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清波街道
- 行政區類別:街道辦
- 所屬地區:中國華東
- 下轄地區:清河坊、定安路
- 地理位置:浙江省杭州市上城區
- 面積:2.2平方公里
- 氣候條件:亞熱帶季風氣候
- 車牌代碼:浙A
概況,沿革,基本概況,社會服務,經濟發展,主辦實事,文化建設,歷史沿革,
概況
清波街道是杭州市上城區轄街道,區政府駐地。位於區境西部,西瀕西湖。轄5個社區。名勝古蹟有柳浪聞鶯公園、新西湖十景“吳山天風”、南宋石經、于謙故居、吳山腳下的胡慶余堂等。
沿革
1954年成立花牌樓街道,1957年城隍山街道併入,1960年成立上城公社清波分社,1961年改為公社,1962年恢復花牌樓街道。1964年更名清波街道。1996年,面積2平方千米,人口4.2萬人,轄打銅巷、扇子巷、大井巷、高跟巷、環翠樓、吳山、十三灣巷、華光巷、理問所、加禾里、誠仁里、清波街、涌金路、螺獅山、陸官巷、四宜路、清波門、河坊街、四條巷、東都司衛、勞動路、鍛局司弄、錢王祠、三衙前、荷花池頭、四宜亭25個居委會。
1999年轄區有所調整;同年撤銷扇子巷、打銅巷、大井巷、十三灣巷、理問所、嘉禾里、誠仁里、清波街、涌金路、螺螄山、陸官巷、四宜路、河坊街、東都司衛、緞局司弄、錢王祠、三衙前、火藥局弄、保佑坊、元福巷、源茂里、華光巷、吳山、南山路、勞動路、四條巷、四宜亭27個居民區,新建扇子巷、源茂里、華光巷、吳山、南山路、勞動路、四條巷、四宜亭、定安路9個居民區。2001年,撤銷四條巷、四宜亭、清波門、華光巷、扇子巷、高銀巷、勞動路、荷花池頭、吳山、源茂里、定安路、南山路、後市街、惠民路14個居民區,新建清波門、勞動路、定安路、高銀巷、清河坊、惠民苑6個社區。2003年,撤銷高銀巷社區,重新設定清河坊、惠民苑社區。
2005年末,清波街道面積2.2平方千米,人口3.66萬人,居委會駐清波街28號,轄清波門、勞動路、定安路、清河坊、惠民苑5個社區。 清波門社區:面積0.56平方千米,人口7687人,代碼~050,居委會駐清波新村21號。 惠民苑社區:面積0.22平方千米,人口5010人,代碼~056,居委會駐光復路24號。 勞動路社區:面積0.47平方千米,人口9956人,代碼~052,居委會駐勞動路28號吳山名苑4幢。 清河坊社區:面積0.59平方千米,人口6549人,代碼~055,居委會駐高銀街113號。 定安路社區:面積0.36平方千米,人口7388人,代碼~053,居委會駐後市街125號。2008年6月25日,惠民苑社區更名為柳翠井巷社區(其前身柳翠井巷居委會成立於1949年秋季)。
基本概況
清波街道提出以打造“幸福清波”為總抓手,夯實基層基礎,關注民生保障,提升環境品位,促進社會和諧,努力實現“經濟保領先、城管爭第一、社區創一流、民生更幸福、黨建出精品”五大工作目標。街道從創新工作機制和搭建廣闊平台兩方面入手,推進街道民生工作。使街道轄區內70%以上的人群享受到了和諧社區建設帶來的好處,民眾滿意率達到95%以上。清波街道先後榮獲全國和諧社區建設自主創新先進街道、全國先進社區服務中心等稱號。
清波街道面積2.2平方千米,人口3.66萬人。代碼330102001,居委會駐清波街28號,郵編310002。轄5個社區。
清波門社區:面積0.56平方千米,人口7687人,代碼~050,居委會駐清波新村21號,郵編310002。
柳翠井巷社區:面積0.22平方千米,人口5010人,代碼~056,居委會駐光復路24號,郵編310002。
