宗室(滿語:穆麟德(讀uksun))又名黃帶子,是清朝皇族的一種。皇太極在位時規定以清顯祖塔克世的直系子孫為“宗室”,其餘伯叔兄弟旁支子孫稱“覺羅”。宗室系黃...
宗室一詞始於漢太祖劉邦,沛縣豐邑中陽里人士。漢朝推行封國制,劉姓諸侯分封於全國各地。...
八分是愛新覺羅家庭內對分配與待遇的規定。終清之世,宗室之待遇,有所謂“八分”。恩禮所被,以八分為最優。據宗人府事例封爵載:天命年間,立八和碩貝勒,共事議...
宗室爵秩:和碩親王、多羅郡王、多羅貝勒、固山貝子、奉恩鎮國公、奉恩輔國公、不入八分鎮國公、不入八分輔國公、鎮國將軍、輔國將軍、奉國將軍、奉恩將軍 ...
清宗室十四等封爵,清廷累加十四等爵位以封宗室。後金天命(1616—1626)間, “四大貝勒”(代善、阿敏、莽古爾泰、皇太極)及和碩貝勒濟爾哈朗,皆入八分。清崇德(...
清宗室十二等封爵,清廷沿封努爾哈赤之父顯祖塔克世諸子孫的十二等爵位。順治六年(1649)定:親王一子封親王,餘子封郡王;郡王一子封郡王,餘子封貝勒。自此,始定...
薩賽(1618年-1660年),愛新覺羅氏,清覺羅,滿洲鑲黃旗人。武功郡王禮敦巴圖魯的後裔,以軍功封三等男。...
附錄二 清朝宗室的字輩排序[1] 參考資料 1. 清朝皇族後裔的故事 .豆瓣讀書[引用日期2017-07-14] 詞條標籤: 出版物 , 書籍 圖集 清朝皇族後裔的故事:末代怡...
愛新覺羅·胤祉(1677年3月23日—1732年7月10日),清朝宗室,清聖祖愛新覺羅·玄燁第三子,清世宗愛新覺羅·胤禛異母兄,生母榮妃馬佳氏。康熙十六年(1677年)三月,...
愛新覺羅·博果鐸(1650年-1723年)清朝宗室,清太宗皇太極之孫、承澤親王碩塞長子,母嫡福晉納喇氏。順治十一年十二月,父親碩塞逝世,博果鐸承襲爵位為親王,改號和碩莊...
愛新覺羅·富爾祜倫(1679-1681年)清朝宗室,順治皇帝之孫,純靖親王隆禧獨子,也是遺腹子。康熙十九年,襲爵純親王。康熙二十年十一月,夭折,虛齡兩歲,絕嗣,封爵廢除。...
《尋訪京城清王府》是2006年文化藝術出版社出版的圖書,作者是馮其利。...... 《尋訪京城清王府》是2006年文化藝術出版社...清宗室王公府第一 顯祖塔克世子孫...
愛新覺羅·奕劻(1838年3月24日-1917年1月29日),晚清宗室重臣,清朝首任內閣總理大臣,滿洲鑲藍旗人。清高宗愛新覺羅·弘曆曾孫,慶僖親王愛新覺羅·永璘之孫,不入八...
愛新覺羅·載澤(1868年3月17日一1929年6月),初名載蕉,字蔭坪。晚清宗室大臣,立憲派的重要人物,滿洲正黃旗人。清聖祖愛新覺羅·玄燁六世孫,愉恪郡王愛新覺羅·胤...
愛新覺羅·碩塞(1628年-1654年),又名碩色,號霓庵,清朝宗室,滿洲鑲紅旗人,清太宗皇太極第五子。順治元年(1644年),封多羅承澤郡王。隨後跟隨多鐸率軍南下,當時...
愛新覺羅·永璘(1766年6月17日-1820年4月25日),清朝宗室大臣,清高宗乾隆帝第十七子,清仁宗嘉慶帝同母弟。乾隆三十一年五月十一日生,生母孝儀純皇后魏佳氏。...
愛新覺羅·費揚果(1620-1640年)清朝宗室,清太祖努爾哈赤的第十六子,也是最小的兒子。生於天命五年(1620年)十月,生母不詳。費揚果在皇太極在位時,因犯罪被賜死,...
和碩親王簡稱親王,清朝宗室和蒙古外藩中內扎薩克蒙古爵位的第一等爵。宗室唯皇子、皇兄弟可以獲得此爵位。在外扎薩克蒙古中為第二等爵位,僅次於“汗”。...
愛新覺羅·胤禩(禩同祀,為祀異體字;1681年-1726年),清朝宗室,清聖祖康熙帝第八子,雍正異母弟,生母良妃衛氏。少時為胤禔母惠妃撫養,諸臣奏稱其賢。胤禩自幼...
愛新覺羅·色勒,清朝宗室,滿洲正藍旗人,武功郡王愛新覺羅·禮敦之孫,愛新覺羅·努爾哈赤之侄。清太祖時,授牛錄額真。天聰間,自十六大臣進八大臣,授正藍旗固山額...
愛新覺羅·阿巴泰(1589年—1646年),滿洲正藍旗人。清朝宗室大臣,清太祖努爾哈赤第七子,母為庶妃伊爾根覺羅氏。初授台吉。萬曆三十九年( 1611年),和費英東一起征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