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關(江蘇省淮安市下關鎮)

下關(江蘇省淮安市下關鎮)

江蘇省淮安市淮安區下關鎮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下關
  • 行政區類別:江蘇省
  • 所屬地區:淮安市淮安區
  • 著名景點:東盤龍石柱
輝煌歷史,主要地名,東仁橋,信用合作社,東盤龍石柱,大壩,市河石板橋,木板房,中市口田宅,地貌,水文,氣候,

輝煌歷史

落在淮安市淮安區的淮安古城,是國務院1986年批准的全國歷史文化名城。在淮安古城新城東西兩側,有兩個呈翼型對稱坐落的古鎮,西傍運河的是有著千年歷史的河下古鎮,而東撫新市河的則是淮安非常著名的新城東門外下關古鎮。有千年職稱
下關古民居下關古民居
據乾隆《淮安府志·卷五·城池·關》中所載,柳淮關即為下關。鎮襲關名,古老的下關,自古商戶聚集,是城東著名的一市,即“冶市”。下關原本擁有與河下相近建築風格的石板街、青磚木板房,石板街可惜在二十年前下關大街的一次改造中換成了水泥路面,沿街商戶在得到經濟發展的同時,更是改造了自己的店面以及自己的居住環境,木板房已經不多見,但是下關大街古鎮街道昔日的格局仍然完好的保存著,不少歷史的遺蹟仍然留存其間。古老的街道、巷陌名稱仍然沿用,如:堂子巷、和合巷、安樂巷、卜家巷、關帝廟巷、殺豬巷、宰牛巷等等。歷史上這裡曾經存在過的廟宇祠堂大致有:水月院、招賢院、關帝廟、土地廟、如意庵、吉祥庵、地藏庵、雲台庵、東井庵、白衣庵、火星廟、海神廟、土地祠、檔神祠等等,其中海神廟之名還頻繁出現在《淮安府志》區域性的地圖之上,有時在地圖中不署下關之名,但有海神廟之注。根據記載:“下關海神廟每年設有廟會,於農曆四月初十齣會。初九日為小會。成群善男信女雲集與此,焚香禮拜,求神賜福。十日五鼓,大殿前天爐旁用長竹支成三腳架,上懸大串鞭炮。馬弁上身赤膊,腕插鐵針,手執鋼鞭,在鞭炮燃爆的煙火中往來跳 躍,迎接海王神升壇。眾班役抬神像出宮,旗鑼傘扇前導,金瓜鋮斧護衛,青海爐香菸繚繞,並有花擔、玉器擔、花鼓會、花籃會和香會等隨行。神駕於南角樓乘班船南巡。船隻首尾銜接,鑼鼓喧天,族旗招展,綺麗耀眼。下午至寶應泰山殿登壇。會眾或步行,或乘船,或坐獨輪土車,隨神駕至泰山殿敬香。第二天,神駕仍乘班船迴鑾。行會期間,海神廟香火很盛,廟祝備湯圓供香客食用。俗云:“海神廟的湯圓,現成(盛)”[此段引用]
民國時期下關鎮信用社民國時期下關鎮信用社
下關還有一些必備的民間機構,如“中市口”的下關水龍局;東仁橋東側,擁用著超過兩百年歷史的老字號浴室“日新池”等等,可惜今都已面目全非,大多不復存在。
在歷史上,下關還為淮城的整個防禦體系擔負著重要的使命。因為下關和河下對稱於城北兩側,歷朝都建有圍砦,設有箭樓、營壘。從宋、金時期阻擋金兵饒城攻堅,到清朝淮安府城署漕督大興王公環築外圩,“圍砦之役又興焉”,“起新城東北角,轉屬城東”即“下關圍也”。

主要地名

東仁橋

位於下關大街之西,橫跨新市河之上,古時向西進新城東門數十步即見衛城隍廟和圓明寺。向東則進下關,為下關之西出口。今東仁橋為一座近幾十年翻建的磚石拱橋,俗名稱“西大橋”,原橋為木製,已毀。
下關大街四爪盤龍祥雲柱下關大街四爪盤龍祥雲柱

