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通過世襲遞降和考封制度,將清代宗室里有爵位的人的比例壓縮到了6.3%,其中入八分(親王到輔國公)的比例只占6.3%內的1/4。而93.7%的皇族後裔,都是無爵的“閒散宗室”。這也保證了清代宗藩不會如明代宗藩一樣成為經濟上的累贅。
基本介紹
簡介,歷史,
簡介
考封
清代封爵制度之一。
歷史
清制,滿洲親王以下除一子得襲父封爵外,其餘諸子年至20歲例得推封。受封前,由宗人府匯題,考試翻譯、馬箭、步箭。皆優者,始受應封之爵。兩優一平者,降一等;一優二平者、二優一劣者,降二等;三平、一優一平一劣者,降三等;一優兩劣、兩平一劣、一平兩劣及全劣者,皆停封。故又稱考封。凡因考停封者,下屆不準再考。應降等而又無等可降者停俸2—4年不等。奉恩將軍除1子承襲外,餘子有優秀者可奏請考試,合格者準食雲騎尉俸。
明代宗室採取的是“一子承襲,餘子降等”的制度,簡單、籠統的說,一個親王有10個兒子,其中一個兒子繼承父親的親王爵位,還是親王,其他的九個兒子降一等成為郡王。加上明代宗藩生育速度極快,導致明代宗室的人口極大,有爵位者也極多,造成了可怕的經濟負擔。
清代為了防止如明代一樣宗室爵位泛濫的情況,制定了降襲制度。簡單說,親王去世後,只有一個兒子可以繼承親王的爵位,但是這個繼承,是降一等繼承。也就是說,親王去世後,只有一個兒子可以繼承他,降襲為郡王。同時,降襲還有一個底限。如親王降到奉恩鎮國公之後便不再降襲,郡王降到奉恩輔國公之後便不再降襲。
清代為了防止如明代一樣宗室爵位泛濫的情況,制定了降襲制度。簡單說,親王去世後,只有一個兒子可以繼承親王的爵位,但是這個繼承,是降一等繼承。也就是說,親王去世後,只有一個兒子可以繼承他,降襲為郡王。同時,降襲還有一個底限。如親王降到奉恩鎮國公之後便不再降襲,郡王降到奉恩輔國公之後便不再降襲。
註:奉恩將軍承襲三次之後自動取消。
作為例外,清初的幾個著名旗主王公,擁有世襲罔替的權利。他們一支的宗主爵位(入八分的爵位)不必世襲遞降,但是除了宗主爵位外的,還跟其他王公一樣,世襲遞降,並且進行考封。世襲罔替的王爵,即12個鐵帽子王,分別為禮親王、睿親王、豫親王、肅親王、鄭親王、莊親王、克勤郡王、順承郡王這八個清初王公。還有後來的四位:怡親王、恭親王、醇親王、慶親王。除此之外,還有幾家清初立過軍功的入八分公後來世襲罔替,如褚英後人的奉恩鎮國公,就是世襲罔替的。
無論是“世襲遞降”還是“世襲罔替”,能繼承宗主爵位的終究只有一個人,那么其他的兄弟怎么辦呢?清代來說,只能通過考試,為自己謀得封不入八分的小爵位。這個“因考試而得封”的過程,即“考封”。一個人的爵位,只可以由其一個兒子繼承,其其他的兒子需要通過考試,來獲得不入八分的爵位,這種封爵方式,就叫做考封。考封的宗室,根據其父親的爵位以及其母親的地位,有一個“基準值”。
無論是“世襲遞降”還是“世襲罔替”,能繼承宗主爵位的終究只有一個人,那么其他的兄弟怎么辦呢?清代來說,只能通過考試,為自己謀得封不入八分的小爵位。這個“因考試而得封”的過程,即“考封”。一個人的爵位,只可以由其一個兒子繼承,其其他的兒子需要通過考試,來獲得不入八分的爵位,這種封爵方式,就叫做考封。考封的宗室,根據其父親的爵位以及其母親的地位,有一個“基準值”。
在考封的時候,無論一個宗室考試如何好,一般不能超過這個“基準值”。宗室考封的考試內容,為翻譯、馬箭、步箭三項。每項考試結果有優、平、劣三個等級,三項都考了“優”,考封給他典制上應有的爵位,即基準值。兩優一平,降一等;一優二平者、二優一劣者,降二等;三平、一優一平一劣者,降三等;一優兩劣、兩平一劣、一平兩劣及全劣者,不予爵位。清代宗室達到20歲可以參加考封,如果當屆考封沒有得到爵位,可以再參加下一屆的考試。也有不少清代宗室一直考到四五十歲都沒有獲得爵位。
舉個例子,宗室A的父親是親王,已經去世,爵位給A的哥哥承襲。母親是親王的嫡福晉。今年宗室A已經20歲,參加考封。馬箭、步箭都考了優,但不會滿文,翻譯考了劣。二優一劣,降二等。他的基準線是親王嫡室所生餘子的“不入八分輔國公”,降一等為一等鎮國將軍,降二等為二等鎮國將軍。於是他最終獲得了二等鎮國將軍的爵位。
這就是宗室的考封。清代通過世襲遞降和考封制度,將清代宗室里有爵位的人的比例壓縮到了6.3%,其中入八分(親王到輔國公)的比例只占6.3%內的1/4。而93.7%的皇族後裔,都是無爵的“閒散宗室”。這也保證了清代宗藩不會如明代宗藩一樣成為經濟上的累贅。
這就是宗室的考封。清代通過世襲遞降和考封制度,將清代宗室里有爵位的人的比例壓縮到了6.3%,其中入八分(親王到輔國公)的比例只占6.3%內的1/4。而93.7%的皇族後裔,都是無爵的“閒散宗室”。這也保證了清代宗藩不會如明代宗藩一樣成為經濟上的累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