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陽上都村是銀杏科銀杏屬銀杏種植物,原產于山東海陽,習性為喜光耐乾旱不耐水澇,主要用途為觀賞和藥用。氣候帶為亞熱帶。形態特徵種實近圓形;大小不均;頂端圓鈍;基部平廣;顏色橙黃;果粉厚度中等;種梗中等;蒂盤卵圓形;油胞點狀...
上上都村位於海陽市西北部,地處東經120°58′,北緯37°00′。西與萊陽市平蘭村接壤,北與王家山後村山地相連,南與下上都村相鄰。隸屬發城鎮,南距鎮政府駐地1公里,距市政府駐地35公里。 全村轄區面積約2.5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積58公頃。適宜種植的農作物主要有小麥、玉米、花生、蘋果、蔬菜等。 2002年,全...
前店村原是二十里店鎮政府駐地,地處東經121°05′,北緯36°43′。北與後店村毗鄰,南與河南莊、毛家莊接壤,西靠里店水庫,東距市政府駐地10公里。 全村轄區面積約1.5平方公里,其中耕地50公頃,山嵐草場6.7公頃。適宜種植的農作物主要有小麥、玉米、大豆、地瓜、花生等。 2002年,全村有204戶,580人。有...
程溝村位於海陽市西北部,發城鎮西北部,地處東經120°59′,北緯37°01′。東與王家山後村為鄰,西與萊陽市北野雞泊村相連,南與上上都村接壤,北與南泊子村、李家葦夼村相交。隸屬發城鎮。南距鎮政府駐地6公里,距市政府駐地36公里。全村轄區面積約1平方公里,其中耕地10公頃。適宜種植的農作物主要有小麥、...
海陽村位於廣東省江門市台山市端芬圩東北邊,與斗山鎮上閣毗鄰,與本鎮端芬圩、南陽、江聯接壤,辦公地點設在端芬圩,距台城24公里,交通方便。簡介 清代屬矬峒都,總面積為2.65平方公里。1950年為海陽鄉;1957年稱海陽農業社;1958年11月改為海陽大隊;1961年分為海陽、和樂、海棠、南陽四個大隊;1963年海陽、...
學校位於煙臺市海陽市辛安鎮大山所村,學校占地面積43.75畝,校舍面積10300.5平方米,固定資產總值764萬元,圖書冊數1.2萬餘冊。學校現有教學班4個,在校學生116名,在校教職工37人。辦學特色 為切實保障海陽新時代品質教育開花結果,學校始終堅持黨建工作的核心地位,緊緊圍繞地域特色和學校實際,內外吸收、抓細抓實...
因建村處南臨黃海,港汊縈迴,漲潮時,村落三面環水,故名潮里村。後有李姓和姜姓從外地遷來。1947年7月,潮里村分為生產、建設、民主、團結4個管理區。1961年,改為4個行政村,即生產、建設、民主和團結村,本村為生產村。1984年又改為新生、新建、新民和新平村,本村為新生村。 新生村位於海陽市南部,...
在村南和村東又建起兩個住宅新區。2002年,人均住房面積由建國前的6平方米,擴大到25平方米。組織建設 中共基層組織建設1935年,高卓忱在省立八中(煙臺)讀書期間,由高敬純介紹加入中國共產黨,成為本村第一名黨員。1942年10月,中共海陽八區區委於兆彬領導成立了村黨支部,時有黨員12名,高倫亭任黨支部書記,高...
明末,祁姓從中於朋村遷來建村。因建村處地形恰似龍門,故命名龍門口村。清朝初期,王姓來此定居。清朝中期,梁姓由龍灣泊村遷來。後又有趙姓、劉姓相繼遷入。另一說為清康熙年間(1662-1722年)建村。因建村處有兩條土柱,中夾石硼,形如龍門而得名。 龍門口村位於海陽市西南部,地處東經120°58′,北緯...
明崇禎年間(1628-1644年),李姓來此定居建村。因北靠阜埠山,故命名山前村。後姜、周、李、曹等姓相繼遷入。 山前村位於海陽市東北部,郭城鎮北部,地處東經121°09′,北緯37°07′。東接牟平區郁都村,西隔河與後洽河村相望,北鄰葛家村。距煙鳳公路0.5公里。隸屬郭城鎮。距鎮政府駐地8公里,距市...
