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涼國師塔

清涼國師塔

清涼國師塔位於陝西省長安縣韋曲東南少陵原半坡華嚴寺內。現寺毀塔存。建於唐德宗貞元十九年(公元803 清涼國師塔年)。系華嚴宗四祖清涼國師的墓塔。實心,磚結構,平面六角形,五層,高7米,仿木結構樓閣式。塔的第二層有石刻“大唐清涼國師妙覺之塔”十字。該塔身已向北傾斜,塔前豎有《重修華嚴四祖清涼國師塔記碑》,上面記述了清涼國師的生平事跡,碑文為清末宋伯魯和宋聯奎書寫。此墓塔歷史久遠,對古塔研究有重要參考價值。

清涼國師塔[申店鄉東四府村東側華嚴寺內唐代]。六角五層樓閣式磚塔。清涼國師(738~839)即澄觀大師俗姓夏侯越州山陽(今浙江紹興)人華嚴宗第四祖。歷玄宗至文宗九朝被尊為國師賜號“清涼”。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清涼國師塔
  • 位置:陝西省長安縣
  • 建於:唐德宗貞元十九年
  • :7米
歷史,設計結構,清涼國師,出生,開創禪之風,修建清涼國師,美稱,旅遊價值,原因,慶林寺塔,天王殿,大佛殿,

歷史

清涼國師生於唐玄宗開元二十五年(737)十一歲時從本州寶林寺霈禪師出家肅宗至德二年(757)從妙善寺常照受具足戒。乾元年(758—759)中依潤州棲霞寺醴律師學相部律;後回本州依開元寺曇一受南山律學;更往金陵依玄璧受學關河的三論。代宗大曆(766)年中在瓦官寺聽受《大乘起信論》及《涅盤經》。又從淮南法藏學新羅元曉的《大乘起信論疏》。隨後又到錢塘(今杭州)天竺寺聽華嚴宗法銑講《華嚴經》。
大曆十年(772)又往剡溪從成都慧量重新研究三論。大曆十年(775)往蘇州從天台宗學者荊溪湛然學天台止觀及《法華》、《維摩》等經疏。又走謁牛頭慧忠、徑山道欽及洛陽無名諮決南宗的禪法。更從禪僧慧雲探習北宗的禪理。他一方面廣學律、禪、三論、天台、華嚴各宗的教義;一方面還研究佛教以外的各種學問。大曆十一年(776)歷游五台、峨嵋諸山後仍回五台住大華嚴寺行方等懺法。同時應寺主賢林之請講《華嚴經》感覺《華嚴經》的舊疏文繁義約發願撰新《華嚴經疏》從德宗興元元年(784)正月開始到貞元三年(787)十二月曆時四年撰成《華嚴經疏》二十卷即是現行的《大方廣佛華嚴經疏》。然後在本寺及崇福寺一再講演。又為弟子僧睿等作新疏的演義數十卷即是現行的《大方廣佛華嚴經隨疏演義鈔》(後世把疏、鈔合刻略稱《華嚴經疏鈔》)。
故有華嚴疏主之稱。貞元十二年(796
)朝廷召他到長安協助罽賓沙門般若翻譯南印度烏荼國送來的《華嚴經》後分梵本由他加以審定到十四年(798)譯成四十卷也題名《大方廣佛華嚴經》世稱四十《華嚴》。又詔令他作疏解釋於是在終南山草堂寺撰成《貞元新譯
清涼國師塔清涼國師塔
華嚴經疏》(又作《華嚴經行願品疏》或《普賢行願品疏》)十卷。次年為德宗皇帝講《華嚴》被授以“清涼國師”的稱號。不久又參與翻譯《守護國界主陀羅尼經》由他證義。以後順宗、憲宗、穆宗、敬宗各朝他都很受尊敬。文宗開成三年(838)三月圓寂年一百零二歲。著述多卷皆闡揚華嚴教義。靈塔於元至元九年(1272)重建;清乾隆年間塬崩塔毀遂以殘塔為基座續建五級。埋藏的基座於1986年暴露為六角雙重束腰須彌座式樣高約6米;遷建時置於地平上。現塔通高13.4米底邊長2.2米。塔身實心層間疊澀出檐施磚雕額枋、斗拱及菱角牙子。塔頂平磚攢尖置寶瓶式塔剎。二層南壁嵌有“大唐清涼國師妙覺之塔”碣。拆遷時在基座和一、二層塔心發現清代鎏金銅佛像、千佛碑和佛經等;塔下地宮內發現石函其內裝有盛舍利的白玉瓶等。

