淶水南高洛古樂歷經500年聲猶悅耳,國內外專家稱其為中國古代音樂的“活化石”。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淶水南高洛古樂
- 詞性:名詞
- 歷史:500多年
- 評價:中國古代音樂的“活化石”。
簡介,作用,
簡介
淶水縣南高洛村自古就以“音樂會”聞名四方,淶水南高洛古樂就是該村音樂會演奏的古曲。南高樂音樂會也稱“藍旗音樂會、北樂會、後山古樂會、華夏正聲”,為我省民間文化遺產搶救重點項目後山文化的一部分。經專家學者鑑定,南高洛音樂屬於古代祭祖(軒轅黃帝)和宮廷“鼓吹樂”遺存的活化石。它是佛教音樂流向民間的一種帶有宗教色彩的樂曲,其歷史可上溯到唐宋宮廷歌舞大曲。南高洛音樂會的古曲有多少,至今還是未知數,現今遺存72首,其中能演奏的66首,有樂譜但不能演奏的6首。其樂譜介於唐代“燕樂半字譜”和近代“工尺譜”之間,使用的樂器多為半調,部分需要定做或自做。樂曲演奏至今保持著古樸樂風。
作用
南高洛音樂會分文、武兩壇。文壇負責唱、誦、念、宣卷、統表等事宜,武壇是吹打演奏。演奏有兩種形式:一是以笙、管、笛、鑼為主的樂器演奏。二是以木魚、磬、碰鐘、雲鑼、鐃、鈸、鼓板為主的“法器”演奏。據當地老藝人回憶,音樂會鼎盛時,樂手多達300人,每器都有10人以上操奏,奏、打、唱一應俱全。
淶水南高洛古樂受到國內外專家學者重視。截至2003年9月,已有27個國家和地區的89位專家學者到南高洛村進行考察。英國學者鐘思第自1989年至2003年,連續14年深入南高洛考察採風,拍攝錄製了大量光碟、錄像帶、照片,撰寫了40多萬字的《萬善同歸》,詳細介紹了南高樂古樂的歷史、演奏特色和研究保護價值。他對南高洛古樂的評價在國際音樂界引起巨大反響。中央音樂學院、中國藝術研究院等科研院校的300多位國內專家和音樂界人士也先後到南高洛採風。國內外專家學者對淶水南高洛古樂發表了許多研究專著和學術論文。中國音樂研究所所長張振濤對南高洛古樂的評價是:“我們通過對全國100多個音樂會進行調查發現,南高洛音樂是這種音樂的代表,絕無僅有,獨此一家。南高洛古樂實際上繼承了中國音樂最古老、最傳統的演奏形式。它始於漢代宮廷鼓吹樂種,保留的形式最全,填補了中國音樂史的空白。”
2003年9月19日,應中央音樂學院邀請,南高洛樂隊一行20餘人為該院200名師生完整展示了南高洛古樂的獨特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