種類
(1)短期賒銷。
例如,消費者在某家
零售商店購買商品,這家商店規定無需立即付清貨款,有一定的賒銷期限,如果顧客在期限內付清貨款,不付利息;如果超過期限,要計利息。
消費者購買住宅時,僅需支付一部分房款,但須以所購買的住宅作為
抵押,向銀行借款購買;以後按照借款契約規定在若干年內分期償還
銀行貸款和利息(每月還款數額和每月租別人的房屋的租金數額差不多)。買主用這種方式購買的房屋,有裝修、改造和出售權,而且房屋的價值不受
貨幣貶值的影響。分期付款購買住宅,實質上是一種長期
儲蓄。
(3)購買昂貴的消費品。
分期付款。消費者在某商店購買電冰櫃、昂貴家具等耐用消費品時,通常簽訂一個
分期付款契約,先支付一部分貨款,其餘貨款按計畫逐月加利息分期償還。如果顧客連續幾個月不按契約付款,商店有權將原售貨物收回。
(4)信用卡信貸。
美國是信用卡的發源地。美國信用卡有兩大類:
一類是由大百貨公司、超級市場發給顧客的,顧客可憑卡在公司所屬商店賒賬購買商品;
另一類是由
金融機構印發的信用卡,在全世界都可使用。
優點
開拓國內市場,擴大國內需求是我國
經濟發展的基本立足點和長期戰略選擇,所以有效刺激消費是我國經濟保持長期穩定增長的重要保證。尤其重要的是,當前我國
經濟運行呈現供給相對過剩和
通貨緊縮的特徵,消費品市場從賣方市場格局向買方市場格局轉化;而另一方面,居民儲蓄率日趨高升,
邊際消費傾向遞減,在此情況下,國家近年先後出台了一系列擴張
投資需求的
財政政策與
貨幣政策,但從
消費領域看,消費市場依然偏淡,擴張投資需求刺激消費作用有限,進一步
擴大內需、刺激消費還有賴於發展
消費信貸進而擴張
有效需求。我們知道,投資和消費是
經濟增長的兩個輪子,要使投資拉動經濟成長的態勢得以持續,
消費需求必須及時跟上,發展
信用消費正是擴大消費需求的一種重要途徑。從全社會看,由於消費與生產不可能完全同步,消費總是滯後於生產,兩者之間存在著一定的滯差,
消費信貸的實施有助於增加
即期消費,保持生產與消費的良性循環。在當前
經濟形勢下,
消費信貸尤其具有以下特殊重要的現實意義。
消費信貸是調節當前
巨觀經濟的有效措施。
消費需求不足可以說是當前我國
經濟增長中的一個突出問題,積極開展
消費信貸,通過
消費信用支持需求擴張,可以達到啟動消費品市場帶動經濟成長的目的。政府通過
消費信用引導消費者的支出投向,有意識地加速或延緩某類消費的社會實現,還可以有效促進
產業結構調整和升級,實現
經濟結構的最佳化,使經濟成長步入良性循環。
消費的增長始終是
經濟活動的出發點與歸宿點,以消費為導向也正是市場經濟發展偽真諦。
居民消費的增長與
消費需求結構的升級正是
經濟規模擴展與經濟向更高層次進化的根本推動力。據測算,
居民消費對
國民經濟增長的
貢獻率,韓國為64.8%,日本為66.4%,美國為68%,而我國該項
指標約為50%。在
已開發國家,
信用消費占其整個消費的比重達30%。按此計算,在我國可增加消費1300億元左右,將帶動消費增長約4.5個百分點,若消費對
經濟成長貢獻率為50%,則最終可拉動經濟成長2.3個百分點。目前我們的
消費水平在達到小康之後,面臨
消費升級,一次性大額支付是其中一個重要特徵,也會是一個經常遇到的問題。通過
消費信貸,使部分急需改善生活條件並有一定
經濟實力的居民提前實現對住房、汽車等高價值消費品的需求,也有利於提高生活水平的質量,促進社會
消費升級的順利實現。事實上,
消費信貸是一個人乃至一個民族有沒有信心的標誌——敢不敢於花未來掙的錢,因此,通過發展消費信貸,可以從根本上改變傳統的制約消費的政策和觀念,把消費和勞動生產有機起來,激發勞動者的勞動熱情,提高
勞動生產率,最終提高人民消費生活水平。
最後,發展消費信貸可以最佳化社會信用結構,使債權和債務有機地結合起來,從而提高信用內在約束機制和全社會的信用水平。 在目前我國
畸形的社會
信用結構中,居民高債權,政府和企業高債務,銀行高風險。風險和收益是絕對分離的。發展消費信貸可以最佳化居民的
資產結構,使居民的收益和風險通過
信用消費的方式相結合。
消費信貸和儲蓄對於
貨幣流通的作用恰恰是相反的,前者是未來的收入現在使用,而後者是現在的收入未來再用。發展
