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仙都三村
- 別名:仙德村
- 行政區類別:村民委員會
- 所屬地區:潮州西南
- 下轄地區:仙三、謝厝
- 政府駐地:鸛蕉路至迎賓路
- 電話區號:0768
- 郵政區碼:515641
- 地理位置:廣東省潮州市潮安區金石鎮
- 面積:0.89平方公里
- 人口:3700左右
- 方言:潮州話
- 氣候條件:亞熱帶海洋性季風氣候
基本信息,歷史沿革,發展近況,行政區劃,人口民族,傳統民居,歷史遺址,歷史名人,村落榮譽,
基本信息
仙都村,別稱仙德,在潮安縣城庵埠西北7.7公里,金石鎮人民政府駐地東南1公里,鸛焦路經過村中。宋孝宗乾道年間,仙都村林氏始祖濟泉公從福建省莆田縣石榴巷遷居揭陽竹林宮(現登崗鎮管轄),至二世祖緝先公又遷居桑埔山後田心。公元1174年又遷居現址,並搭屋定居。又因此地泉香土沃,且遠觀有桑埔山山脈懷抱,創業之地恰似兜腰(肚腰),故此取名山兜。明嘉靖十一年(公元1532年)。村人林大欽高中狀元,朝廷諸官與狀元信扎來往時,因“仙”與“山”,“都”與“兜”諧音,且出於敬重狀元之意,將地址“山兜”寫成“仙都”,自此便以仙都定為村名。仙都村歷來以農為主,工副業為輔。1978年以來,各項農作物是分別達到歷史最高水平。1961年起分拆成仙一、仙二、仙三村。
仙都三村
歷史沿革
兩村創建的年代都是在宋朝期間。宋孝宗乾道年間,仙都村林氏始祖濟泉公從福建省莆田縣石榴巷遷居揭陽竹林宮(現登崗鎮管轄),至二世祖緝先公又遷居桑埔山後田心。公元1174年又遷居現址,並搭屋定居。又因此地泉香土沃,且遠觀有桑埔山山脈懷抱,創業之地恰似兜腰(肚腰),故此取名山兜。
明嘉靖十一年(公元1532年),村民林大欽高中狀元,朝廷諸官與狀元信扎來往,因“仙”與“山”,“都”與“兜”諧音,且出於敬重狀元之意,將地址“山兜”寫成“仙都”,自此便以仙都定為村名。
謝厝村創建於宋朝末期,謝氏始祖帶其先祖骨灰從福建省莆田縣遷此定居,並以姓氏取村名。
發展近況
原山兜村歷來以農為主,工副業為輔。1976年從汕頭科委引種雜優水稻(汕優2號),經過反覆試種、繁育,終於掌握其生長規律。而且不斷調整生產布局,部分水田面積改為種植經濟作物。1978年以來,各項農作物是分別達到歷史最高水平。
改革開放以來,民營經濟大發展,現村有不鏽鋼製品廠、塑膠廠、毛織廠等,增加了人民的收入,提高了人民的生活水平。經濟發展迅速,加上海外華僑熱心家鄉公益事業,村新建仙三國小、幼稚園、拓寬並建水泥路面村道,建飲水管網、建無害化公廁,新村面貌非昔日可比。
行政區劃
隸屬廣東省潮州市潮安區金石鎮
人口民族
全村為漢族,村面積0.89平方公里,2016年度全村人口3700人左右,耕地628畝、山地420畝、溪池68畝。全村土壤屬砂泥田,宜植水稻、甘薯、小麥、花生、生柑、甘蔗等作物。
傳統民居
官廳:初創山兜鄉時,現分仙都一、二、三村。開始先建官廳為主屋,分五座,同一座建築,聯成群體,先從后座動工,后座客廳分左右大房,再建左右通巷。是我鄉宗祖緝光公,二世祖仙堂公,四世祖潛峰公等三代祖先建成的。以經幾次重建擴大,才成為現有的大廳,左右大房,格仔巷等,此為祖親舉辦婚喪紅白事時皆可通用。
