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介紹,發展歷程,地理位置,計畫內容,招標評審契約,設計方案,設計A,設計B,設計C,設計D,工程影響,正面效益,負面影響,各界反應,支持意見,反對意見,
介紹
興建新政府總部大樓計畫早於2002年提出,曾一度擱置,後於2005年重提,並進行招標。2007年初,標書進入評審階段,當中加入了公開展覽部分,諮詢市民意見。同年7月,政府正式挑選承建商金門—協興聯營提交的“凱旋門”方案(設計A)為中選者。根據政務司司長辦公室行政署2010年7月向立法會提交添馬艦發展工程最新進度報告指,整體工程大致如期進行,並將按原定計畫於2011年5月完成。
發展歷程
添馬艦前身曾經是駐港英軍的海軍基地。香港主權移交前,海軍基地被遷往昂船洲,添馬艦地皮因此空置。香港政府建議拍賣地皮,發展商業樓宇,但1997年的亞洲金融風暴導致地價大跌,政府遂於1998年收回地皮。另一方面,為解決政府總部及立法會面對的辦公室短缺問題,政府同年起開始研究在添馬艦興建新政府總部,最終在2002年4月30日正式提交建議,預計耗資六十四億港元。然而,受到2003年香港政府財政赤字,以及SARS打擊香港經濟等因素影響,政府於同年5月26日宣布擱置工程。
2005年中,曾蔭權接任香港行政長官後,重新提出這個計畫。他在施政報告提出,要儘快恢復添馬艦新政府總部的工程,期望可以為建築業工人帶來就業機會。2006年6月23日,香港立法會以40票贊成、10票反對,以大比數通過撥款52億港元進行這項工程。
地理位置
添馬艦位於香港島北岸的金鐘,面對維多利亞港。發展工程的選址占地4.2公頃,四周分別被添美道、夏愨道、添華道及龍匯道(該處一段龍匯道已併入工地範圍,並被新建的龍和道取代)圍繞,坐向大致坐南向北。四周建築方面,東面有中信大廈;南面有港鐵金鐘站上蓋物業海富中心及遠東金融中心;西面有解放軍駐港部隊大廈。該地昔日是駐港英軍的海軍船塢,於1990年代被填海成為現有的空地。添馬艦發展工程完成後,海濱地區會在中環灣仔填海計畫之下發展成中區海濱長廊。
計畫內容
根據2006年公布的資料,添馬艦發展工程包括興建3座建築物,總建築面積約136,000平方米。第一座是政府總部大樓高座,包含政務司司長辦公室、財政司司長辦公室,以及11個決策局的辦公室,樓高29至40層。第二座是政府總部大樓低座,包含行政長官辦公室,以及行政會議辦公室與多用途會議廳等設施,樓高10層。兩座政府總部大樓預算總建築面積約110,000平方米。第三座是立法會綜合大樓,包含立法會會議廳及立法會議員辦公室等設施,樓高10層,總建築面積26,000平方米。此外,工程亦包括興建不少於2公頃的公眾休憩用地,而政府總部和公眾休憩用地將以不少於10米闊的水體作分隔。
相對於2002年的資料,政府回應了保留香港島山脊線以及維多利亞港景色的訴求,將高度限制由180米降至不超過香港主水平基準的130至160米,即預留20%山脊不受建築物遮擋。因此,政府需要降低添馬艦的發展密度,將部分辦公室及原預留給香港規劃及基建展覽館作為永久展覽館的空間從發展工程中刪去。另一方面,政府曾建議將現時位於灣仔會議展覽中心新翼西北的香港回歸祖國紀念碑永久安放在政府總部前的公眾休憩用地,但現時的計畫未有提及。
添馬艦發展工程預計總造價五十一億六千八百九十萬港元,當中三座大樓的造價為廿九億五千萬港元,即平均每平方米約1.16萬港元。新政府總部預計可容納3,270名職員辦公,其中2,710人為政策局職員。首長級人員辦公室預計面積為19平方米,文員、助理人員辦公室預計面積則為4.1平方米。整個工程於2008年2月動工,並於2011年第四季竣工。
招標評審契約
甄選工程承造者的過程分為兩個階段。首階段是預審申請者資格,次階段為邀請通過預審的申請者參與投標,最後選出承造者。
早於2002年8月至11月期間,政府已開始了資格預審階段。在這個階段中,政府會選出不多於5個具有設計、管理、財務及技術方面能力的申請者,邀請他們參與投標。當時評審委員會共接獲8份申請,最後於12月18日選出其中5間機構。然而,由於工程於2003年暫時擱置,這次資格預審亦宣告無效。2005年底,政府重新啟動甄選程式。首個階段於2005年12月20日至2006年3月14日重新進行。這次評審委員會收到4份資格預審申請,並於2006年5月15日通過全數預審申請。
