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區概況
福建深滬灣海底古森林遺蹟於1986年首次發現,此後吸引了國內外許多專家學者來此考察和研究。1992年10月,深滬灣海底古森林遺蹟被列為國家級自然保護區。深滬灣海底古森林遺蹟自然保護區主要以保護具有7000多年歷史的海底古森林遺蹟和距今9000-25000多年的古牡蠣礁遺蹟為核心,同時保護灣內的海岸自然地質地貌,以及其他名勝古蹟和防風林帶。2004年以來,保護區先後被確定為 “全國科普教育基地”、“福建省科普教育基地 ”、“晉江市科普教育基地”、“晉江市青少年科普教育基地 ”。
景區景點
古牡蠣礁
古牡蠣礁,主要分布於中潮區,礁體長約500m、寬約300m、厚約20~40cm。從殼體分析,主要以長牡蠣、僧帽牡蠣和近江牡蠣為主,直接附著於
基岩上,呈原生直立雙瓣俱存完整保存下來。根據廣州地理所、國家海洋三所、中科院考古研究所和
北京大學考古系測得的14C年齡為距今9355年-25800年之間,且大部分樣品測得在距今20000-15000年範圍內,因此,深滬灣大片古牡蠣生長年代可追溯至25000年-9000年前及晚更新世的最末盛冰期。 牡蠣礁由大小不同的牡蠣殼膠結而成,據測定,牡蠣礁分布在古樹樁出露區的南面,兩者相距約100米,位於中、低潮區。石圳海岸的大圳山是全國少有的變質混合岩典型剖面,包括各種
結晶片岩,
斜長角閃岩,
變粒岩等。
變質岩地貌
石圳海岸變質岩地貌 石川變質岩區是著名的平潭一南澳變質帶的一部份。本區由於地處適宜的地理位置,有利的地貌部位,因此能夠比較完整地保存並清楚展示其歷經早古生代、中生代、新生代等漫長的地質歷史演變過程和所經歷的複雜的動力、熱力變質作用,使之成為研究該構造帶出露最為良好的地點。此外變質岩區由於受海浪、風沙長期作用,形成的諸如浪蝕穴、
風蝕壁龕、
風動石、
象形石等豐富多彩的海岸地貌現象,具有重大的科研價值,也是難得的科普教育基地。
崇真殿
崇真殿 位於深滬鎮港阜居,始建於唐,元末遷建今址。1993年按原樣翻建,延二層體的排樓山門拾階而上,直通天井至正殿,構成元代道觀建築風貌。現殿中還保存著一尊宋代的石雕——玄天上帝。
寶泉庵
寶泉庵位於深滬鎮南春居,始終於唐代;原有一山門、二殿宇,本為
佛教寺院,宋代配祀道教保生大帝,即有“庵官”之稱;明嘉靖年間被倭寇燒毀山門和中殿。一九四九年,後殿西廂再遭國民黨飛機轟炸。八三年華僑集資重建。現宮中完整地保存著清鹹豐十年從台灣學甲隨駕分靈而來的木雕
保生大帝(大道公)一尊以及同期傳入的數百方古漢方(內科、兒科、外科、眼科等)。
百公廟
百公廟建在深滬東胺沙,廟中供一尊“百公”神像。相傳建於一百七十多年前。那年古歷二月初九,颶風過後,離深滬不遠的海面漂浮著一百個屍體。漁民把屍體打撈起來,埋葬在一起,並建小廟以之悼念。
五十四
五十四 在“百公廟”北側,是漁民出入港口的重地,傳說在八十多年前有五十四個漁民打扮的試題漂到此處,故而得名。
研究價值
保護區的建立,可為研究古
海洋、古
地理、古
氣候、古
植物,研究台灣海峽地質構造與海平面升降運動及太平洋地質板塊運動,研究
泉州古港海外交通史提供可靠的科學依據。長期以來,福建泉州、晉江一帶有過“沉東京,浮福建”的古代傳說,且影響深遠。海底古森林和壯蠣礁遺蹟的嚴格保護,將有利於深滬灣和台灣海峽的地質構造運動和地震的研究。
相關榮譽
自1986年發現以來,先後於1990年6月被定為縣級保護區,1992年被國務院以國函92(166)號文確立為國家級海洋自然保護區。
旅遊攻略
氣候:亞熱帶季風氣候,建議夏季遊覽最佳,可觀賞到繁茂的紅樹林。
住宿:如想留宿,可到鎮區旅舍,深滬鎮區有旅舍,酒店。一半不須預定就能住到。
交通:從泉州、
廈門出發都有直達車;從泉州、廈門出發每日都有多班公共汽車可直達。
美食:魚丸——深滬美食。深滬的魚丸在整個泉州地區都是很有名的。其特點為:堅韌雪白,不易變質,入口柔潤清脆。因為這裡所制的魚丸不但技術較講究,取料也較純真。都是用
鰻魚、嘉臘魚、敏魚等上等魚類。大的魚丸還專用寺香、碎瘦肉作餡。另外,用肉骨清湯和油蔥、瘦肉等配煮,熟時,香津適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