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河行洪區

淮河行洪區的行蓄洪區共有28處,總面積為3903 km2,耕地面積為343萬畝。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淮河行洪區
  • 行蓄洪區:28處
  • 總面積為:3903 km2
  • 耕地面積:343萬畝
淮河行洪區簡介,淮河行洪區發展,淮河行洪區功能,主要問題,

淮河行洪區簡介

雖然行蓄洪區原來就是滯蓄洪水的天然場所,不適合人類居住,但由於我國是個人多地少的國家,特別是淮河流域人口密度居全國七大流域之首,土地資源十分寶貴,出現了人與水爭地的突出矛盾,這一矛盾現在還不可能一下子解決。要廢棄行蓄洪區,實行退田還湖還河,需根據淮河流域防洪規劃和社會經濟發展水平逐步實行。因此,淮河流域的行蓄洪區在今後較長的時期內還將存在。

淮河行洪區發展

隨著經濟發展和社會進步,行蓄洪區內的人民也要和全國人民一罪阿樣奔向小康社會重付束檔。在這高洪水風險,人均只有1~2畝地的農業生產區,最多也只能解決溫飽問題,無法建設小康社會,更無法實現可持續發展。為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實現社會經濟可整罪院乘持續發展,為減少洪澇災害損失,必須使人口、財產從高風險區向低風險區轉移。目前,我國正處於城市化快速發展階段,據預測,到2010年和2030年我國的城市化率將由目前的32%提高到約40%和50%,屆時農村人口將由目前的8.8億分別減少到8.3億和7.2億左右,考慮到人口增長因素,這兩個階段相應大約分別有0.72億和1.4億農村人口脫離對土地依存進入城鎮。行蓄洪區的人口遷移要抓住這社會發展的機遇,鼓勵和扶持行蓄洪區的民眾優先進入城鎮,以減少行蓄洪區的人口數量。將區內的大部分居民遷移到城鎮,從事農業以外的其他職業,脫離對土地的依賴;留在行蓄洪區的少部分居民採用規模化經營方式,經營行蓄洪區的土地資源,使其龍采疊過上小康生活。

淮河行洪區功能

近期行蓄洪區的基本功能是防洪和農牧漁業生產。由於行蓄洪區內居住著約200萬民眾不可能在短期內全部移民,近期還應建設必須的安全設施,以保障行蓄洪時民眾的生命安全和行蓄洪區防洪效益的發揮。
遠景行蓄洪區的基本功能是防洪和生態。按照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原則,取消行洪區,做到為洪水讓路,實現退田還湖還河,將其改造為草場和濕地,調蓄洪水資源,改善流域生態環境。改造蓄洪區,提高進洪標準。實現生態環境優良、社會經濟可持續發展。

主要問題

人口數量超過土地承載力。淮河流域28處行蓄洪區,總面積為3903 km2,耕地343萬畝,區內土地易受淹,受成沒有踏付請保證,承載人口能力小。以前是人少地多,能勉強維持生活。現在人口增長幅度大,2004年人口約200萬,人口密度為每平方公里500多人,人均耕地1~2畝,已超出了土地的承載能力。
經濟落後。由於行蓄洪區啟用標準普遍較低,區內民眾安全居住問題還沒有很好解決,生產、生活極不穩定,經濟發展十分緩慢,部分民眾溫飽問題尚未解決。
啟用困難效果差。由於人與水爭地矛盾突出,行洪區內部分民眾擅自加高行洪堤,使之超過設計蜜備淚行洪水位約2米,且行洪區未建進退洪閘(荊山湖進退洪閘在建),汛期啟用行洪區時需要臨時扒口或炸口行洪,不僅操作難度大,而且往往達不到預期的行洪效果。由於行蓄洪區不能及時有效啟用,加大了幹流的防汛壓力,也加大了區域洪水風險。
安全設施不足。行蓄洪區安全設施建設對保證行蓄洪區內居民的生命安全,減少財產損失,改善區內懂牛愚生產生活條件等發揮了重要的作用。但從多年實際運用來看,現有的安全設施遠不能滿足行蓄洪區居民避洪保全、減少損失的需要。
管理工作薄弱。行蓄洪區為特殊的社會區域單元,由於管理的相關政策和規定不完善,區內土地利用、社會經濟發展、人口控制等管理不適應洪水規律;管理機構及經費不落實,致使已建的安全設施得不到必要的保護和及時維修。
管理工作薄弱。行蓄洪區為特殊的社會區域單元,由於管理的相關政策和規定不完善,區內土地利用、社會經濟發展、人口控制等管理不適應洪水規律;管理機構及經費不落實,致使已建的安全設施得不到必要的保護和及時維修。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