消費信貸也是構建市場儲蓄向投資轉化機制的重要措施。此外,發展
消費信貸可以延伸貸幣政策和
信貸政策的作用範圍,是調整銀行資產負債結構的有力工具之一。到目前為止,
貨幣、
信貸政策都是在
短缺經濟中發揮促進生產作用的,而通過
消費信貸可以使貨幣、信貸政策延伸到消費領域,建立消費主導型的
經濟成長方式。更進一步,通過政策作用範圍的延呻,可以幫助銀行調整資產負債結構,提高銀行效率和效益。
中國現狀
現狀分析
何謂信貸?金融學認為,信貸是體現一定
經濟關係的不同所有者之間的借貸行為,廣義的信貸即
銀行信用,是債權人貸出
貨幣,債務人按期償還並支付一定
利息的信用活動,它包括商業銀行存、放款、
結算等各項資產負債業務。狹義的信貸僅指
銀行貸款。這一定義顯然過於狹窄。《簡明大不列顛百科全書》則認為,信貸是一方(債權人或放貸人)向另一方提供商品、
貨幣、服務和
有價證券,另一方(債務人或借款人)依約定償還的
交易行為。這一定義比較全面地概括了“信貸消費”之“信貸”。因此,信貸消費是
經營者一方向消費者提供為生活目的之需的
貨幣、商品、服務或
有價證券,消費者依約定時間、方式遲延償還貨幣的消費
交易行為。因此其既包括
金融機構向消費者放發的
消費信貸,也包括其他
經營者的賒銷。從時間上來看,包括不定期付款和
分期付款。就信貸消費的法律關係而言,主體一方是
經營者,包括商業銀行、
零售商、服務提供者、其他
商業性金融機構等,另一方是消費者;其客體是
貨幣。信貸消費具有信貸性、債性、
信用性、國家干預性、巨觀調控性等特性。
存在問題
信貸消費作為啟動消費,拉動
經濟增長的重要舉措,至今並未產生預想的效果,究其原因是我國信貸消費存在諸多問題,消費者不敢、不能或沒有機會信貸消費,因此,加強信貸消費立法,從法律上消除信貸消費的障礙,是當前亟待解決的問題。
信貸消費在我國剛剛產生,無論是
經營者還是消費者,對信貸消費都知之甚少,幾乎毫無經驗,因而出現了諸多問題,主要的問題是:
1、消費者對信貸消費缺乏安全感
消費者在消費商品或服務時,面臨著多種風險,如生理風險、
金融風險、功能風險、心理風險。消費者自然想讓風險最小化。但是,因為信貸消費作為一種新的消費
交易行為,大多數消費者對此毫無經驗可言,因而,進行這種購買帶有更大的風。其次,提供信貸消費的
經營者比較複雜,除對諸如國有商業銀行外,消費者對其他經營者(如
零售商等)的資信知之甚少,甚至一無所知,因而,對經營者存在不信任感;再次,隨著
經濟轉型,改革的深入,人們原有的一些福利在調整,而且醫療改革、教育改革等多種涉及人們切身利益的改革未來發展形勢不明朗,預期消費中不可知因素太多。加之職業的不穩定性加劇,一量收入減少,發生支付不能,消費者的基本權益如生存權能否得到保護?多大程度的保護?諸如此類的問題沒有明確。最後,信貸消費契約一般是由在
經濟方面具有絕對優勢地位的
經營者事先擬定的格式契約,其可能將預定的契約條款強加於消費者,從而排除雙方就契約條款進行協商的可能性。經營者完全可能利用格式契約處心積慮地保護自己的權利,而可能損害消費者的利益。諸多因素使消費者對信貸消費產生不安全感,感到風險太高,畢竟消費安全是消費者關心的首要問題,“如果感到風險很高,消費者自然不會購買。”
2、信貸消費條件太苛刻
對於消費者來說,我國目前信貸消費條件太苛刻,一是信貸消費付款期限較短,小汽車一般為一年,
住房按揭一般是10~20年,最長的也僅30年。這要求消費者必須有高收入,以北京市為例,目前能夠享受信貸消費的知識分子大多是公司或行業內的高薪者,其家庭月收入多在5000元以上,對於一般消費者而言,每月近2000元的還貸費讓他們有心無力?。以成都市為例,目前一般家庭的月收入1200~1500元,要支付上千元甚至數千元的信
貸款是不可能的。僅此條件就將絕大多數消費者排除在信貸消費之外,無怪乎信貸消費難形成規模,從而拉動
經濟發展,另外還有諸如職業、年齡,甚至戶籍等條件限制。究其原因,主要是因為:
(1) 我國至今並未建立起完善的個人信用評價和監控制度,
經營者對消費者的信用存在擔心;
(2)
經營者懼怕提供周期更長的信貸,總希望能儘快地收回債權。以
