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華大學人居環境研究中心

清華大學人居環境研究中心成立於1995年,中心主任由中國科學院中國工程院兩院院士吳良鏞教授擔任。

人居環境科學(Science of Human Settlements)是二十世紀下半葉在傳統的城鄉建設各學科基礎上逐漸發展起來的一個綜合性學科群。

人居環境科學著重研究人與環境之間的相互關係,並強調把人類聚居作為一個整體,從社會經濟、文化和工程技術等各方面進行綜合系統的研究。

基本介紹

中心概況,綜述,師資力量,院士風采,建設目標,組織機構,GIS實驗室,科研成果,綜述,北京空間發展戰略研究簡介,

中心概況

綜述

清華大學人居環境研究中心成立於1995年,中心主任由中國科學院和中國工程院兩院院士吳良鏞教授擔任。
人居環境科學(Science of Human Settlements)是二十世紀下半葉在傳統的城鄉建設各學科基礎上逐漸發展起來的一個綜合性學科群。人居環境科學著重研究人與環境之間的相互關係,並強調把人類聚居作為一個整體,從社會、經濟、文化和工程技術等各方面進行綜合系統的研究。

師資力量

清華大學人居環境各學科擁有一批在國內外威望較高的學術帶頭人和較完整的學術梯隊,其中包括中國科學院中國工程院院士4人,博士生導師25人,教授45人,副教授50人,講師和助教30人。

院士風采

吳良鏞,教授, 1922年5月7日生於江蘇省南京市。
中國工程院院士——吳良鏞教授中國工程院院士——吳良鏞教授
1944年畢業於重慶中央大學建築系,獲工學學士。1950年完成在美國匡溪藝術學院建築與城市設計系的學習,獲建築與城市設計專業碩士。現任清華大學建築與城市研究所所長,清華大學人居環境研究中心主任,博士生導師,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工程院院士,國家一級註冊建築師,國家註冊城市規劃師。並先後受聘為加拿大不列顛哥倫比亞大學、美國加州大學Berkeley分校、法國高等社會科學研究院、聯邦德國卡塞爾大學和香港大學城市與城市規劃研究中心等大學和研究機構的客座教授。
長期從事教育工作,為培養建設人才和師資隊伍做出了傑出貢獻,多次獲得國內外嘉獎,1996年被授予國際建協教育/評論獎。
此外主持參與多項重大工程項目和科研課題,如北京圖書館新館設計、天安門廣場擴建規劃設計、廣西桂林中心區規劃、孔子研究院規劃設計、中央美術學院規劃設計、京津冀北地區城鄉空間發展規劃研究、國家自然科學基金“九五”項目——可持續發展的中國人居環境:基本理論與典型案例研究、滇西北人居環境可持續發展規劃研究、東北亞地區城市化發展新途徑研究、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八五”重點項目--發達地區城市化進程中建築環境的保護與發展研究等。
其中主持的北京市菊兒胡同危舊房改建試點工程獲1992年度的亞洲建築師協會金質獎和世界人居獎,2000年獲得國家建設部頒布的首屆“梁思成建築獎”。
先後出版了《中國古代城市史綱》(1985,西德英文版)、《城市規劃論文集》(1986)、《廣義建築學》(1989)、《北京舊城與菊兒胡同》(1994和1999,中英文版)、《迎接新世紀的來臨》(1996)、《建築學的未來:世紀之交的凝思》(1999)、《人居環境科學導論》(2001)、《北京憲章——建築學的未來(中英文版)》(2002)、《京津冀地區城鄉空間發展規劃研究》(2002)等著作以及近200篇學術文章。
參與創建了中國建築學會等多個全國性專業學術團體,擔任副理事長、理事長等職,並擔任建築和城市規劃專業雜誌和刊物的主編。並被美、日、英等國的建築師學會聘任為榮譽資深會員、俄羅斯建築科學院外籍院士,並獲法國政府頒發的法國文化藝術騎士勳章。2002年被荷蘭克勞斯親王基金會授予2002年度克勞斯親王獎(Prince Claus Funds Award),以表彰在文化和發展領域所作出的傑出貢獻。

建設目標

建設中國人居環境科學的總目標,是要通過理論研究與建設實踐的努力,探索一種交叉的多學科群組,融貫包括自然科學、技術科學與人文科學中與人居環境相關的部分,形成一個新的學科體系----“人居環境科學”。在建立學術框架與科學的方法論前提下,以整體與聯繫的思想,推動規劃設計理念、方法與創新,改善建設人才的培養,以促進國家和地區的人居環境建設的可持續發展。
清華大學組建人居環境研究中心的目的,是要充分依靠學校多學科的資源優勢,承擔國家的綜合性和試驗性的人居環境科學研究項目,努力把中心辦成一個新型的教學科研基地和對外交流視窗。在借鑑世界人居環境科學發展的同時,要更好地組織跨學科的學術研究,促使校內外各相關專業在合作承擔科研項目的基礎上,將人居環境學的研究、教學與實踐工作更緊密的結合在一起,對中國人居環境學的創造性開拓作出應有的貢獻。 在清華大學從事人居環境科學研究的院系主要有建築學院、土木水利學院、經濟管理學院和環境工程系。

