊建設基金,市三峽產業投資基金、基礎設施PPP投資基金、市產業引導股權投資基金等優先支持該區域生態經濟發展。
(二)完善五大體制機制。
生態經濟聯動發展機制。建立渝東南生態保護髮展區生態經濟走廊協同發展機制,定期溝通協商重大項目、政策和重要事項,制定專項合作計畫並逐年推動實施。加強產業對接協作,推動產業規劃相互銜接,統一市場準入和市場監管制度,逐步統一土地利用政策、稅費優惠、招商服務標準,共同制定產業跨行政區域轉移、收益分配和協調機制的具體辦法,鼓勵聯手招商、集團招商,探索跨區域聯合開發、委託戰略投資者成片開發、共建產業園基地等多元開發機制。
生態資源轉化促進機制。支持建立生態資源交易平台,鼓勵率先開展碳匯、排污權交易,探索建立水權交易制度。支持發展能效貸款、排污權質押貸款、碳排放權抵押貸款等綠色信貸業務。提高重點生態公益森林生態效益補助標準,加大生態環境保護轉移支付力度,在林業非稅收入使用方面,向渝東南生態保護髮展區區縣(自治縣)重點傾斜。探索開展生態環境同育同治,共同嚴格實行新建項目環保準入機制,聯合開展環境污染調查和處置,聯手實施森林撫育和管護,探索區縣間生態補償制度、環境損害賠償制度,建立生態環境同育同治、森林資源同育同管、水污染同防同治等協同機制。
人力資源科學配置機制。加強勞動力資源開發。實施“雨露計畫”、“陽光計畫”、職業教育培訓就業創業工程,有組織地開展勞動力輸出轉移和就地就業轉移。加大實用技術等技能培訓,提供產業工人技能水平。大力培育創業平台,打造返鄉農民工創業園和大學生“村官”創業示範村,積極引導農民工返鄉創業。最佳化人力資源結構,建立引進緊缺急需、高層次人才綠色通道,傾斜實施專業技術人才知識更新工程,鼓勵高校畢業生到渝東南生態保護髮展區就業。加大對渝東南生態保護髮展區全科教師、全科醫生的教育培育力度。加大市級部門與渝東南生態保護髮展區區縣(自治縣)幹部和人才雙向掛職鍛鍊,引導和支持市級教育、衛生、科技等事業單位對口幫扶。
扶貧開發精準靶向機制。堅持把脫貧攻堅放在統籌城鄉發展大局中去謀劃和推動,以建卡貧困戶、貧困村為重點,針對貧困地區主要制約和短板領域,紮實推進“五個一批”工程,精準實施基礎設施、產業扶貧、教育扶貧、人口轉移就業、高山生態扶貧搬遷、醫療衛生扶貧等工作,整體改善貧困地區生產生活條件。著力創新方式方法,積極完善兜底保障機制、貧困退出機制、後續扶持機制和結對幫扶機制,加大金融扶貧支持力度,不斷鞏固和擴大脫貧成果,確保2017年按現行標準渝東南生態保護髮展區貧困區縣(自治縣)全部“摘帽”、299個貧困村整村脫貧、25萬左右貧困民眾穩定越線。
社會民生公平保障機制。完善基本公共服務資源配置機制,促進城鄉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建立激勵約束機制。加大渝東南生態保護髮展區教育投入,積極推進職業教育,全面改善義務教育薄弱學校辦學條件,推進義務教育學校標準化建設,繼續對家庭經濟困難學生免除普通高中學雜費。加大對城鄉居民合作醫療保險、城鄉居民養老保險及城鄉低保等補助力度。建立健全醫療、教育、住房、災害、司法、就業、流浪乞討等專項救助制度,進一步提高社會保障整體水平。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