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安廟會

淮安廟會

淮安都天廟會是融民間藝術、宗教信仰、物資交流、文化娛樂為一體的傳統民俗文化活動。據傳此會是紀念唐朝御史張巡的,每年農曆四月十日左右舉行一次,參與者多是商家。每次廟會,城市各家都掛燈結彩,廟會上結紮的彩轎、彩亭等竭盡浪費。出會路程是,早上在都天廟街集合出發,途經各主要街巷,中晚飯都在定好的地點,由各行業送來吃。出會場面十分宏大,一路表演戲鬧、說笑、逗唱,十分有趣。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淮安廟會
  • 節日時間:農曆四月十日
  • 節日類型:傳統
  • 節日起源:紀念唐朝御史張巡
起源,簡介,評酒會,小人會,高神會,

起源

舊時,迷信活動中最大的是廟會,而且次數頻繁。如農曆正月初九玉皇大帝誕辰;四月初八釋迦牟尼誕辰;二月十九南海觀音香期;三月初三幡桃會;四月廿眼光菩薩香期;五月十七都天廟香期……每次大的廟會城市各家都掛燈結彩,廟會上結紮的彩轎、彩亭等竭盡浪費。

簡介

作為一種傳統民俗,淮安都天廟會據傳此會是紀念唐朝御史張巡的。每年農曆四月十日左右舉行1次。參與者多是商家。為了出好會,前3天就作好準備。出會路程是,早上在都天廟街集合出發,途經各主要街巷,中晚飯都在定好的地點,由各行業送來吃。出會場面十分宏大,前面是由4人抬的 2面大鑼鳴聲開道,後面是幾面彩旗飄揚,隨後是花船、挑玉器花籃擔子。挑擔子的是年青男子,走起路來像花旦似的。還有小黑驢背著潘巧雲,牽驢的是海和尚,一路表演戲鬧、說笑、逗唱,十分有趣。每到有錢人家門口與衙門處,都要賞給點錢或茶食等物。
遊藝中最好看的要數 “抬閣”和撐“錢傘、香傘”。閣子是木製的,有4、5層,共12架,每架都有幾齣戲,如“霸王別姬”、 “打漁殺家”、“空城計”等等。全由10歲左右的小孩化妝成角色坐在裡面,抬閣人都是經過訓練的,腿步一致,不能亂,因為一亂就會歪斜。撐“錢傘”的最難,錢傘是用銅錢一個個辮綴起來的,直徑有5尺,穗子有2尺長,以紅緞繡花製成,中間1根木柱支撐,約有100多斤。到家門前,一放鞭,扛傘人就將“錢傘”轉的嘩嘩響,玩的全是武功。“香傘”是把1根根香串起來做成傘狀,它撐起來不能轉也不能動,一天下來,香不能斷1支,它表演的是輕功。以上表演人員,到時都另有人替換。
最後,對廟會中表演的節目,還要作評比,看哪個行業演的好。當時,較出名的是裁縫吹笛子,有人連吹1、2個小時不停息。鎮定江、蘇州的高手也來賽過,都吹不過淮安人。

評酒會

解放後,私人釀酒一度停止,統歸國營。1985年後,民眾中又興起釀酒熱。尤其是“三溝一河”所在地,槽坊星羅棋布,煙囪到處林立,釀酒群體似雨後春筍般地發展起來。有的還不惜用重金請來專家學者作指導;有的引用外資發展生產,或轉讓科技大學的技術,生產走向現代化。 人們鑽研釀酒技藝,也蔚然成風。如洋河鎮平安村,家家都會釀酒,連11~12歲的孩子也會踩曲醅窖。人們的口語說:“釀酒沒有鬼,全靠土和水”。由此可見釀酒之風行。
“三溝一河”為了保其名譽,還經常舉辦評酒會,以促進技術的提高。評酒會上評酒員身著白罩衫,淨好口,按號入座 。然後將服務員送來的酒,倒出半杯。一嗅,以辨其香;一晃,以觀其色;一呷,以辨其味。然後按色、香、味打分。每當廠家的酒獲金牌、銀牌、銅牌或省優、部優等稱號時,人們都鞭炮連天,像度重大節日一樣,熱烈慶賀。隊前往廟堂敬香,禮拜彌勒佛像。

