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閻家村

大閻家村

該村位於山東省海陽市南部,轄區總面積約7平方公里。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大閻家村
  • 人口:2560人
  • 得名:閻鴻烈從河南省杞縣遷來建村定居
  • 耕地:232公頃
概況,社會進步,組織建設,

概況

明永樂五年(1407年),閻鴻烈從河南省杞縣遷來建村定居,以姓命名閻家村。後為與小閻家相區別,改稱大閻家。相繼有張、劉、孫等姓自外地遷來。大閻家村位於海陽市南部,地處東經121°06′,北緯36°41′。東與海豐村、嶺上村為鄰,西與朝陽莊相連,南與潮外村隔公路相望,北依綿延的虎山、龍山。 大閻家村系大閻家鎮政府駐地,距市政府駐地15公里。 全村轄區總面積約7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積232公頃,適宜種植的農作物主要有小麥、玉米、花生、蔬菜、蘋果等。 2002年,全村980戶,2560人,有閻、包、由、肖、翟、譚、張、劉、孫、王、周等姓,均為漢族。其中閻姓人口較多。

社會進步

文教科技1943年,村成立國小。1968年,縣立初級中學海陽第十四中學在大閻家村建立。1970年,改為社辦高級中學。1981年,經省政府批准,改為海陽農業技術中學。1988年,更名為海陽第二職業高級中學。至2002年,由原籍考入大中專院校者140人。村重視科技教育,多次聘請專家講課或派人外出參觀學習。村民經營果園、蔬菜大棚、養雞業等,都已成為行家裡手,為科學種植、養殖致富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人民生活解放前,村民常年人均糧食不足100公斤,過著半年糠菜半年糧的苦日子。建國後,村民生活水平不斷提高。1957年,全村人均糧食120公斤。1975年,人均糧食300公斤。2002年,人均糧食400公斤,人均存款800元;全村有各種運輸車輛290輛,機車180輛,電話680部,彩電650台,電冰櫃90台。 村莊建設建國前,村內街道不整,破爛不堪,村民住房以草房為主,人均居住面積不足6平方米。1985年以來,村統一規劃街道和住房建設。新房區街道整齊、寬闊,全是瓦房。有部分村民蓋起了兩層樓房。2002年,村民住房人均面積達25平方米。隨著居住條件的改善,“人人講衛生”在村里蔚然成風。村里專門設定了雞糞堆積場,派專人整修街道,村莊面貌煥然一新。 集體福利1978年以來,隨著集體經濟不斷壯大,村民的福利不斷提高。1996年,投資20萬元,新建國小和幼稚園;村民吃上了自來水,用上了電網供電,並投資20萬元安裝了閉路電視。1999年,按殘疾人等級相應地減免其村提留、公路集資等。2000年,一次性安裝電話600多部,成為全鎮電話普及村之一。為照顧70歲以上老人過好春節,每人發補助款30元。1999-2000年,為村民減負50萬元。

組織建設

中共基層組織建設1943年9月,由學深、閻振書、張殿初等10名黨員成立了黨支部,由學深任第一任黨支部書記。在黨支部領導下,村里成立了若干個互助組,並先後開展了反奸、反特、反惡霸鬥爭,組織了支前隊伍。1949年10月黨員身份公開,全村有黨員22人。2002年,全村有黨小組8個,黨員88人。曾任黨支部書記的有由學深、閻振書、張殿斌、張殿初、閻振竹、劉樹曉、閻錫石、閻同月、閻錫鐸、閻錫運、閻錫世、劉忠戰、閻錫鐸。 基層行政組織建設1943年設村政府。1958年,改稱大隊管理委員會。1968年,大隊管理委員會改稱大隊革命委員會。1980年復稱大隊管理委員會。1984年,始稱村民委員會,下設民政、調解、民兵、治安、婦女等組織。曾任村行政主要負責人的有由學深、劉仲國、張文祥、閻敬西、閻振竹、閻錫林、張殿宮、劉玉生、閻錫正、閻同江、閻錫鐸、劉忠亭、閻壽生、張仁勝。1999年5月,閻壽生當選為首任直選村委會主任。2002年8月,張仁勝當選村委會主任。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