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
混合交通特性(mixed traffic characteristics) 混合交通在不同國家和不同時代含意是不同的。在經濟已開發國家,混合交通是特指車速較高的小型汽車與車速較低的大型汽車所組成的交通;在中國和開發中國家的道路交通中,混合交通是指行人與機動車、非機動車與機動車、性能相差懸殊的機動車混行的現象。在中國腳踏車與機動車混行現象十分普遍。
機動車與非機動車混合交通流與純機動車交通流並沒有本質上的差異,都是源於交通個體出行需求而在公共道路上的行進行為,也都是時間和空間都離散的動力系統。但是混合交通流中個體間的相互影響非常複雜,其複雜程度遠超過單一類型車流的複雜程度,這主要是因為不同類型的車輛在幾何尺寸、行駛速度、動力特性、安全需求等方面差異較大,這就會導致不同類型的車輛的行駛規則是不同的。因此,混合交通流的構成和行為上的複雜性,決定其在運行特性上與純機動車流存在較大的差異。
組成
混合交通是指行人與機動車、非機動車與機動車、性能相差懸殊的機動車混行的現象。
腳踏車運行分析
腳踏車只有二點接觸地面,且接觸面積小;轉向靈活、反應敏捷,而且騎行速度、方向會突然發生變化,在騎行中沒有固定的行駛軌跡;運行時重心高、處於動態平衡中,容易失去平衡摔倒。腳踏車在交通中有很大的不穩定性。
行人運動分析
行人運動的隨意性,再加上不少行人無視交通規則,不看紅綠燈,不走人行橫道,隨意穿行,與車輛爭道,容易造成交通事故。
行人和非機動車對機動車的影響
1、延遲性,行人和非機動車侵占機動車道而影響機動車的正常運行,使機動車的車速大大降低。
2、制約性,行人和非機動車侵占機動車道迫使機動車繞行,對相鄰車道的機動車構成影響,形成一種制約;機動車放慢行駛時,對在其後行駛的機動車也是一種制約。
3、傳遞性,機動車流具有流動的特性,前方車隊發生的變化一定會向後傳遞。
4、隨機性,行人和非機動車對機動車的影響是隨機的,這種隨機性會給機動車駕駛員造成了一定的心理壓力。
影響因素
路段混合交通特性是由機動車和非機動車兩者的交通特性共同決定的,與純機動車流基於車道的運動相比,混合交通流中腳踏車運行軌跡隨意性強,靈活多變,同時速度、加速度、反應時間、安全間距等方面也與機動車具有較大的差異。因此,機動車和非機動車混合交通特性主要受腳踏車流中占主體的非機動車車流的交通特性的影響。
概括起來,腳踏車流具有以下的交通特性:
3.1搖擺性。腳踏車轉向靈活、反應敏捷,在騎行過程中可以在腳踏車道寬度方向隨意行駛,沒有如同機動車那樣由固定的車道線來限制其前進路線,腳踏車在前進過程中經常偏離原有的前進方向而呈現左右搖擺的“蛇行”前進。同時腳踏車在行駛中也常因為超車、讓車或避讓障礙物等情況而出現橫向擺動。
3.2群體性。腳踏車交通流在路段上並不嚴格保持有規則的縱向行列前進,而是經常出現成群前進。造成腳踏車成群前進的原因有兩個方面,其一是受上游交叉口紅燈的集聚作用,使得在路段上某一時間斷面的腳踏車流明顯高於其它時間的腳踏車流強度,而出現“集團式”的行進狀況;其次是騎行者因為共同的出行目的而喜歡在道路上並排騎行,從而影響後面車輛的超越,形成腳踏車成群前進的現象。腳踏車“團”是一個動態的過程,當後面期望車速較快的腳踏車尋找到空檔完成超越後,腳踏車團就消失,在下一個較慢的車輛集中處,又會形成新的腳踏車團。
3.3離散性。與成群性相反,有些騎車人為了不受腳踏車群中其他騎車人的約束與干擾或不願在陌生人群中騎行,也不願緊緊尾隨在別的腳踏車之後,往往選擇車輛少、空檔大的路段騎行,與其它車輛保持一定的距離,或者超前單行,或滯後一段單行,這樣行駛起來可以自由、機動,這一點女性尤為顯著。
3.4潮汐性。在有信號燈控制的路段,腳踏車車流由於在交叉口周期性地經歷著截流、集聚、釋放的過程,使得路段上的腳踏車車流成群地像潮汐一樣向前流動。潮汐性的周期一般等同於上一個路口的信號燈的周期。
3.5多變性。由於腳踏車機動靈活、易於轉向和變速,因此騎車速度與腳踏車流向常發生變化。騎行速度較快者經常穿插空檔,因此腳踏車的速度、方向呈現多變的特點。速度與方向的變化與腳踏車流量大小有關。當流量較低的時候,腳踏車能夠自由騎行,這時腳踏車的速度不會發生太多變化,而方向則會呈現自由擺動。當流量上升到一定程度後,腳踏車的速度變化增加,方向變化則更加明顯,主要方向變化在於尋找前方的空檔超車穿行,但流量繼續上升以後,腳踏車行駛受到限制,基本沒有空檔可以穿插,這時車隊的速度都保持較穩定,方向變化也減少。
混合交通特性的改進
4.1重視城市交通規劃,有條件的城市可修建獨立腳踏車道系統
在道路密度大且有次要道路可以利用的地區或是在大規模改建或新建城市,在制定交通規劃中可以考慮建設獨立的腳踏車道路系統。這種路網結構將為腳踏車和機動車提供互不重疊的路網系統,徹底消除了混合交通存在的安全問題以及由此導致的干擾問題。通過開闢腳踏車專用路、優先路,建立腳踏車與公共運輸換乘體系等措施,為城區居民出行創造良好的騎行條件。
4.2機動車、腳踏車的空間分離
在沒有條件建設獨立的腳踏車道系統的地區,要儘量作到機動車、腳踏車的空間分離,且兩種車道之間有實物分隔,增加駕駛員的安全感,從而減少干擾,提高通行能力。機動車與腳踏車間的相互影響主要發生在無分割帶的路段、平交路口。在腳踏車流量大的路段可考慮修建機動車、非機動車分行道;在路口上,可以採用交通渠化或簡易立交的方法,讓機動車、腳踏車分流行駛在不同的空間。
4.3機動車、腳踏車的時間分離
在
平交路口,還可以通過
交通信號控制,實現機動車、腳踏車的時間分離,用較少的投資達到增加能力的目的。實行多相位制有利於從時間上分離交通流,降低干擾程度。另外,還可以採取將機動車停車線前移、腳踏車停車線後置的方法,縮短機動車的路口距離,增加非機動車路口距離,使機動車、非機動車在不同的地點啟動,從而在不同的時間通過路口,提高了通行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