勞動路社區:面積0.47平方千米,人口9956人,代碼~052,居委會駐勞動路28號吳山名苑4幢,郵編310002。
清河坊社區:面積0.59平方千米,人口6549人,代碼~055,居委會駐高銀街113號,郵編310002。
定安路社區:面積0.36平方千米,人口7388人,代碼~053,居委會駐後市街125號,郵編310002。
社會服務
在開展和諧社區建設的過程中,街道從創新工作機制和搭建廣闊平台兩方面入手,推進街道民生工作。在創新工作機制方面,一是構建“五站式”為老服務新模式,從老年人“醫、食、住、行”入手,推行“選單式服務”,使清波地區老人安享幸福晚年;二是構建幫扶救助“四聯動”工作機制,為保障弱勢群體基本生活奠定基礎;三是構建“三三”就業工作機制,做好民生就業保障工作。在此基礎上,街道充分整合多方力量搭建廣闊平台,以幫扶救助“四聯動”工作機制為依託,搭建起“零貧困家庭”和“愛心聯盟”兩大扶貧幫困平台;以清波姐妹編織社為依託,為下崗失業婦女搭建了一個展示技藝和產品的平台,解決了她們再就業的難題。
志願者服務推出品牌。以“3.5”雷鋒學習日為載體,開展多形式志願者活動,推出新的品牌服務。96345志願者到定安路社區開展活動,品牌志願者服務大大提升服務質量。浙江大學兩名留學生與惠民苑社區困難家庭結對幫扶,提供志願服務。這一活動不僅有助於志願者活動樹立形象和品牌,同時,無國界的志願者活動也成為社區文化交流一個好平台。通過一系列項目的開展,使街道轄區內70%以上的人群享受到了和諧社區建設帶來的好處,民眾滿意率達到95%以上。因此,街道榮獲全國和諧社區建設自主創新先進街道稱號。
經濟發展
清波街道高度重視轄區經濟發展,重點圍繞培育和服務高端產業,最佳化招商引資結構,抓重點、抓服務,抓特色,在突圍解困中實現“經濟保增長”的目標,街道稅收大幅度增加,招商引資工作成績斐然。該街道成功引進企業99家,其中新辦企業75家、成熟企業(外區遷入企業)11家、增資13家。新引進企業中創意產業18家,高端產業15家,高新企業5家,現代服務業4家。引進內資19.4605億元,占年度計畫的121.6%,其中市外資金14.8565億元,完成年度計畫的118.9%。
主辦實事
清波街道始終以解決實際問題、為民辦實事作為推進學習型黨組織建設的出發點和落腳點,切實把所學理論知識運用到實際工作中,為黨員搭建謀事、幹事的“大舞台”,不斷提升為民服務水平。如街道圍繞“人文建設年”開展了一系列活動,用居民喜聞樂見的方式進行素質提升教育,不斷提高民眾人文涵養。同時,注重把加強學習同轉變經濟發展方式、推動社區發展、破解民生難題結合起來,共為轄區企業解決各類問題近百件,落實涉及環境改善、危舊房改善、大學生就業等實事項目30餘件。進一步推進危舊房改善和庭院改善工作。完成雲居山、紫陽山危舊房改善工程,面積一千四百多平方,現已全面開工。
已完成新民村庭院改善試點工程總計15052.08平方米;三月份,作為08年上城區首個庭院改善點,柳翠井巷已開工,後市街23號等7處庭院改善工程也將在月底全面開工,總面積8616.91平方,受益居民217戶。城管工作以打造“杭州市最清潔街道”為抓手,爭取城市管理各項工作全市領先、全區第一。
民生保障更注重和諧發展,完善各項機制和體系:完善幫扶救助體系、完善“五站式”為老服務模式等。街道愛心銀行為轄區內的困難家庭救助了18.03922萬元。街道幫扶救助站都是懷著盡最大的努力,有61戶被例入“零貧困”家庭,救助金額12.26萬元,區托底2.3662萬元”。“零貧困”家庭的成功脫困。推進危舊房改善和庭院改善,維護地區社會秩序穩定。黨建工作更注重夯實基礎,強化黨建促進各項地區組織化建設,努力實現“一社一精品”目標。