元至大二年(1309年),成延令從湖北省襄陽縣來此定居。因戶數少,以姓命村名小成家。明正德三年(1508年)建大成家,村中有成、陳二姓居住。解放後與小成家合稱成家。另一說為,元至大初年,成姓建村,分大、小成家。1958年兩村合併,定名成家。成家村簡介 坐落在海陽市南部,煙鳳公路西側,地處東經121°...
明朝末年,一說為清康熙年間(1662-1722年),杜姓由雲南遷此建村,以姓命名為杜家村。後于姓由寧海州(今乳山市)司馬莊遷入。繼之,有林、韓、姜、趙、隋、王、李姓等由外地遷來定居。其東南的自然村林家,隸屬杜家村。 杜家村位於海陽市東南部,地處東經121°22′,北緯36°47′。東與乳山市的橫山後村、...
籃橋地方全歸鄭氏一姓聚居之後,鄭碧河為紀念海陽縣山兜村林大欽有一段不尋常的墨誼,特把籃橋鄉改名為“籃兜鄉”,王家之人因籃兜鄉是他們祖居、舊土,又是王鄭結誼之地,遂把新村命名為“望兜”,以紀念王鄭深厚之情誼。據《揭陽縣誌·續篇·人物篇》載:鄭一初( 1476—1513) 字朝朔,揭陽縣官溪都(...
路疃位於海陽市南部,地處東經121°04′,北緯36°41′。隸屬大閻家鎮,距鎮政府駐地3.5公里。東傍黃山,南與從上村相鄰,西與隋家村隔河相望,北隔群山與朱塢村相望。登黃山觀日出,是路疃一大景觀。村前平原,距乳即一級公路1公里,依山傍水,風景秀麗,交通便利。 全村轄區總面積4.7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積...
發城村位於海陽市北部,地處東經120°59′,北緯36°59′。東與西菜園村相連,西與東坊塢村接壤,南與西夏屋莊隔路相望,北與下上都村為鄰。隸屬發城鎮。南距市政府駐地34公里。 全村轄區面積8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積126.3公頃。適宜種植的農作物主要有小麥、玉米、地瓜、大豆、花生、蘋果、蔬菜等。 2002年,...
南王家莊位於海陽市西南部,地處東經121°00′,北緯36°35′。東與西張家莊相連,西與黃埠崖村接壤,南與呂家村為鄰,北與前田埠頭村交界。距市政府駐地30公里,隸屬辛安鎮。 全村轄區總面積約1.5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積28公頃,適宜種植的農作物有小麥、玉米、花生、大豆、蔬菜等。 2002年,全村106戶,304人。
北遠牛莊位於海陽市東南部,地處東經121°19′,北緯36°44′,東與南莊相鄰,西與寨後村相接,南與西遠牛莊、東遠牛莊相連,北與六甲村相望。北距鎮政府駐地5公里,西距市政府駐地20公里,隸屬留格莊鎮。 全村轄區總面積約4平方公里,其中耕地106公頃。適宜種植的農作物主要有小麥、玉米、大豆、花生等。 2002年...
下院口位於海陽市北部,朱吳鎮西北部,東南與上院口村為鄰,西與後寨後村交界,南連磨頂老寨,北與洪溝村、南柳村接壤。隸屬朱吳鎮。東距鎮政府駐地7公里,南距市政府駐地24公里。 全村轄區面積約6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積93.8公頃。適宜種植的農作物主要有小麥、玉米、蘋果、花生、蔬菜等。 2002年,全村有250...
7月29日,為了抓獲煙臺海陽“7·3”命案的嫌疑人,當地五千名幹部民眾和警方搜山圍捕。在抓捕過程中發現,嫌犯楊豐剛已經在隱秘玉米地上吊自殺。為殺一人,用另兩條人命轉移視線 這起案件要從7月8日說起。這天,海陽市的里口村附近,一名村民到河邊洗衣服,偶然間發現黑漆漆的橋洞裡隱約漂浮著一個圓圓的東西,...
1980年村投資重新建學校,修建了操場,添置了體育器械,由原來的土板凳、土桌子,全部換成了標準化的課桌凳。1999年,遷至二十里店鎮中心國小。自建國至2002年,由原籍考入大中專院校的學生30人。 村歷來重視文化、科技教育。紀疃秧歌是“海陽大秧歌”著名流派之一。1996年參加鎮、市秧歌匯演,受到中共海陽市委、...
