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市山林清雅地—清泰庵坐落在城東北隅東水關側(今虹山水庫大壩東段南側下),始建於明嘉靖五年(1526),僧馬祖創建。清泰庵地接城垣,門臨清溪,竹木蒼翠,景色宜人。
山門為石壘,內有小院,循石階而上,殿三楹,祀關聖帝君。再入垸內,大殿森然,供大佛像。右廂為客廳,左廂為僧房。
清泰庵地處幽僻,有都市山林之雅,歷任主持多有文才,與安順文士多有交遊。光緒間安順名士郭石農、何威鳳曾於此設帳授徒,故而聲名播揚。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清泰庵
- 地理位置:貴州省安順市
- 景點級別:縣級文物保護單位
- 始建時間:1526年
結構,景觀,宗印殿,慧力殿,闍城,旭光閣,旅遊,入寺須知,入寺,禮拜,閱經,見僧人,法器,聽經,用齋,會客,歷史,
結構
清泰庵的布局是正面中路為山門,山門內左右分別為鐘樓、鼓樓,正面清泰庵是天王殿,殿內有四大金剛塑像,後面依次為大雄寶殿和藏經樓,僧房、齋堂則分列正中路左右兩側。
大雄寶殿是佛寺中最重要、最龐大的建築,“大雄”即為佛祖釋加牟尼。隋唐以前的佛寺,一般在寺 前或宅院中心造塔,隋唐以後,佛殿普遍代替了佛塔,寺廟內大都另闢塔院。中國佛寺不論規模地點,其建築布局是有一定規律的:平面方形,以山門殿———天王殿———大雄寶殿———本寺主供菩薩殿———法堂———藏經樓這條南北縱深軸線來組織空間,對稱穩重且整飭嚴謹。沿著這條中軸線,前後建築起承轉合,宛若一曲前呼後應、氣韻生動的樂章。
中國寺廟的建築之美就回響在群山、松柏、流水、殿落與亭廊的相互呼應之間,含蓄溫蘊,展示出組合變幻所賦予的和諧、寧靜及韻味。中國古人在建築格局上有很深的陰陽宇宙觀和崇尚對稱、秩序、穩定的審美心理。因此中國佛寺融合了中國特有的祭祀祖宗、天地的功能,仍然是平面方形、南北中軸線布局、對稱穩重且整飭嚴謹的建築群體。此外,園林式建築格局的佛寺在中國也較普遍。這兩種藝術格局使中國寺院既有典雅莊重的廟堂氣氛,又極富自然情趣,且意境深遠。
景觀
清泰庵占地一千六百五十平方米,常住達二十多人。現有山門一座、觀音殿一幢、客堂一幢,五觀堂一幢、彌勒閣一座、接引殿一幢、玉佛殿一幢、大雄寶殿一幢、藏經樓一幢、僧僚房三幢。庵內原有文物甚多,血書《華嚴經》一部(“文化大革命”中已遺失),清末名士何威鳳字畫一套(存於省博物館內),石頭刻砌山門一座,《金剛經》碑刻10塊,記載該寺歷史的石碑一通,五百餘年古銀杏樹一株。
清泰庵尼眾通過一些傳統佛事、觀音會、彌陀會和辦素齋來以庵養庵。清泰庵的素食早已名聲遠播,2006年“多彩貴州”西秀區烹飪大賽中,獲大眾筵席二等獎,“二龍戲珠”、“素剪粉”、“寺院菜”已成為安順名菜、名小吃,列入《中國黔菜·安順卷》中。
清泰庵前山門有石獅和旗桿,十分氣派。山門為單檐歇山頂,中辟大門,左右有旁門。門內兩側是鐘樓和鼓樓。往東走是天王殿五間,與清泰庵天王殿大體相同,殿脊用雲紋花琉璃瓦,上置三座琉璃喇嘛塔。殿內供有四大天王和彌勒、韋馱像。佛像的色澤優於其它寺廟。天花板為貼金團龍,彩框中畫一橫條黑線,象徵皇帝以萬乘之尊一統天下。
宗印殿
慧力殿
宗印殿前兩側有配殿,均面闊5間。南面的叫慧力殿,內供三頭六臂的馬頭金剛、一頭四臂的憤怒降魔王,三頭六臂的憤怒降魔王變體。他們身上掛著50顆人頭,代表梵文的16個聲母和34個韻母;北面的叫勝因殿,內供秘密成就金剛、外成就金剛手、內成就金剛手,都是彌勒化身。
闍城
宗印殿之後為“闍城”(又稱壇揚),是普樂寺的主體建築,其平面布局非常特殊。闍城前門內有一碑亭,碑上用漢、滿、蒙、藏四體文字刻著乾隆手書《普樂寺碑記》,記述了興建普樂寺的目的、經過和意義。闍城是藏傳佛教密宗修煉、觀摩、傳授秘法之密宗道場,另含“群賢聚至,萬德交歸”之意。
