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濕蠲痛湯

除濕蠲痛湯,中醫方劑名。出自《證治準繩·類方》卷四。具有祛濕通絡,蠲痹止痛之功效。主治痹症,濕邪偏重,身體沉重痠痛,天陰加重或發作。

基本介紹

  • 出處:《證治準繩·類方》卷四
  • 功用:祛濕通絡,蠲痹止痛
別名,組成,用法,功用,主治,方義,運用,加減化裁,使用注意,附註,重要文獻摘要,

別名

除熱蠲痛湯(《金匱翼》卷六)、除濕捐痹湯(《雜病源流犀燭》卷十三)、除濕蠲痹湯(《類證治裁》卷五)。

  

組成

蒼朮(米泔浸,炒)二錢(6g),羌活、茯苓、澤瀉、白朮各一錢半(4.5g),陳皮一錢(3g),甘草四分(1.2g)。

用法

水二鐘(400ml),煎八分(320ml),入薑汁、竹瀝各三二匙(20-30ml)服。

功用

祛濕通絡,蠲痹止痛。

主治

痹症,濕邪偏重,身體沉重痠痛,天陰加重或發作。

方義

本方以蒼朮、白朮同炒,相濟祁須,祛濕除痹;羌活氣雄善散,長於祛風濕,通經絡,利關節,止痹痛,凡風寒濕痹,骨節酸痛,每持為要藥;三藥合用,其效益彰。復以澤瀉、茯苓淡滲利濕,導濕下行;陳皮理氣化濕;入薑汁辛散開郁以行痹,竹瀝善透經絡,“其純陰之性,雖假火逼,然須薑汁鼓動其勢,方得應手取效”(《本經逢原》);甘草調和諸藥。綜合全方,具有祛濕通絡,蠲痹止痛之效。

運用

臨床運用以身體沉重酸痛,天陰即發等為辨證要點。重在除濕通絡為主,臨床上用於治療濕熱偏勝之關節疼痛等病症。如風濕性關節炎、類風濕性關節炎、肩關節周圍炎症等屬於濕邪留著,疼痛留有定處者。

加減化裁

在上痛,加桂枝、威靈仙、桔梗;在下痛,加防己、木通、黃柏、牛膝。

使用注意

按:《靈驗良方彙編》有威靈仙、桂枝。

附註

附方1除濕蠲痛湯
組成:羌活、蒼朮各一錢,當歸、川芎、白芷、防己、黃柏、南星各八分,威靈仙、紅花各六分,桂枝五分。
主治:濕熱流注經絡,四肢百節流布走痛,紅腫或死血。
出處:《濟陽綱目》卷七十八
附方2除濕蠲痛湯
組成:蒼朮一錢五分,羌活一錢,茯苓一錢,澤瀉一錢,白朮一錢,陳皮八分,防己七分,木通七分,黃柏(鹽酒炒)七分,牛膝(酒焙)八分,檳榔五分,大腹皮(酒洗)五分,甘草三分。
主治:中濕。
出處:《便覽》卷一
附方 蠲痹湯
組成 當歸,羌活,薑黃,黃芪,白芍藥,防風各一兩半(9g),甘草半兩(3g)。
功用 益氣和營,祛風除濕
主治 風濕相搏,身體煩疼,項臂痛重,舉動艱難,及手足冷痹,腰腿沉重,筋脈無力。
出處 《楊氏家藏方》卷四

重要文獻摘要

1、《準繩·類方》:“主治痛痹。”
2、《景岳全書》:“主治風濕痛痹。”
3、《張氏醫通》:“主治身體沉重痠痛,天陰即發。”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