明永樂五年(1407年),閻鴻烈從河南省杞縣遷來建村定居,以姓命名閻家村。後為與小閻家相區別,改稱大閻家。相繼有張、劉、孫等姓自外地遷來。大閻家村位於海陽市南部,地處東經121°06′,北緯36°41′。東與海豐村、嶺上村為鄰,西與朝陽莊相連,南與潮外村隔公路相望,北依綿延的虎山、龍山。 大閻家...
明末並為一個村,取《詩經》“夏屋渠渠”之意,命名為夏屋莊。清乾隆年間(1736-1795年)又分為三個村,本村居東,稱東夏屋莊。另一說,明末清初,姜姓先來此定居,因住所北有嶺崗,故命村名嶺前莊。後王姓從棲霞遷入,發展很快,不久王姓數超過姜姓,以姓改名王家莊。1940年改名東夏屋莊。 本村位於海陽市...
公獨具慧眼,擇地海陽縣南桂都圍頭汛落籍創居,更改鄉名為“鰲頭”。卒後葬於本鄉王厝隴村赤龜吉地,今闢為宏規陵園,俗稱“麻墳”。清代嘉慶十六年(1811)在本鄉蔡厝頭建有二進二火巷的“陳氏家廟(大宗祠)”以崇祀,至今仍保存完好。鰲頭始祖後代 鰲頭始祖媽寬栗宣氏,漳州望族出身,共生育三子,是為鰲頭...
元朝末年,劉姓建村,以姓命名劉家疃。後村西又建一村,亦稱劉家疃。為相區別,本村遂改名東劉家疃。基本概況 另一說,明崇禎二年(1629年),兄弟二人分家,長子孫宦於同年八月,由大夫疃搬來建村,命村名東劉家疃。崇禎末年,張姓自萊陽縣應格莊遷入。東劉家疃位於海陽市中部偏西,朱吳鎮西南部,地處東經...
《謝王連州送海陽圖》隱約可見其有意于海陽,海陽當為潮州之海陽,王連州就是王仲舒,字弘中,他於唐德宗貞元十九年(803)謫為連州司戶參軍,曾建喜燕亭,韓愈為其做《喜燕亭序》。 據李葉稠民國手稿《官碩李氏族譜》載: 揭邑梅崗都官碩鄉(今揭東縣玉窖鎮官碩村)的二世祖為李涉,進士出身,憲宗時為太子通事舍人,後...
1976年,竇疃聯辦初級中學由聯辦村竇疃、潘家、修家夼、野雞夼、姜家莊共同出資10萬元,修建新校舍,調整0.7公頃土地給學校建操場和實驗田用。學校教學設施逐步配套,教學質量穩步提高。1978年以來,多次被中共海陽縣委、縣教委評為教書育人先進單位。自建國至2002年,由原籍考入大中專院校的學生100人。本村秧歌隊年...
後楊台村位於海陽市東南部,地處東經121°18′,北緯36°46′,留格莊河東岸。隸屬留格莊鎮。東隔蒲萊河與前望海村相接,南與前楊台村、河崖村為鄰,西與草家泊村隔河相望。北隔乳即一級公路,距鎮政府駐地1公里,西距海陽市政府駐地15公里。 全村轄區總面積約3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積88公頃,適宜種植的農...
元至正四年(1344年),李春廷由山西省山陽縣遷此建村,以姓命村名李家疃。後遷往黑龍江。 明萬曆十四年(1586年),姜姓由望宿村遷入。清康熙二十五年(1686年),孫姓由古家夼村遷入。康熙四十五年(1706年),有楊姓、龍姓遷入。 李家疃位於海陽市西部,地處東經120°59′,北緯36°51′。東與劉家疃接壤,南與...
寨前村是海陽大秧歌的發源地之一,高蹺秧歌全市聞名。海陽縣的四大藝人之一任為義所扮演的補缸匠,堪稱全縣第一。 村重視科技教育,多次聘請專家來村科技夜校講課,或派人到外地參觀學習。2002年村民有2人獲得農藝師職稱,3人獲中級農藝師職稱,12人獲技術員職稱。 人民生活解放前,村民常年人均糧食不足百斤,生活...
林大欽墓:林大欽古墓位於潮安縣的桑浦山狀元埔,林大欽是明朝海陽縣東莆仙都人,即今潮安縣金石鎮人,生於1511年,是省內五位文狀元之一,潮汕歷史上一位文狀元。林大欽墓面向西南,由封土堆、碑亭和石雕組成,碑亭內藻井刻八卦太極圖,額刻“東莆佳城”四字,造型獨特,有文史專家認為,林大欽墓保存較完整,文物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