第四座廳為派下二房新厝義直公黌祖公公廳。第三座位十四祖懷忠公所蓋“光裕堂”。第二座為十五世祖羽祖公所建“寧遠堂”。而門面一座廳是始祖蓋建大門樓而成五座大廳,因歷代鄉出仕途知名人物,歷代用於會客各朝廷官員,故後人稱為“官廳”。
官廳是山兜村先祖所創之功德,偉業顯赫,歷代為官,分一至五廳,為潮汕傳統古式建築,是先祖安居之處,祖輩歷代人才輩出,財丁興旺,為得天獨厚之風水寶地。近因年久失修,殘破不堪。今逢改革開放之風,太平盛世之時,眾裔孫安居樂業,思祖尋源,於2016年對第二、三座進行修繕,恢復昔日原貌。紅梁綠箱,重修扇門,修補花牙等項。可做家族操辦喜事祭祀先祖之場所,而且也是姑母(媽祖)神遊設鑾殿之最佳場所。
歷史遺址
林氏家廟:位於仙都三村(鸛蕉路旁),明代建築,占地648平方米。始建於南宋嘉定二年(1209年),由仙都林氏二世祖林緝光主持修建。明嘉靖二十一年(1542年),身為狀元的林大欽主持重修,後來擴建於清康熙三十六年歲次丁丑(公元1697年)。正門上面匾額為兵部尚書翁萬達贈,匾額上“林氏家廟”四字為工部侍郎陳一松書,背面刻“見位聞聲”,上款康熙三十年闔族重建,下款侄孫文英題,宗子必達立。祠中右牆嵌鐫“百輩序歌”石碑,林氏後人皆謂此序為狀元公林大欽手撰,並以此作為後人排序論輩之依據。
該祠堂座北朝南,主以杉木、石柱、磚瓦斗拱構成,為三山門三進格局,左右配以祠巷,縱深為40米,廳堂16.2米。大門還有一對石鼓相朝側立。原祠堂外平地有石獅一對,高180厘米,長85厘米,於1993年失竊,2000年又安置一對大理石新石獅。
前廳屋頂凌空飛出,正中用潮州嵌瓷塑雙龍,下方雙鳳朝牡丹,歷經風吹日曬依舊絢麗多姿。
大廳和後廳,雕樑畫棟,以嵌瓷為裝飾。屋檐樑柱上繪山水國畫、花鳥蟲魚、飛禽走獸及農蔬果品等,多姿多彩,內涵豐富。後廳懸掛匾額為“孝思堂”,廳內正中供奉仙都先賢神位。其中還有傳說為林大欽所撰的著名對聯“天增歲月人增壽,春滿乾坤福滿堂”。
狀元府第:坐落於仙都三村西畔,現遺址中主要尚存石門、石埕、石鼓、石獅和府牆。石門外框4.35米,寬3.6米,石門斗寬0.6米。厚1.03米,石門檻寬0.4米,高0.35米,且與兩旁門臼只用一片巨石鑿刻而成,整片石寬1.03米,與兩條石門斗密契接合,民間傳說的一步跨不過狀元府第,即指此。石門內的天井,門亭地面及進階石階由光面大石板鋪成。外走廊進階石長達26.8米,由五塊大石條分二排鋪成,每條石長7.22米,寬1.23米,高0.5米,現存的府牆中最高的有6.5米,厚0.85米,從大石門到后座牆基縱深1140.57米,寬65.5米。主體建築占地面積7514平方米。
該府由明嘉靖壬辰科狀元授翰林院修撰林大欽所建。狀元府主體建成後,狀元因疾逝世。經過114年到順治十六年已亥歲(公元1659年)12月19日,狀元府才被九軍黨燒毀。
狀元府被燒典故:清朝揭陽霖田都, 武生劉公顯在南唐山鴛鴦寨聚眾起義建立九軍黨,舉旗抗清,並聯合鄭成功轉戰閩南一帶。在海上以南澳為據點,在內地以揭陽為中心,聯合其他義軍,在吊橋,新亨,潮州一帶進行游擊活動,先後又在黃岐山至炮台一帶多次進行游擊。
清順治八年辛卯(公元1651年)四月,劉公顯親身潛入潮州城,對清兵進行策反,不幸被捕,同年五月六日英勇就義。十六日清兵集結數萬軍隊圍攻九軍黨根據地,九軍戰士全力抵抗,後因糧盡援絕,遂縱火自焚,壯烈犧牲。在寨外倖存的殘餘九軍黨戰士,因無首腦而成為流寇,後來以搶劫為生,殘害人民,故人民民眾稱其為九軍賊。
