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涅盤經疏》是佚名創作的宗教哲學類書籍。
基本介紹
- 書名:涅盤經疏
- 作者:佚名
- 類別:宗教哲學
- 著作權方:公共著作權
《涅盤經疏》是佚名創作的宗教哲學類書籍。
《大般涅槃經疏》,佛典註疏。隋灌頂撰。三十三卷。是南朝宋慧嚴、慧觀等再治的《大般涅槃經》的注釋書。內容簡介 據灌頂在《大般涅槃經玄義》中自述,隋大業十年(614)據智之說解釋《大般涅槃經》,凡歷五載,得“玄義一...
《涅盤經疏》是佚名創作的宗教哲學類書籍。內容簡介 三幡若至博弈戲處以下訖雖獲俗利不以喜悅。明遇緣住化不指當處所。第四幡從游諸四衢已下訖能立其志。明指當處所也。資財無量攝諸貧民者。初幡第一句。貧民貧苦所逼受道莫...
與竺道生同門的慧觀,也講涅槃學,於是道生和慧觀就形成了涅槃學派中的兩大派別。由於他們的影響,使涅槃學盛行於南北各地,加上眾人紛紛為《涅槃經》作注寫疏,更進一步擴大它的傳播範圍。中國佛教各宗派,如天台宗、華嚴宗等,...
2卷、《涅槃經疏》33卷;唐法寶撰《涅槃經略疏》15卷,道暹《大涅槃經玄義文句》2卷、《大涅槃經疏私記》9卷,行滿《涅槃經疏私記》12卷;宋智圓《涅槃經治定疏科》10卷、《涅槃玄義發源機要》4卷、《涅槃經疏三德指...
1763 37 大般涅盤經集解 71卷 梁‧寶亮等集 1764 37 大般涅盤經義記 10卷 隋‧慧遠述 1765 38 大般涅盤經玄義 2卷 隋‧灌頂撰 1766 38 涅盤玄義發源機要 4卷 宋‧智圓述 1767 38 大般涅盤經疏 33卷 隋‧灌頂...
在北方,慧嵩、道朗曾列席曇無讖的譯場,筆受《涅盤經》,並分別作義記、義疏,闡發《涅盤經》的玄旨,是為中國北方最初的涅盤師。此後從北魏中葉到隋初,以涅盤學知名的有慧靜、道憑、曇準、道登、曇度、曇無最、圓通、寶彖...
在北方,慧嵩、道朗曾列席曇無讖的譯場,筆受《涅槃經》,並分別作義記、義疏,闡發《涅槃經》的玄旨,是為中國北方最初的涅槃師。此後從北魏中葉到隋初,以涅槃學知名的有慧靜、道憑、曇準、道登、曇度、曇無最、圓通、寶彖...
由於《涅槃經》的說法前後不同,中國僧人對《涅槃經》的理解各異,以致各種見解脫穎而出,競相爭逐,從而出現了涅槃佛性理論空前繁榮的局面。梁代 梁代寶亮撰《涅槃藏疏》分佛性義為若干家,梁武帝所作序列為10家,加武帝則為11...
涅槃經十四曰:“佛日將沒大涅槃山。”大日經疏二十曰:“如是大涅槃跡極通本,眾生有緣薪盡,即如來方便之火息,故涅槃也。佛日既隱於涅槃山,故黑色也。”佛教用語,(一)佛典中,常以山比喻涅槃,另又以河比喻生死,而有...
此外,另有《佛遺教經論疏節要》(宋·淨源節要,明·袾宏補註,收於《大正藏》第四十冊)一卷、《遺教經論法住記》(宋·元照著)一卷等。佛垂般涅盤略說教誡經內容 亦名佛遺教經...
、《維摩》等經,講說近百遍,著有《涅槃義疏》、《涅槃集解》。弟子慧超,也通達《涅槃》。法朗,吳興武康人,以慧解知名,梁武帝天監年中(502~519),奉命制《大般涅槃經集注》七十二卷。此外還有直接受傳北方之學的涅...
即依此般若渡船,渡過生死苦海,到達涅槃彼岸。金剛經說:‘凡所有相,皆是虛妄,若見諸相非相,即見如來。’‘見諸相非相’即‘照見五蘊皆空’。如果照見五蘊皆空,那么自性大光明寶藏,便全體現前了。 [1] ...
般若思想是大乘佛教思想的基礎,稍晚形成的《華嚴經》、《法華經》及《涅盤經》等都是在般若思想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作品現實意義 《般若經》把人們對現象世界的正常認識稱為俗諦,即世俗的真理,認為這是“顛倒”的,“凡夫愚人”...
即法體融即,一法攝一切法為法身;離情明照理體為般若;應物而自在度眾生為解脫。《大般涅盤經疏》卷六謂(大正38·69b)︰‘舊伊可譬昔教三德,法身本有般若修成,入無餘已方是解脫,無復身智,如豎點水縱而相離。又約身...
真言乘之菩薩為入如來真實言之門,依此觀誦真實門,發自心菩提,自心即具備萬行,見自心之正等覺,證自心之般涅盤,發起自心之方便,而至嚴淨自心之佛國。由如是因位,至果位止,將此安住於無染無著之清淨心稱為入真言門住...
《大般涅槃經疏》卷一雲(大正38·44b):“娑羅雙樹者,此翻堅固。一方二株四方八株,悉高五丈,四枯四榮,下根相連、上枝相合,相合似連理,榮枯似交讓。其葉豐蔚,華如車輪,果大如瓶,其甘如蜜,色香味具,因茲八樹通名...
泥洹在二乘即阿羅漢的果位,在佛就是涅盤的果位,亦即無上正等正覺。這是阿難發的願,來助佛揚化,幫助釋迦牟尼佛來教化眾生。大雄大力大慈悲,希更審除微細惑。令我早登無上覺,於十方界坐道場。【釋】疏云:前二句更希後...
二就涅盤法相釋,涅盤之法離十相,故曰無相。”維摩經不二法門品曰:“一相無相為二,若知一相,即是無相,亦不取無相。入於平等,是為入不二法門。”同淨影疏曰:“諸法悉空,名為無相。”止觀一曰:“常境無相,常智無...
《法華經》成立年代約紀元前後,最晚不遲於公元1世紀,因為龍樹菩薩(公元150-250)的著作《中論》、《大智度論》已引用本經文義。另外《大泥洹經》、《大般涅槃經》、《優婆塞戒經》、《大乘本生心地觀經》、《大佛頂首楞嚴經...
貞觀十九年,至會稽靜林寺講華嚴經。同年夏末入寂於一音寺,世壽六十七。師曾就六十華嚴經作華嚴經疏七卷。另據宋代華嚴宗僧道亭之考證,師將佛陀一代之教說判立為二教,即:(一)釋迦經,指應機而說之法華經、涅盤經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