文化建設
清波街道圍繞建設“幸福清波”總目標,充分挖掘地區深厚文化,緊扣“提升文化軟實力,推動文化大發展大繁榮”的主題,以公益性文化事業和文化產業發展為基準點,紮實推進核心價值、優秀傳統文化傳承、文化遺存保護、民眾文化和文化創意產業等五方面工作,提高居民民眾文化生活品質,為地區經濟社會發展提供了堅實的思想保證、精神動力和文化條件。
清波街道充分整合地區文化活動場所資源,積極打造文化活動展覽展示平台。充分利用街道文化活動中心展廳,推出了各類文化藝術作品展覽,先後舉辦“迎春藝術名家大師精品展”、“中國美術學院學生作品展”等公益性展覽15場,為地區居民帶來豐富的精神文化享受。開展幸福清波“修身養性”品質文化游。創新區域人文旅遊資源共享項目,推出了由孔廟、于謙祠等景點組成的“吳山天風、修心之旅”人文體驗線及“吳山清風、修身之旅”廉政文化體驗線,並製作旅遊線路宣傳手冊,定期組織廣大居民等前往兩條線路開展“修身養性”之旅。
充分利用清波優美的自然資源和豐厚的人文歷史資源,在春節、元宵等節日期間,組織開展“幸福清波——我們的節日”民眾性系列文化活動和節慶活動,引導人們認同、尊重、繼承和弘揚傳統文化,增強愛國情感。
歷史沿革
1954年8月,設立街道辦事處,定名為花牌樓街道辦事處,實施區政府派出機關的職能。1960年4月成立上城公社清波分社。1961年6月恢復街道辦事處,1968年9月建立清波街道革命委員會。1979年11月,撤消清波街道革命委員會,恢復清波街道辦事處。具體設定:1954年8月成立花牌樓街道辦事處,設主任1人,副主任1人,辦事員3人(其中婦女幹部1人)。下設人民調解委員會、優撫救濟委員會、文化教育委員會、愛國衛生委員會、護稅工作組、糧油工作組。1960年4月成立了上城人民公社清波分社,設定行政辦公室、工業科、商業科、福利科、文衛科。設主任1人,副主任5人,幹部職工50餘人。1961年10月分社黨委改為公社黨委。1968年11月成立清波街道革命委員會,設定政工、辦事、生產三個組,有黨委、革委會、政工組、辦事組、生產組、知青辦、團委、婦聯、人武部、愛衛會、計畫生育委員會等。
1979年11月取消街道革委會,恢復街道辦事處,設主任1人,副主任3人。1984年,街道辦事處進行了機構改革,實行黨政分工、政企分開。街道辦事處設主任1 人,副主任3人,下設黨委辦、行政辦、居民工作科(負責指導居民工作、計畫生育、婦女工作、民事調解等)、城市管理科(負責愛國衛生、消毒防疫、市政、綠化、市容管理等)、生產生活服務科(負責民政企業、勞動服務、商業)另配備民政助理員、司法助理員。
1989年,根據上城區頒發的關於街道黨工委和街道辦事處工作兩個暫行規定,街道機構設定為兩室四科,即:黨工委辦公室、行政辦公室,民政工作科、城市管理科、司法工作科、經濟管理科。工會、共青團、婦聯、科協、老齡委等群體團體、根據各自的章程在街道建立基層組織。根據《上城區街道派駐機關的管理辦法》,對派駐機構設立的工商所、財稅所、房管所(站)、環衛站、物價監督站、衛生消毒站、市容管理隊、綠化養護隊、土地監督小分隊、窨井陰缸維修隊,實行區街雙重領導。
1997年,根據上城區“三定”工作意見,街道機構設定為6 個職能室科,即:黨工委辦公室、行政辦公室、經濟管理科、城市管理科、民政科(計生辦)、綜治辦公室(司法科)。2002年,根據上城區機構改革方案,街道機構設定為6 個職能室科,即:黨政辦公室、經濟管理科、城市管理科、民政科、計畫生育科、社會治安綜合治理科(司法辦公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