信用合作社

“淮安縣淮城區下關鎮信用合作社”舊址。民國38年3月11日淮安撤銷淮城市,建立淮城區,隸屬淮安縣。6月 淮安縣生產合作社推進杜成立,後改稱淮安縣生產合作總杜。今下關大街“淮安縣淮城區下關鎮信用合作社”舊址建築保存完好,門楣招牌提字仍清晰保留。

東盤龍石柱

下關大街中市口東盤龍石柱。歸屬不詳,造型為四爪龍飛盤祥雲,現露出路面約半米,斷面直徑約為30厘米。據周圍民眾口述,深埋地下應還有較長一段。民間曾有“五爪為龍,四爪為蟒”的說法,根據“五爪君,四爪王公,三爪官員”的原則,此石柱龍應屬皇室成員或王公專用,出現在下關,或許還和某位重要歷史人物有所聯繫。石柱露出路面部分今被來往車輛磕碰,
已經傷痕累累,現亟待保護。

大壩

城磚壘砌的市河“大壩”。寬不足3米,長約10米,由城磚與條石壘砌而成,是調節新市河口水流的一處壩口。清光緒年間《淮安城市附近圖》中標註此為“大壩”,與今稱相同,清前期《淮安府城圖》中標註為“新市河壩”,是一處能在不同版本的地方地圖上留名的歷史遺存,可見當時其作用與價值。
新市河壩(大壩),與市河石板橋新市河壩(大壩),與市河石板橋

市河石板橋

由六條長約5米,寬不足1米的青石拼合而成,每條石板兩邊都有扣槽,始建、原貌不詳。與今河下古鎮中保存完整石板橋---萍果橋有過之而無不及。

木板房

下關大街之東,有目前下關保存最為完整的木板房。如果未來拆遷涉及到此,建議完整的保留,並移遷至河下,是一座不可多得,且與河下建築風格相近的古建築。

中市口田宅

“田氏,下關一大戶也”。50年代房屋被充公,後為淮安縣糖菸酒公司宿舍,由田氏後人居住,現僅存青磚、小瓦、抬梁結構硬山式房屋10餘間,其延街正門上方曾有石額,今已經被破壞
過半,只能見其框線花紋,已不知原刻內容。
中市口田宅與周氏日新池中市口田宅與周氏日新池
以上僅為下關大街沿線的部分古建資源概況,眾多歷史名人、官府遺存等資料正在進一步的整理之中。(返璞歸真)

地貌

下關區境位於寧鎮山脈複式背斜西段,為低山、丘陵、沿江洲地地貌。沿江一帶最低標高海拔6.2米,東南部地勢高於西北,平均海拔7.3米。西、北瀕臨長江14.7公里,自北向南有幕府山、老虎山、象山、獅子山(古稱盧龍山)。地貌形態為殘丘和崗地,地形坡度較陡。殘丘岩性主要為白雲後灰岩,砂岩,泥岩組成,風化層厚1~5m不等,鬆散。崗地主要由下蜀土構成,厚度一般在5~10之間,局部地帶在10m以上。

水文

下關區境內地勢低洼,溝塘眾多,有外秦淮河、外金川河、護城河,以及南十里長溝等河道,東南臨玄武湖。其境內的護城河、秦淮河、三汊河等縱橫交錯。

氣候

下關區地屬北亞熱帶濕潤氣候,常年氣溫略低於市內中心地區。在氣候區劃上,下關區屬北亞熱帶濕潤氣候,處於西風環流控制之下,季風顯著,四季分明,冬季受歐亞大陸氣團影響較深,天氣晴朗、寒冷、乾燥。夏季受歐亞大陸低壓區影響,天氣炎熱,雨水充沛。春秋兩季是冬、夏交替過程中的季節,多以乾燥涼爽天氣為主。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