設計結構

清涼國師塔為六角13層密檐實心磚塔(在一個高大的塔身上有多層密檐,稱
為“密檐塔”),高近60米,由塔基、塔身塔剎三部分組成,秀美端莊,古色古香。塔基分上下兩層,下層為邊角鑲石的三層平台,上層是雙層須彌座,雕有精美的蓮花座台。須彌座上部雕刻有笙、、琴、瑟等古代樂器,有十分珍貴的史料價值。但由於長年的風化,現在已經模糊不清,很難辨認。塔身四面有磚雕的拱券門和半圓形雕窗。拱券門上的匾額分別是:南面“永安萬壽塔”,東面“鎮靜皇圖”,北面“真慈洪範”,西面“輝騰日月”。每層有佛龕24個,原供奉銅佛312尊。門窗兩側塑有金剛力士像,這些塑像歷經風雨,如今都露出了木芯。塔身各處布滿磚雕和泥塑人物像,均遭到嚴重風化,但仍可辨出當年威武雄渾和俊美生動的風采。在古代,把鈴鐺掛在寺廟的屋檐上主要是為了驅邪。清涼國師塔檐角原掛有風鈴3000多枚,站在塔下仔細聆聽,由於風的強弱、長短、方向的變化,鈴聲也隨之產生微妙的變化,清脆悅耳,仿佛在演奏一場多姿多彩的交響樂。清涼國師塔塔頂為鎦金蓮珠塔剎。由下至上仰望玲瓏塔,密檐逐層緩緩上收,檐下磚雕的斗拱層層支護,直到塔頂。塔身穩固美觀,遮而不露。清乾隆皇帝在位時曾對慈壽寺塔進行過精心的修繕,以至寶塔可以矗立至今。1957年10月,清涼國師塔被定為西安第一批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因為它是明代單層密檐塔的代表作,是仿北京天寧寺塔而建 ,故與天寧寺塔並稱為“姐妹塔”。慈壽寺塔北立有兩塊萬曆年間的石碑,左側為紫竹觀音像(也有九蓮菩薩像一說),右側為魚籃觀音像和關帝像。魚籃觀音取材於佛經《感應傳》及《法華持驗》。據上世紀80年代全國文物普查統計,清涼國師塔所存的一幅《魚籃觀音圖》是全國僅存的兩幅之一,十分珍貴。(文字部分由網上下載)昆玉河畔西八里莊,有個玲瓏公園,公園裡的清涼國師塔已經有400多年歷史
清涼國師塔清涼國師塔
清涼國師塔清涼國師塔

清涼國師

出生

清涼國師,是禪宗史上一位震古爍今的大師,他幼年出家,河北宣化人。五歲出家
,教業《唯識》大論,七十歲圓寂。
清涼國師塔清涼國師塔

開創禪之風

幼年因窮苦出家於本州通院,而後,剃度於嵩山會善寺,受法於南泉山普願禪師,他是禪宗六祖惠能大師之後的第四代傳人,證悟淵深,年高德劭,享譽南北禪林。其行腳北京,被眾僧迎入觀音院(即柏林寺)駐錫,住持該寺三四十年,開創禪之風,佛教多有公案存世。比如:“庭前柏樹子”、“狗子無佛性”、“麻三斤”、“吃茶去”等。被唐代佛教尊稱為“古佛”。唐昭宗乾寧四年(公元897年)。唐昭宗謚封他為“清涼國師”。

修建清涼國師

元天曆三年(1330年)修建清涼國師。後得法於南泉普願禪師,為禪宗六祖惠能大師之後的第四代傳人。唐大中十一年(857),年已六十高齡的清涼國師行腳至古城,受信眾敦請駐錫觀音院,弘法傳禪達40年,道化大行,僧俗共仰,為叢林模範,人稱“古佛”。清涼國師以其證悟淵深、年高德劭而享譽當時中國的南北禪林。

美稱

人們議論當時中國禪林的高僧,每每說“南有雪峰,北有慧公”;又有“眼光爍破四天下”的美譽。在遙遠的南方,江西雲居山真如寺山門聳立,福建雪峰義存禪師的道場有“望州亭”。由此可見清涼國師在禪門中的地位。禪師雖然道譽四布,並有燕趙二王的供養護法,但他的生活卻十分樸素清貧。他的“繩床一腳折,以燒斷薪用繩系之”。他經常是“褲無腰,褂無口,頭上青灰三五斗。土榻床,破蘆席,老榆木枕全無被”。禪師正是在這種艱苦的生活環境中弘傳祖師心印,接引四方學人。膾炙人口的“吃茶去”、“洗缽去”、“庭前柏樹子”、“狗子無佛性”等公案不僅啟悟了當時的許多禪僧,而且流傳後世,歷久彌新。從宋朝開始,中國禪門盛行以“參話頭”為方便的話頭禪,禪師的公案語錄最頻繁地為人們所參究,許多人在語錄的啟發下明心見性。其中“狗子無佛性”更凝練而為“無門關”,成為禪門一大總持,直至今天在中國、日本、歐美等地仍是最流行的公案。清涼國師住世二十年,他圓寂後,寺內建塔供奉衣缽和舍利,諡號“清涼國師”。元明兩代曾先後建古佛堂及大慈殿供奉真際禪師石刻頂相。

