混合戰爭

混合戰爭

“混合戰爭”是指現代戰爭中傳統與非傳統戰的混合,包含戰爭主體的混合、戰爭手段樣式的混合、戰場環境的混合等情況。它突破了傳統的戰爭形式,在混合戰爭視角下,代理人戰爭游擊隊、恐怖主義組織、犯罪分子、非正規軍、以僱傭軍為代表的私人軍事公司意識形態宣傳與灌輸、輿論戰、信息網路戰和其它軟實力表現因素均成為現代混合戰爭的主角和手段。世界各國都顯著感受到了國際衝突和國家對立表現形態中,衝突的形式轉變和可能帶來的變化對國家安全產生威脅的途徑越來越多樣化。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混合戰爭
  • 國家/地區:美國
  • 提出時間:2009年
理論發展,主要觀點,手段套用,

理論發展

“混合戰爭”最早於2009年由美國提出。
其理論的進一步發展完善是由俄軍總參謀長格拉西莫夫大將完成的。2013年,格拉西莫夫在《科學在預測中的價值》一文中指出並督促俄羅斯使用一種軍事、科技、媒體、政治和情報策略多管齊下的“混合戰爭”戰術,以最少的成本動搖敵人的根基。隨後,俄羅斯在烏克蘭和敘利亞的兩場行動被奉為混合戰爭的經典運用。
2014年,克里米亞危機之後,國際關係學界對於“混合戰爭”這一概念的討論顯著增多。

主要觀點

“混合戰爭”理論主要有四大主要觀點。
  一是認為當今的戰爭形態發生了混合模糊的新變化。無論是一般的軍事衝突,還是一定規模的局部戰爭,當今的戰爭形態普遍包含混合的形態。主要表現在,交戰對手將不再是只採用常規、非正規或恐怖主義等方式進行單打獨鬥,而是同時運用多種作戰形式與軍事強國進行綜合性的對抗。
  二是作戰對手出現混合多元的新變化。這種變化源自安全威脅和戰爭形態的混合化。當今一些國家的作戰對手呈現出多元化的現象較為普遍,也就是說,作戰對手不再完全是一個國家的軍隊,也不再是由軍隊單一實施的傳統軍事對抗,而是更多具有自身戰略文化、地理等特點的國家、政治集團所組成的作戰力量,雖多為群體力量,但也有個體作戰力量,比如實施恐怖攻擊的“獨狼”。
  三是作戰手段出現混合多樣的新變化。在當今發生的“混合戰爭”中,軍隊實施的軍事手段,與國家或政治集團實施的其他手段混為一體,既有常規的軍事作戰手段,也有非常規的其他手段,在這些手段的運用上,作戰主體更加注重發揮自身的優勢,以削弱對方的優勢,努力達到非對稱的作戰效果。
  四是作戰力量建設發生混合多能的新變化。在傳統的局部戰爭中,一些軍事強國均十分重視正規化、現代化、常規化作戰,為此,不斷加強陸軍、海軍、空軍、戰略飛彈部隊,以及陸戰隊等正規力量建設。面對新式混合戰爭以及非軍隊作戰力量,必須在建立一支強大的軍隊作戰力量基礎上,加強非軍事力量、多元化作戰力量的建設,投入足夠的建設保障資金。

手段套用

由多個戰爭主體綜合運用政治(輿論、外交、法律等)、經濟(貿易戰、能源戰等)、軍事(情報戰電子戰特種作戰)等手段,在戰略層面進行統一協調配合的戰爭行動。其要點是多種領域、手段、力量的混合。俄羅斯在烏克蘭危機敘利亞戰爭的鬥爭實踐中,就較為充分地詮釋了混合戰爭手段的套用。
政治領域較量成為混合戰爭重要部分。在實踐中,俄軍充分運用法律戰、輿論戰、外交戰等手段,達到了自身目的。比如,俄宣稱對烏實施軍事干預是應時任烏總統亞努科維奇的出兵請求,對敘軍事介入是出於巴沙爾政府請求,都從國際法角度為己方行動尋找支持。再如,克里米亞公投成為主權國家後,俄總統普京就同克里米亞代表簽署條約,允許克里米亞以聯邦主體身份加入俄羅斯聯邦。在這個過程中,俄與西方國家更多都是在政治領域展開較量。
在俄烏對抗中,俄總統辦公廳統籌對烏行動輿論宣傳,外交部、國防部等多個部門協同合作。俄以國家電視台、俄羅斯報今日俄羅斯等為代表的主流媒體,同俄學術機構、民間團體等共同發聲,宣傳烏境內俄羅斯族被歧視和迫害,贏得俄國內民眾同情和支持。俄還在“推特”“臉書”等社交平台積極與國際媒體合作,回應西方輿論攻擊。
烏克蘭危機中,俄多次在聯合國等多邊場合與美國等西方國家展開鬥爭。俄軍事介入敘利亞,一方面高舉反恐旗幟,另一方面指出美反恐實施“雙重標準”,贏得了較為廣泛的國際認可。此外,俄在敘利亞局勢中積極展開斡旋,在敘化學武器危機中,提出了“化武換和平”主張,在土耳其發起“和平之泉”行動後,又與土耳其簽署諒解備忘錄,就建立“安全區”達成共識。這些都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俄在敘利亞問題上的聲望。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