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況
清朝中期,劉姓六世祖劉雲從、劉雲德,七世祖劉才,八世祖劉文榮,先後從魯古埠村遷居斜山。後有相姓、高姓等自外地遷來定居。
社會進步
文教科技1943年,成立斜山國小。1974年,村新建18間學校和辦公室,教師6人,學生130人,入學率70%左右。1985年,村投資3萬元,在村東新建學校27間,占地面積0.3公頃。學校教學設施逐步配套,教學質量穩步提高,學生入學率達到95%以上。自建國至2002年,由原籍考入大中專院校的學生26名。 人民生活解放前,村民常年人均糧食100公斤左右,生活經常處於半飢半飽狀態。建國後,村民生活水平不斷提高。2002年,全村人均存款1500元,有各種運輸車輛110輛,機車132輛,電話126部,彩色電視機240台,電冰櫃32台。 集體福利1978年以來,隨著集體經濟的不斷發展壯大,村民的福利不斷提高。1982年,投資4萬元,全村用上了電網供電。1983年,投資4000元,購買16mm電影放映機1台,自放電影,滿足了村民文化娛樂需要。同年,投資3萬元,用上了自來水。
組織建設
中共基層組織建設1942年,劉樹寶經埠峰村張元庚介紹,加入了中國共產黨,成為本村第一名黨員。同年成立黨支部,劉樹寶任黨支部書記。在黨支部領導下,村成立了兩個互助組,並先後開展了反奸、反霸鬥爭,組織村民擁軍支前。1949年黨員公開,全村有黨員10名。2002年,全村有5個黨小組,黨員33人。曾有劉樹寶、劉樹甲、劉元勝、劉樹忠、高峻、劉長才、劉長祥、相元福、劉長勤、劉樹鎮、劉成文、劉成洪任黨支部書記。 基層行政組織建設1942年設村公所。1943年改稱村政府。1958年,改稱大隊管理委員會。1968年,改稱大隊革命委員會。1980年12月,復稱大隊管理委員會。1984年,始稱村民委員會,下設民政、調解、民兵、治安、婦女等組織。曾有劉樹俊、劉元詢、劉葆澤、劉樹東、劉樹甲、劉樹忠、劉樹雲、劉長才、相元福、劉樹達、劉樹欣、劉成文、劉樹鎮、相仁德擔任村主要行政負責人。1999年5月,劉樹鎮當選為首任直選村委會主任。2002年4月,相仁德當選為村委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