住房按揭為例,我國目前最長的也僅30年,而已開發國家在十五年前就推出了長達140年之久的住房按揭。有人認為是因為我國消費者收入太低,實質上,收入高低只是相對於信貸付款而言,如果周期更長,相應的定期支付的還貸款也就越少。
3、信貸消費機會不均等
信貸消費機會均等是指消費者在同一信貸消費條件下,享有同等的獲得信貸消費的機會。這是法律平等、
公平價值在信貸消費問題上的體現。其中的信貸消費條件根據信貸消費的特徵,只能以
消費者信用、償債能力為依據。而目前我國信貸消費存在的機會不均等,主要是全國性或地方性的信用監控制度未建立起來,對不同戶籍、職業、年齡等的消費者的信用難以長期持續監控,
經營者為保護自己的利益,常常還將職業、年齡、戶籍等作為信貸消費條件,從而造成不同職業、年齡、戶籍的消費者享有的信貸消費機會不同,如成都市一些銀行規定,教師可以不需擔保而貸款2萬元;1999年末,成都市一些銀行暫停對外地人的
住房按揭。此外,
信用評價不科學,信貸消費條件不公開等因素,也使消費者可能受到歧視,且無申辯機會。
法律對策
加強信貸消費立法是消除我國目前信貸消費市場存在的問題的基本對策,這是由法的功能所決定的。通過立法,應當建立健全下列一些主要的法律制度。
1、信貸消費之債權讓與制度
債權讓與,即債權人讓與,是指不改變債的內容,債權人將其債權移轉於第三人享有[5]。近代各國民法均承認,債權原則上得為讓與。我國《民法通則》191條也規定債權人可轉讓債權,但該條要求經債務人同意。《契約法》第79條則規定,債權人可以自由地將契約的權利全部或部分轉讓給第三人。我們認為,信貸消費之債權轉讓,應當與一般之債權轉讓有所不同,其一是受讓人資格應作限制。因為信貸消費之債的關係乃建立在雙方當事人的
信用的基礎上,因而應當保護債務人不因債權人將債權轉讓於他人蒙受交易便利或
交易安全之損害,否則,會增加交易成本,必然會降低消費者對信貸消費的安全感。因此,受讓人應當是
金融機構(如商業銀行、金融公司等),因為金融機構布局、
交易規則、資信等都有利於降低交易成本和保證
交易安全,可以消除消費者對信貸消費的不安全感。但是如果債權人、受讓人的債權得不到保護,那么,其就不願轉讓債權,因此還必須對轉讓方式予以限制,一種是
金融機構間債權的轉讓與繼受,雙方根據持有債權的時間合理公平分享利益和風險;第二種是貼現,即提供信貸消費的零售商等非金融機構,將信貸消費票據(這裡指廣義的票據)或契約予以轉讓給金融機構,金融機構低於票據或契約標的額的一定比例將
貨幣兌付給轉讓方。這個比例即為
貼現率。這兩種轉讓方式有利於保護債權人利益,從而使債權人樂意轉讓債權,而不至於對消費者強行索債;同時由於債權人可隨時將債權轉讓而收回資金,因此,也願意提供更長期的信貸,有利於降低信貸消費條件和成本。
2、個人破產制度
個人破產指有民事行為能力的自然人不能清償到期債務時,按照破產程式,在保留他和他所供養人的生活必需費用和必要的生活用品情況下,將其財產拍賣,按一定比例分配給債權人的一項法律制度。破產制度的社會意義在於維護民事流轉與商事交易的安全;對債務人而言,可以保護債務人,保障債務人及其所供養人的基本生活,同時,可以使誠實而遭遇不幸的債務人從債務的深淵中解脫出來,去創造一個新的生活。因而日本法把破產法稱之為“更生法”,正是從這個意義上而言的。正因為如此,個人破產制度可以鼓勵消費者信貸消費。但是,如果
經營者的利益得不到保護,那么經營者將不願提供信貸消費或提高信貸消費條件以阻礙信貸消費,因此,個人破產制度還必須保護債權利益。實際上從債權人角度來說,個人破產制度“可以使不能清償到期債務的人不得不傾其家產、盡其所能,切實承擔起償債責任,克服那種拍拍胸脯‘要錢沒有,要命一條,不要拉倒,一筆勾銷’的社會現象,使債權人的合法權益最大可能地得以實現。”但從我國目前來看,由於
個人信用監控制度不完善,
市場經濟不成熟,個人對自己信用的輕視,對惡意信貸消費、破產欺詐立法和執法的不完善,為了使
經營者提供信貸消費的積極性不受到遏制,平衡經營者和消費者利益,應當強化立法和執法,加強對惡意信貸消費、破產欺詐的查處,並且將惡意信貸消費、破產欺詐應承擔民事責任的追訴時效延長至4~10年。
3、格式契約的監管制度
為防止