組織機構

人居環境研究中心主任:
副主任:
方惠堅、 左川、 毛其智
人居環境研究中心指導委員會主任:
吳良鏞
副主任:
委員:(按姓氏筆劃為序)
江億、劉西拉、郝吉明、趙純均、秦佑國、雷志棟
人居環境研究中心學術委員會主任:
副主任:
錢易
委員:(按姓氏筆劃為序)
井文涌、王光謙、史其信、關肇鄴、劉洪玉、呂俊華、呂賢弼、吳元煒、陳劍、鄒德慈、胡紹學、趙榮義
人居環境研究中心辦公室主任:
左川
人居環境實驗室負責人:
毛其智、黨安榮
成員:
左川、毛鋒、楊銳

GIS實驗室

清華大學人居中心GIS實驗室成立於1995年,主要由建築學院、土木水利學院、環境科學與工程系、經濟管理學院等相關實驗室組成。
實驗室的目標是在發展遙感和地理信息系統在城鄉和區域規劃中套用的同時,辦成一個全校性的人才培養基地和科研中心;在條件成熟時爭取成為國家級實驗室;力爭在系統的套用水平上與國外一流大學同步發展。

科研成果

綜述

◎ 北京空間發展戰略研究
◎ 大北京地區發展戰略研究
◎ 滇西北人居環境可持續發展研究
◎ 多源遙感數據融合研究
◎ 北京市中關村科技園規劃研究
◎ 發達地區城市化進程中建築環境的保護與發展研究
◎ 北京申辦2008年夏季奧運會建設選址規劃研究
◎ 滇西北國家公園及相關基礎設施規劃研究
◎ 基於信息技術的北京城市空間擴散機理與調控研究
◎ 北京舊城胡同系統空間形態的保護與發展研究
◎ 中國村落傳統研究
◎ 城市空間發展模式比較研究與可持續交通戰略
◎ 五台山國家重點風景名勝區管理規劃研究
◎ 北京市風景名勝區體系規劃研究
海淀區人居環境可持續發展研究
◎ 貴陽市城市生態規劃研究
◎ VR技術在城市規劃決策中的套用研究
◎ 梅里雪山國家風景名勝區規劃研究
◎ 鏡泊湖國家風景區總體規劃研究
◎ 北京市生態環境管理信息系統研究
◎ 高解析度遙感影像在城市規劃研究中的套用
......

北京空間發展戰略研究簡介

結合北京城市的軸線布局特點和自然地理特徵,在繼承發展城市傳統中軸線和長安街沿線十字軸的基礎上,強化政治、文化與首都經濟發展的職能;在其外圍構建“東部發展帶”和“西部生態帶”。“兩軸”是北京城市的精髓,應結合傳統中軸線和長安街的延伸,全面實現保護與發展,從空間布局上體現首都政治、文化、經濟職能的發揮。“東部發展帶”北起懷柔、密雲,重點發展順義、通州、亦莊,東南指向廊坊、天津,與區域發展的大方向相一致,應主要承接新時期的人口產業需求。“西部生態帶”與北京的西部山區相聯繫,既是北京的生態屏障,又聯繫了延慶、昌平、沙河、門城、良鄉、黃村等,應實現以生態保護為前提的調整改造,各級城鎮主要發展高新技術、高教園區等環保型產業,為北京建成最適宜人居住的城市奠定基礎。“多中心”是指在市區範圍內建設不同的功能區,分別承擔不同的城市功能,以提高城市的服務效率和分散交通壓力,如CBD、奧運公園、中關村等多個綜合服務區的設定。在市域範圍內的“兩帶”上建設若干新城,以吸納城市新的產業和人口,以及分流中心區的功能。
完善“兩軸”、發展“兩帶”、建設“多中心”,形成“兩軸-兩帶-多中心”的城市空間新格局。完善“兩軸”,保障首都職能和文化職能的發揮;強化“東部發展帶”,疏導新北京產業發展方向;整合“西部生態帶”,創建宜居城市的生態屏障;構築以城市中心與副中心相結合、市區與多個新城相聯繫的新的城市形態。
北京城市空間發展戰略的基本結論可以歸納為:舊城有機疏散;市域戰略轉移;村鎮重新整合;區域協調發展。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