淡滲利濕

淡滲利濕,即利水滲濕,祛濕治法之一,適用於水濕內盛所致的水腫、癃閉、泄瀉等病症。指通過用甘淡滲濕藥物使濕邪從小便排出的方法。臨床用於泄瀉清稀、小便不利、舌苔白、脈濡等偏濕證候,常用茯苓、豬苓、澤瀉、薏苡仁等。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淡滲利濕
  • 類別:中醫基礎術語
概念,解讀,中醫套用,注意事項,

概念

指用甘淡滲濕藥物使濕邪從小便排出的方法。

解讀

“淡能滲濕”。淡滲,就是用甘淡的藥物利水滲濕,使水濕從小便排泄而治療腹瀉的一種治法。《內經》上說:“濕勝則濡瀉。”《難經》也說:“濕多成五泄。”中醫理論認為,由於脾運不健,小腸泌別失職,水液不能滲入膀胱而偏滲於大腸,水反為濕,而成泄瀉。治療上,濕邪不祛,泄瀉難止。而祛濕之法,除健脾以治其本外,還可利用人體的自然生理通道, 通過套用利小便藥物,使水液下滲於膀胱的量增加,而下注大腸的量減少,從而達到“利小便之所以實大便”的目的。即《素問·陰陽應象大論》所謂:“其下者,引而竭之。”《傷寒論》164條云:“複利不止者,當利小便。”這裡明確提出“利小便”法治複利不止。《景岳全書·泄瀉》提到:“治瀉不利小水,非其治也”。李中梓在《醫宗必讀》中提出治瀉九法, 把淡滲法列為九法之首。可見,“利小便可以實大便”的方法源於《黃帝內經》,成熟於《傷寒論》,發揚於明、清。

中醫套用

適應症;治療水濕內盛所致的病症。主要適用於小便不利、水腫、淋病、痰飲、濕溫、黃疸、濕瘡等水濕病證。本類藥物過用容易耗傷陰液,陰虛津傷者應慎用。
代表藥物:以豬苓、茯苓。滑石、冬瓜皮、通草、玉米須為主。配合桂枝等通陽化氣;白朮等健脾運濕。淡滲藥常與化濕藥結合使用。
代表方劑
1、五苓散
組成:豬苓、茯苓、澤瀉、白朮、桂枝
主治:膀胱氣化不利之蓄水證。症見小便不利,頭痛胃熱,煩渴欲飲,甚則水入即吐;或臍下動悸,吐涎而頭目眩暈;或短氣而咳;或水腫,泄瀉。舌苔白,脈伏
2、豬苓湯
組成:豬苓、茯苓、澤瀉、阿膠、滑石
主治:水熱互結證。症見小便不利,發熱,口渴欲飲,或心煩不寐,或兼有咳嗽,嘔惡,下利,舌紅苔白或微黃,脈細數。又治血淋,小便澀痛,點滴難出,小便滿痛者。

注意事項

水濕壅盛之證,病機常涉及風寒外襲,氣化受阻;或水熱互結,水道不利;或表虛受風,濕郁肌表;或脾虛濕盛,氣機壅滯等,故本類方劑常配伍解表、清熱、健脾、理氣等藥。另外過用容易耗傷陰液,陰虛津傷者應慎用。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