經營者利用格式契約損害消費者利益,各國法律建立了對格式契約的監管制度。主要有三種體制,一是對格式契約條款的審查制度,此方式旨在事前預防;二是對格式契約的監督制度,這種方式強化對整個交易過程的監督;三是由專門機關統一制定一些普遍適用的格式契約條款,這種方式也旨在事先預防。這些監管方式“有利於克服狹隘的個人利益和部門利益的局限,保證一般契約條款的公正性。”我國契約法對格式契約作出一般規定,但未規定監管制度;而一些特別法,如《保險法》則規定采第三種監管體制。實際上,單純的事前預防是不夠的,應將事前預防、事中控制、事後救濟結合起來。因此,將第三種體制與第二種體制結合起來,作到對重要的格式契約條款由專門機關統一制定,對所有格式契約由相應的機構進行日常監督。同時,在相應的機構中,必須要有相當數量的消費者代表,才能保證所有格式契約的公正性,及時糾正對消費者不公正、不合理的條款,確保信貸消費安全。
消費者的
信用評價可採用等級制或得分法。但無論採用哪種方法,要公平地評價和長期持續監控消費者的
信用,首先應當建立科學的
信用評價系統。評價系統應包括下列因素:消費者的職業狀況、收入狀況、銀行帳戶的大致數額和地點、賒帳或其他債務、付帳習慣、婚姻狀況、訴訟、
交易記錄及品質、習慣、道德等因素。還應當確定這些因素彼此間關係,在評價系統中的權重等。其次,建立專門機構評價監控和
經營者自己評價監控體制。專門機構是獨立於特定
經營者的信貸消費服務機構,它與經營者之間的關係是經營者與客戶或用戶)的關係,它根據客戶的要求提供
信用報告而獲得酬金。
經營者自己評價與監控則由經營者根據自己的評價系統和方式來評價和監控。再次,建立合理的信息收集程式制度,以確保信息的真實性。專門機構信息收集一是自行調查,如採訪鄰居、朋友、同事以及調查過去
交易記錄等;二是與客戶形成互動關係,客戶將消費者的有關交易信息提供給專門機構,專門機構將對消費者的評估結論和監控情況提供給客戶,客戶再把有關信息提供給專門機構,如此循環。
經營者的自行評價與監控一般都根據過去經驗的統計,或作主觀評估。在合理程式中必須建立對消費者的不利信息通知制度,也就是在消費者的
信用報告中,如果某些信息(包括過時信息)對消費者不利,可能會對
信用評價結論產生不利影響,則應將這些信息通知消費者,消費者有權對其作出解釋或予以糾正。專門機構的評價與監控是通過大量客戶與機構長期持續互動,從而占有大量的動態信息,對任何消費者的評價系統標準相同,因而評價結論更公正,保證不出現歧視。
經營者的自行評價與監控的信息來自自己與消費者的
交易記錄,信息占有量較少,且可能不持續,因而評價的科學性很值得懷疑。因此,應當建立全國性或地區性的專門機構作為
消費者信用評價與監控的重要制度。通過科學的評價與監控制度,可以對消費者的
信用作出公正評價,從而消除
經營者對消費者信貸經營的擔心和確保消費者信貸消費機會均等。?
5、信貸消費機會均等制度
為保證信貸消費機會均等,應當建立公平的信貸消費條件,提供信貸消費的
經營者關心的是消費者信貸能否順利得到償還,而保障消費者清償債務的是
信用和
清償能力。因此,信貸消費條件主要以消費者的
信用和
清償能力為條件,而不得以性別、學歷、種族、宗教、民族、膚色、年齡、婚姻狀況、戶籍等作出歧視性規定。美國的《信貸機會均等法》、《B條例》對此作的明文規定,可資我國借鑑。其次,信貸消費條件應公開。“陽光是最好的防毒劑”,公開信貸消費條件,可以監督信貸消費條件是否有歧視性條款,同時建立消費者的申訴制度,如果消費者認為自己受到歧視,有權向有關組織或機構提出申訴,直至訴訟。
通過立法,建立信貸消費之債權讓與制度、個人破產制度、格式契約監管制度,消除消費者對信貸消費的不安全感。建立對破產欺詐和惡意信貸消費民事訴訟時效延長制度,信貸消費之債權讓與制度,科學的
信用評價和監控制度,使
經營者願意提供更長期限的
消費信貸,降低信貸消費條件和交易成本。建立科學的
信用評價制度和監控制度,信貸機會均等制度,消除信貸消費機會不均的障礙。從而使大多數的普通的消費者敢於並且有機會、有可能獲得信貸消費,信貸消費才可以逐漸成為規模,真正拉動
經濟增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