順治十六年己亥(公元1659年)十二月十九日,仙都林大欽狀元府被這些到處搶劫的九軍賊燒毀,從狀元公逝世(公元1545年)到順治十六年己亥九軍賊燒狀元府,相距一百一十四年二年。倘若從建府時計算至府第被燒毀,相距就一百二十多年了。過去訛傳狀元府建不成或建至中途被九軍賊燒掉,毫無根據。這是有意沾污狀元公素譽,企圖貶低仙都鄉及狀元府有關文物。
那時與狀元府同時被燒毀的, 還有長房十五世祖系下祖廳和柱祖廳,連祖宗神主都全被燒毀,甚至連累民房,致使系下子孫散居全鄉各個角落,直到目前全鄉各房還依然住著柱祖系下子孫,這就是鐵證,也是有力的査考。
林大欽墓:林大欽古墓位於潮安縣的桑浦山狀元埔,林大欽是明朝海陽縣東莆仙都人,即今潮安縣金石鎮人,生於1511年,是省內五位文狀元之一,潮汕歷史上唯一一位文狀元。
林大欽墓面向西南,由封土堆、碑亭和石雕組成,碑亭內藻井刻八卦太極圖,額刻“東莆佳城”四字,造型獨特,有文史專家認為,林大欽墓保存較完整,文物價值較高,1987年被列為潮州市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加以保護。
據介紹,墓前的所有陳列品,包括墓前的仁立石馬、石羊均已被盜賊竊走。古墓被盜現場還發現了疑為作案遺留下來的幾隻手套和兩支鉤。工作人員在清理現場的時候,又在洞穴外面發現了手指骨,並發現了一面明代的銅鏡。隨後,管理部門因條件限制,經上級部門請示後,屍骨和墓中被盜出的衣服縫好放回原處,並對棺木進行封膠並填上封土。
據有關資料記載,位於桑浦山狀元埔的林大欽墓是一座“衣冠墓”,但這次在被盜的林大欽墓穴現場卻發現了古骨,這些古骨是不是林大欽的遺骸?有關專家表示,他們將作進一步鑑定,來揭開民間一直流傳的林大欽衣冠墓之謎。
歷史名人
林翼龍,字潛峰,生於1226年正月初六,公元1259年進士授苑馬寺卿主簿升秘書正字,主要事跡公元1278年,宋帝趙昺及左丞相陸秀夫逃難至此尋找林潛峰時,林潛峰因家母事無法隨帝,命其子林芝元隨伴宋帝趙昺而去,至公元1279年同宋帝趙昺、陸秀夫殉國於零丁洋。
林大欽,字敬夫,號東莆,1511年12月25日(明正德六年十二月初六日。)生,1545年9月17日(明嘉靖二十四年八月十二日)逝,享年34歲。
1532年(明嘉靖十一年),林大欽高中嘉靖壬辰科狀元,授翰林院修撰。林大欽以不足21周歲的年齡折桂,在中國歷史上極其罕見,是封建時代潮汕本土培養出來的在唯一一位文狀元。
林大欽在翰林院當了約三年修撰,即以“母病”為由,疏請歸養,回到家鄉潮州府的桑浦山宗山書院講學,回潮後,朝廷多次召喚,林大欽卻“屢趣不起”,“屢促不就”,始終“視富貴如浮雲,溫飽非平生之志;以名教為樂地,庭闈實精魄之依”,一直至34歲逝世。
林大欽在潮汕地區有大量傳說故事,不少潮汕熟語亦與其相關,他的蟾宮折桂,為一代代潮汕學子樹立了一個奮發向上良好榜樣。其學術思想主要是當時盛行的王陽明學說。後人集其生前作品結集《東莆先生文集》,潮學學者黃挺教授補充整理為《林大欽集》。
林大欽與陳北科、翁萬達並稱潮汕三傑。
村落榮譽
1,2014年12月,被廣東愛國衛生運動委員會機構評為廣東省衛生村;
2,2015年7月,被中共金石鎮委機構評為先進基層黨組織村;
3,2015年1月,被金石鎮人民政府機構評為先進單位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