旅遊價值

原因

清涼國師塔正吸引著越來越多的旅遊觀光者,對西安的社會經濟、文化發展起到了積極的促進作用。1994年至今,每天到這裡學修佛法或旅遊觀光者川流不息,已經接待了亞洲、美洲、歐洲諸多國家和來自全國各省市、地區學法者不計其數,旅遊觀光者更是不計其數。

慶林寺塔

慶林寺塔,這裡山清水秀,勝跡如林。唐宋詩人王勃、杜甫、范成大及清代文家李調元等皆留戀此地,為後人留下不少名篇佳作。銅山遺址、南北古塔遠近聞名,萬柳逵龍、西江夜調等八大勝景。如今處處顯出迷人神韻;龍華山莊、繼光水庫、兩眉平湖、桃花仙境、更是景色醉人。古塔依山傍水:腳下,婉蜒綿長的凱江水滔滔不絕地繞寺奔騰而去;背後,巍峨的山頂上,一座片石砌成的十四級宋代古塔直插雲霄。沿著186級兩米寬的石梯登上山頂,富饒遼闊的田野和繁華美麗的西安盡收眼底,更兼山上涼風習習,足以讓人心曠神怡、流連忘返。進入山門,寺內乳白色的露天大佛。一條寬18米,長400米的仿古大街直達白塔寺的彩色照壁。照壁正面,浮雕是由四條騰飛的金色巨龍守住大海四角。大海中,兩頭威猛的金色麒麟保護著巨大的金色法輪。法輪上方是斗大的“南無阿彌陀佛”八個紅色大字;法輪下方是釋海空上師篆寫的“如意輪金剛法祖庭”;法輪的左右各有兩個大字,一邊是“顯密”,一邊是“圓通”,標誌著該寺是一個顯密兼修的道場。照壁背面,中央有個特大的“福”字,到這裡的男女老少,總忘不了閉著眼去觸摸“福”字,都希望從此五福臨門。

天王殿

清涼國師塔前的第一座殿是天王殿。殿前,四個花壇、八棵青翠欲滴的塔松和兩排茂盛的箭竹整齊劃一地分列在兩邊,且配有兩頭兩米多高的既威猛又和善的大石獅子,給人以特別莊重,特別清靜之感。登上十二級台階,兩邊石欄桿上的十二生肖活靈活現。
孩子門最喜歡小獅子口中的活寶,爭相玩弄,竟將其模得光滑溜圓。天王殿前的巧妙布局已令人嘆為觀止,天王殿內的佛像更讓你心潮澎湃。開懷大笑的彌勒佛,使你倍感親切;威武的韋馱菩薩會讓你肅然起敬;逼真的四大天王,高有丈余,有的持琵琶,有的提寶劍,有的擒地龍,有的抓銀鼠,一個個都腳踏妖魔鬼怪。此處佛像,無論比例、造型、無論色彩、神態,可謂巧奪天工,無可挑剔,你看後定會讚不絕口。

大佛殿

穿過天王殿,越過地藏殿或伽藍殿,徒步登上寬76米、高5米的條石保坎就可看到中國目前一絕的大佛殿。大佛殿的屋頂上是一座二十多米高的乳白色露天大佛。大佛的蓮花座下是清涼國師塔的藏經樓和閉關室、正前為方壁上有八個金色大字“開發智慧、覺悟人生”,壁下刻有一個兩米見方、剛勁有力的大“佛”字。蓮花座下正面與兩側是供居士和遊人們仰瞻大佛的平台。平台後面是造型別致,專為大型會期提供演出的戲台(也是重大會議的主席台)。平台的下面,正中是大佛殿,內供緬玉諸佛菩薩、十八羅漢和一千六百四十尊佛像;左右均是中國金剛法佛學院電教部,內設各種電教器材。平台的周圍是白塔寺的碑林。碑林的入口處和出口處,兩座天橋將居士和遊人接上平台再送到觀音殿。觀音殿是一座高大的雙層建築物,遠看如飛閣流丹。鐵紅色的高窗亮格莊嚴肅穆,金黃色的琉璃瓦光彩奪目。觀音殿殿名是中國佛教協會會長趙朴初老親筆題寫。書有“大悲殿”三字的橫額牌匾高懸在大殿的上方中央。三樓上是大威德金剛殿和金剛法佛學院的多功能大教室,其周圍都有相通的大走廊。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