(設計A)金門—協興聯營 (中選者)
(設計B)寶嘉華潤營造添馬聯營
(設計C)瑞安—保華聯營
(設計D)中國建築—禮頓—有利聯營
添馬艦發展工程評審委員會將全權負責評審標書,以及決定批出契約的工作。委員會主席為時任政務司司長許仕仁,成員包括范徐麗泰、劉健儀、龍炳頤、黎年及劉吳惠蘭。評審時會考慮多項因素,其中規劃、可持續發展、環保、功能、技術,以及設計和美觀方面總分的6成,價格因素則占4成。
由於這項工程的獨特性和重要性,為提高公眾參予程度,政府決定破例在標書評審階段,參考西九龍文娛藝術區發展計畫的經驗,加入公開展覽部分,安排4家投標者公開展示設計模型,讓公眾提出意見,並經由獨立顧問香港理工大學公共政策研究所整理和分析,供讓評審委員會在進行最後甄選前參考。公開展覽分別於2007年3月28日至4月24日及4月28日至5月27日期間,先後於香港島金鐘道政府合署高座大堂及九龍尖沙咀九龍公園內的香港文物探知館專題展覽廳舉辦。
設計方案
四組投標者所建議的四個設計方案中,均有不少共通元素。在建築物方面,所有方案採用了大量玻璃幕牆,並且特別增添各式的環保設施,例如雙層隔熱屋頂、太陽能光伏板等。此外,所有方案也強調綠化,著重與海旁的中區海濱長廊的連線和融合。所有方案亦標榜“開揚”景觀,並提供大量休憩用地,突顯政府的開放形象、透明度及與市民的聯繫。另一方面,各個設計方案在設計概念及建築物的布局上,也分別各具不同的特色:
設計A
設計A——中選者
設計A由金門—協興聯營提出,由嚴迅奇負責設計,由以門為主題,口號是“門常開、地常綠、天復藍、民永系”。政府總部大樓高座採用“開敞的大門”為設計,中間位置留有一條直達海邊的草坪,象徵通達和開放。低座為“伸展的立方”,象徵端莊、持恆與前瞻。而立法會大樓就是“玻璃圍合的圓錐”,象徵透明、包容及充滿創意動力。環保設計方面,建築物採用綠色屋頂、雙層隔熱屋頂、太陽能光伏板,以及冷熱空氣自然置換通風系統,並配合自然通風的高樓底設計。
設計B
設計B由嘉華—華潤(營造添馬)聯營提出,以和諧為設計理念,配合風水學的布局,以帶出“開明政府、開闊空間、共融共享”的構思。政府總部大樓高座的設計,採用線條鮮明的幾何圖案以及長方形樓體,以突顯和諧。低座大樓運用正方形設計,配以石材底座,以展示政府的辦事效率及穩定性。立法會大樓運用大量玻璃,構成高透明度的玻璃建築物,象徵獨立及莊嚴。政府總部外圍有一道120米長、約5米高的水幕,有如瀑布景觀,除了給人開放的感覺,也起保全作用。公眾休憩用地方面,設計將設有香港首個城市森林,除了栽種400棵成齡樹,也會提供如歐洲式花園的灌木叢。
設計C
設計C由瑞安—保華聯營提出,以“公眾的添馬”作為主題,建築物採用動態建築設計,並使用了無柱外框鋼結構以添空間感。在環保設計方面,建築物也設有綠化天台、自然通風雙層幕牆、太陽能及風能發電以及綜合導光及導風器。建築物亦有多條水池包圍。此外,設計包含一條都市綠化走廊,加上通風、通透的建築物布局,使海景的阻隔減低。
設計D
設計D由中國建築—禮頓—有利聯營提出,由Daniel Libeskind負責設計,香港象徵之一的帆船作為主題,以政府總部高座大樓及立法會大樓為主帆,低座大樓作掌舵。大樓的布局以象形文字“舟”字為概念,寓意行政及立法互相協作,使香港前景一帆風順。立法會大樓呈珍珠形狀,以配合香港有“東方之珠”之稱,並突出其獨立形象。而政府總部大樓外牆及室內,則採用了大量玻璃的透視設計,以顯出香港社會更開明和開放。環保設計上,建築物融合了空中花園的設計,並配合全面性的環保節能規劃。休憩用地方面,會廣種2萬棵樹木,包括香港名稱起源牙香樹及香港市花洋紫荊,更擬於海邊興建一座空中迴廊。
工程影響
正面效益
添馬艦發展工程具有多項正面效益。首先,中區政府合署空間有限,現時政府部分辦公室需要租用鄰近的辦公大樓,辦公室位置分散影響運作效率。新的政府總部大樓可將制定政策的部門集中起來,提高政府的運作效率,也省卻了租用其他辦公大樓的費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