闍城立面分三層,底層是金剛牆,條石砌築,高3.36米,長寬75米見方,中設對稱蹬道,20級,四面設門,均為三楹,進深一間,單檐歇山頂。面西門殿內立乾隆御碑一座,上刻《普樂寺碑記》。四個門殿由群房相連,計84間,形成方陣封閉。群房正中是44.4米見方的石砌方台,是闍城的第二層。台高7.2米,四面正中辟拱門,台上砌雉堞,儼若城池。拱門與門殿之間有甬路相通,東、西拱門之內設左右石級登達台頂,上建廡亭遮雨,西門鐫“舍衛現洋”方額。南北拱門對封,具有佛龕功能。台頂四周環布琉璃喇嘛塔八座,形狀近同,色彩各異。四角台座為八角形,白色。四面正中台座方形,顏色分別是西紫、東黑、南黃、北藍。此八座藏式佛塔都屬功德塔,表釋迦牟尼的“八大成就”。八座塔施五種顏色表“五大”(地、水、火、風、空);東、西、南、北四塔表“極樂世界四方天門”;四角、四面、八方表“四平八穩”。台頂正中又起方台為第三層,台高6.6米,寬32.8米見方,四面辟拱門:東、西門是封閉深龕;南、北門均砌石級登達台頂;出口建廡屋遮雨;台頂四周環以76棵雲龍望柱和欄板;上檐外砌黃琉璃瓦檐,檐下四面砌l2條出水石槽。
旭光閣
闍城上面正中起主體建築旭光閣,它打破了傳統寺廟坐北面南的格局,平面圓形,立面亭狀,重檐黃琉璃攢尖頂,底直徑21米,高24米。檐柱、金柱各12根,環成兩個同心圓。檐柱支撐底檐,金住支撐頂檐。外圓成12間格局,東西南北四間各闢門,餘設檻窗。
閣內頂部置圓形藻井,龍鳳圖案,藻井中心雕金龍戲珠。藻井採用層層收縮的三層重翹重昂九踩斗拱手法,雕工精細,金光閃閃,與閣正中漢白玉須彌座構成色彩、形狀及大小的呼應。須彌座上置國內最大的立體曼陀羅模型,由37塊木料組合而成。象徵釋迦牟尼三十七種學問。曼陀羅上供雙身立姿歡喜佛銅像,呈男女擁抱交歡狀。男像勝樂王佛是大日如來的法身像,三面十二臂,正面直對磬錘峰,代表“智慧”;女像明妃(即佛母羅浪雜娃)一面雙臂,遙對永佑寺舍利塔,代表“禪定”。此是藏傳佛教密宗最高修鍊形式,是藏密五部金剛大法本尊之一。此尊銅鑄雙身佛像是國家一級保護文物。
旅遊
前人曾有詩描繪該寺曰:“彎彎曲徑倒地顛,清泰庵前景物新。一樹石榴成紫禁,滿園包榖帶紅纓。門前黃犬常招客,河內青蛙亂打更。偶像瞧見月初上,齋之豆腐不勝情。”
入寺須知
入寺須知佛教最講規矩,出家人有“三千威儀,八萬細行”,講究行住坐臥不離法度。那么居士與遊人香客進入道場,又該遵循一些什麼規矩呢?下面羅列幾條以供參考:
入寺
入寺之後,不宜中間行,進退俱當順著左臂行走,入得殿堂,帽及手杖等物,不可向香案或佛桌上安放;
禮拜
大殿中央拜墊是寺主所用,外人不可在上禮拜,宜在兩旁拜墊上禮拜。凡有人在禮拜,不可從他的前頭經過;
閱經
寺中若有公開閱覽的經書,宜從容翻閱。須先淨手,端身正坐放案上閱讀,不可放置膝上,更不得褻瀆;
見僧人
凡見僧人,宜合掌稱法師或師傅,向他禮拜時,他若說一拜,不必強行多拜。在殿堂見僧人,宜先禮佛,然後再說頂禮師傅,作禮時亦當面向佛像頂禮;
法器
聽經
殿堂若有法師講經,宜隨眾禮拜入座,以恭敬心聽聞。不得向熟人打招呼,不得起坐不定,閒談嬉笑,影響他人。如有事不能聽完,但向法師合掌問訊,肅靜而退;
用齋
如在寺院用齋,經客堂同意後,聞前椎隨眾徐徐進入齋堂,宜坐於僧眾之下坐或後排,不得語笑喧譁,不得翹腿而坐;
會客
若需會見在寺院中熟悉的師傅或居士,宜去客堂向知客師秉白,待知客通知後方可與熟人會見交談,不可自作主張進入僧人寮房或客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