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外村

潮外村

明永樂年間(1403-1424年),周、劉、譚、包、徐等姓,來此定居並建村。因漲潮時潮水至村頭,故命名為潮外村。另一說為,因村南瀕黃海,潮水能漲至村前,並為與潮里村相對應,遂命村名潮外。 潮外村位於海陽市南部,地處東經121°06′,北緯36°40′。東與小灘鹽廠相接,西與從上村為鄰,南與莊上村、潮里村接壤,北與大閻家村相望,隸屬大閻家鎮。距鎮政府駐地2.5公里,距市政府駐地15公里。 全村轄區總面積約8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積266.7公頃,適宜種植的農作物主要有小麥、玉米、大豆、花生、蘋果、桑、蔬菜等。 2002年,全村920戶,2315人,有周、劉、譚、包、徐、張、姜、王、宋、孫、丁、於等12姓,均為漢族。其中包姓人口較多。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潮外村
  • 行政區類別:村
  • 面積:約8平方公里
  • 人口:2315人
  • 得名:因漲潮時潮水至村頭
社會進步,組織建設,

社會進步

文教科技清末民初,本村設有臥雲書房。1942年,成立潮外國小。1952年,成立潮外完小。1970年,村分批出資37萬元,建新校舍79間,教職工23名。1986年,聯中、國小分開,村又出資12萬元,為潮外國小新建校舍21間,教學設施逐漸配套。1998年,學校購置微機16台,教學質量進一步提高。潮外國小多次被縣評為教書育人先進單位。2000年,被煙臺市評為煙臺市規範化學校。潮外村大秧歌聞名鄉里,多次代表鎮政府參加海陽大秧歌匯演,數次獲獎。 潮外村非常重視科技教育,設科技業餘培訓班,根據各個不同農時環節的需要,聘請專家講授“果樹管理”、“桑園管理”、“養蠶技術”、“科學養雞”、“農田管理”、“新品種推廣”等知識,並根據需要,經常派人到外地參觀學習。到2002年,全村考入大中專院校的學生170人;村民有1人獲高級會計師職稱,8人獲助理農藝師職稱。 村莊建設建國前,村內街道彎曲不平。建國後,村民住房不斷地改建。1998年,村統一規劃街道、住房建設。到2002年,新建住房80幢,人均居住面積22平方米。 集體福利1969年,村成立合作醫療站,村民看病吃藥免費50%。1978年以來,隨著集體經濟不斷壯大,村民的福利也逐步提高。1980年,村購買電影機1部,為村民自放電影。1982年,投資3.5萬元,全村用上了電網供電。1993年,村投資21萬元,建造蓄水池,鋪設管道,村民吃上了自來水。2000年,投資11.5萬元,安裝程控電話500部。對生活困難的殘疾人、孤獨老人,定期救濟補助。

組織建設

中共基層組織建設1940年,徐訪洲在孫格莊秘密加入中國共產黨,成為潮外村第一個黨員。1942年成立了黨小組,徐斌田任黨小組長。在黨小組領導下,先後開展了土地改革,反奸、反特、反惡霸鬥爭。1944年,潮外村成立了黨支部,徐斌田任黨支部書記。1947年大參軍運動中,本村有153人參軍,其中有25人先後為國捐軀。1948年,村組織400餘人的支前隊,參加了討伐趙保原戰鬥。 1946年3月1日,分為南潮外、北潮外兩個行政村,同年7月,分別成立了南、北潮外村兩個黨支部。1946年7月-1955年12月,北潮外村先後有徐斌田、包月雲、包樹良任黨支部書記;南潮外村先後有譚維清、包作兌、包樹科任黨支部書記。1955年12月,南、北潮外兩個村合併為一個行政村,建立一個黨支部,統稱潮外黨支部。到2002年,先後有徐新田、祁連山、徐振街、徐振太、包樹墩、包敬海、包信田、徐振太任黨支部書記。全村有黨小組7個,黨員82名。黨支部多次被縣評為先進基層黨組織。 基層行政組織建設1942年,設村公所,1943年,改稱村政府。1958年,改稱大隊管理委員會。1968年6月,大隊管理委員會改稱大隊革命委員會。1980年,復稱大隊管理委員會。1984年,始稱村民委員會,下設調解、民兵、治安、婦女等組織。北潮外村擔任主要行政負責人的有徐斌田、徐鎮瑞。南潮外是包樹明。1955年12月,南、北潮外村合併後,有徐新田、包恩和、包信田、徐振宋、徐忠洲、包敬海、包振宋、包信斌任主要行政負責人。1999年5月,包信斌被選為首任直選村委會主任。 1987年,婦女委員會工作成績優異,被山東省婦代會評為先進婦女之家。1991年,村委被煙臺市人民政府評為模範村民委員會。1990年、1991年,分別被縣政府評為模範村民委員會。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