小人會

規模後發展到28班會。如農民的“天農會”,糧行的 “天谷會”,商業的“天安會”,飲食業的“天佑會”,理髮業的“天真會”,民船業的“天盛會”和首飾店的“天寶會”等。數千名會眾分布周圍各鄉鎮。每逢出會,街道上搭起布棚,隊隊班會,旗鑼傘扇,亭台牌燈,戲獅舞龍,花船跑驢,蛤蜊精及馬戲等相繼巡迴表演。會期由1天延長到3天,小人會也因彌勒佛笑口常開而改名為“笑人會”。
行會期間,運河上駕起浮橋,停航3天。在3里長的街道上,開展各式商貿活動。民國14年,國民政府要員在行會期間路過平橋,強行拆除浮橋,使笑人會不歡而散。24年,平橋笑人會恢復活動。後因兵火廟毀,不再舉行。 古鎮板閘,也有小人會的習俗。會期為每年農曆四月十八日。民國20年,淮關裁撤,板閘小人會不再舉行。

高神會

舊時,淮安新城高神廟於農曆四月二十二日出會。會眾奉廟中三官駕出巡。三官駕即天官、地官、水官三官同位於1座鑾駕之中,比普通神駕大得多。駕門兩側有副對聯:“天地而外惟有水,神仙之道在通神。”駕前有文武二班,文班在前,為道士和太監;武班在後,為刀斧手與馬井。馬井俗稱跳大神者,即尊神的衛士,也是幼時生病允願而來,拜師習藝,學成“神功”。出會時,上身赤膊,胸部有鐵如意烙印,用鐵扦穿過肋部,以鎖鉗嘴。左手持黃表,右手執鋼鞭,往來跳躍,在神前護駕,供神驅使。遂後,將放在香爐內燒紅的鐵扦,用手連續試抹,每抹1次,只見青煙直冒,而手掌卻沒傷沒泡。馬弁所到之處,婦孺迴避。
傳說馬奔手中鋼鞭,專打“不潔之人。”高神會執事不多,僅新安、成安、寶安、福安等班會。神駕出巡,由下關、閘口過東門至北門,經三城內外,自河下二帝閣向西,至窯溝篆香樓登壇。篆香樓供奉“三官”太太,為天官、地官、水官的行宮。淮關裁撤後,高神會改在河北後坊火星廟登壇,不久即廢。 天齊廟會 舊時,每年農曆三月廿八日,漣水高溝鎮舉行天齊廟會。據說是紀念東嶽大帝誕辰的。高溝天齊廟建於明萬曆年間。 在廟會的前3天,一些僧道和善男信女們,就忙著布置會事,並藉此向人募集錢財。
三月廿六日下午,許多人就送來成封條香、檀香,在正殿前的石鼎內焚燒。煙霧鐐繞,晝夜不停。 二十八日早晨出鑾時,前有三班六房扛著“肅靜”、“迴避”的木牌開道。金瓜、朝天凳刀、劍、戈、矛,氣焰森森;朱雀旗、玄武旗滿天飛舞。還有1個哨報的“馬匹”,上身赤膊,下身著紅褲,鼻插鋼針,手持鐵鞭,凶神惡煞,跳躍前進。還有土地神座,作為地方官,在前引路,接著是東嶽鑾駕,伴隨著幾班鑼鼓彩棚和隨侍人員,緊擊慢敲,沿著街坊、鄉村巡行,觀者如雲。 偶像坐在轎里,轎後跟著1個假大老爺,頭戴關官帽,翻穿皮馬褂子,騎在獨木槓上,由小差抬著。後面還有1個小差,挑著“茶食擔”,前擔是糞箕,後擔是尿桶,內盛驢糞馬尿,供假大老爺憩息時充飢。還有裝扮地保的,時而向假大老爺回報地方案情,假大老爺聽了,不問青紅皂白,將報案者責打20大板,以顯示威風,這是人們對昏官的嘲諷。
廟會上還有“優擎”、“抬閣”。“優擎”由4個木製坐架安裝在旋轉木盤上,木盤由1丈6尺長鐵柱撐著,上坐身著彩衣的仙女,在木盤旋轉中輕歌曼舞。“抬閣”也是木坐架組成,主要表演一些傳統京劇,如“武松打店”、“呂布戲貂蟬”等。還有高蹺舞,表演“八仙過海”、“水鬥魚翁”等節目。加上僧侶吹奏著管、笛等樂器,引得觀眾不斷喝彩。直到日落西山,才盡情歡散。天齊廟會在高溝曾盛極一時。清光緒間,一次廟會釀成船翻人亡的慘事,此後就很少舉行了。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