竇疃

竇疃位於海陽市政府駐地西10公里處,地處東經121°05′,北緯36°44′,北與修家夼村交界,西與姜家莊接壤,東與祁家莊相望,南靠里店水庫,隸屬二十里店鎮,東距鎮政府駐地2.5公里。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竇疃
  • 外文名:Sinus Tuan
  • 實質:姓命名竇疃
  • 時間:清道光初年
概況,社會進步,組織建設,

概況

永樂三年(1405年),竇登科從河南省滎陽縣來此建村,以姓命名竇疃。清道光初年,一場瘟病,村民大部分病死。所剩幾人,舉家遷居遼寧省錦縣。隨後,毛、李、徐、齊、孫、王、張、呂、胡、於、黃、宋姓等先後來此定居,仍沿用原村名。1958年11月,因修龍門水庫,原胡家莊遷並竇疃。 1959年前,全村轄區總面積約9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積259公頃;283戶,人口1103人。1958年修龍門水庫後,轄區面積約6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積132公頃;331戶,人口1501人。轄區屬丘嶺地帶,適宜種植的農作物主要有小麥、玉米、地瓜、花生、蘋果、蔬菜等。 2002年,全村有574戶,1658人。有毛、李、胡、孫、王、齊、張、徐、呂、於、黃、宋等12姓,均為漢族,其中毛姓人口較多。

社會進步

文教科技1931年,成立竇疃國小,由李文澤、毛祥齋任教。學生兩套書,一套“四書五經”,用來應付國民黨的教育部門,平時學習革命書籍。1945年,成立竇疃完小。1969年,竇疃完小改為竇疃聯辦初級中學,學生500多人。1976年,竇疃聯辦初級中學由聯辦村竇疃、潘家、修家夼、野雞夼、姜家莊共同出資10萬元,修建新校舍,調整0.7公頃土地給學校建操場和實驗田用。學校教學設施逐步配套,教學質量穩步提高。1978年以來,多次被中共海陽縣委、縣教委評為教書育人先進單位。自建國至2002年,由原籍考入大中專院校的學生100人。本村秧歌隊年年辦,遠近聞名。村黨支部,村委會十分重視科技教育,多次聘請專家講課。1976年,請煙臺農科所負責人、高級農藝師毛貴章來村講授小麥種植技術,並引進小麥、大豆、地瓜等良種。多次組織有關人員外出考察。2002年,蔬菜大棚的種植數量、產值,居全鎮前茅。 人民生活解放前,常年人均糧食不到80公斤,村民過著半年菜半年糧的生活。建國後,村民生活水平不斷提高。2002年,全村人均存款3000元;有各種運輸車輛486輛,推土機2台,機車178輛;電話263部,彩色電視機413台,電冰櫃89台,洗衣機26台。 村莊建設1959年前,村內街道破爛不堪,村民住房都是草房,人均住房面積不足5平方米。1959年,因修龍門水庫遷村,村藉機統一規劃街道,投資10萬元修建排水溝、明暗過橋,使大街小巷井然有序,家家住上了寬敞明亮的新瓦房,縱橫主大街都安裝上路燈。2002年,人均住房面積達到25平方米。 集體福利隨著集體經濟的不斷發展壯大,村民福利逐步提高。1978年修建自來水以來,全部免費供水。1981年購買16mm電影放映機1台,免費放映電影,每年不下20場次。1991年安裝閉路電視,使村民看上了10多個頻道的電視節目,後改成有線電視。

組織建設

中共基層組織建設1942年7月,王煥章經埠峰村張善亭、李忠厚介紹加入中國共產黨,成為本村第一名黨員。同年建立黨支部,王煥璋任黨支部書記。在黨支部領導下,村成立了互助組,並先後開展了減租減息,捐資助學,反奸、反特、反惡霸鬥爭,組織支前。1949年,村黨員身份公開,全村有黨員29名。2002年,全村有黨小組7個,黨員68名。先後擔任村黨支部書記的有王煥璋、毛貴雲、毛方升、呂瑞山、毛可琛、毛方亭、毛貴連、毛貴江、毛可西、李鵬程、毛貴經、毛可經、毛承潤、李學、毛貴經。1981年,村黨支部被中共海陽縣委評為優秀黨支部。 基層行政組織建設1941年設村公所。1943年改稱村政府。1958年9月,改稱大隊管理委員會。1968年6月,改稱大隊革命委員會。1980年12月,復稱大隊管理委員會。1984年,始稱村民委員會,下設民政、民兵、治安、婦女等組織。曾任村行政主要負責人的有毛可順、毛貴雲、李新和、毛貴朴、李文斗、毛可琛、孫秀英、胡文相、李維芹、李月鳳、李仁家、毛宗健。1999年5月,毛宗健當選首屆直選村委主任。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