後楊台村位於海陽市東南部,地處東經121°18′,北緯36°46′,留格莊河東岸。隸屬留格莊鎮。東隔蒲萊河與前望海村相接,南與前楊台村、河崖村為鄰,西與草家泊村隔河相望。北隔乳即一級公路,距鎮政府駐地1公里,西距海陽市政府駐地15公里。 全村轄區總面積約3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積88公頃,適宜種植的農作物主要有小麥、玉米、蔬菜、花生等。 2002年,全村有346戶,990人。有陳、孫、王、馬、於、李、姜、辛、高、劉、梁等10姓,均為漢族,其中人口較多的是孫姓。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後楊台村
- 行政區類別:村
- 人口:990人
- 戶:346戶
大事記,社會進步,組織建設,
大事記
明永樂年間(1403-1424年),馬姓來此定居。建村時,因村中有一較高的泥土台,上面長有茂密的楊樹,故命名為楊台村。1945年分為前、後楊台兩個行政村,本村在北,遂稱後楊台村。後陸續有于姓、孫姓、王姓、姜姓、陳姓、辛姓、李姓、高姓等自外地遷入定居。
1942年8月5日膠東軍區某部一團、二團消滅了駐留格莊的國民黨頑固派秦毓堂部隊,本村隨之解放。 1942年11月22日(農曆十月十五日)日軍在膠東拉網掃蕩時進村,抓走村民11人(其中婦女6人),殺死2人。後逃回9人。 1945年第一個合作社(村社)成立。 1957年由本村集體投資5萬元,建起窯廠。 1967年由大隊投資18萬元,修建留格河大橋。 1983年實行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 1998年日本義濟堂株式會社獨資在村西租土地6.7公頃,種植綠色蔬菜。 2000年8月16日村投資200萬元,建大棚110個,占地18公頃。 同年10月乳即一級公路在村北100米處開通。
社會進步
文教科技20世紀30年代初,楊台村便有私塾。30年代末成立楊台國小,校址設在現前楊台村。1964年,楊台國小分為前、後楊台兩所國小。後楊台國小初以民房代替,1967年興建新校舍26間,有教師12人,學生240多名。學校的教學設施逐步配套,教學質量穩步提高。自建國至2002年,全村考入大中專院校的學生36人。
村民的文化生活特別活躍,村秧歌隊每年春節均進行演出,久負盛名。在1998年春節全縣組織的大秧歌匯演中,本村的秧歌隊獲得優秀獎。 人民生活解放前,村民的生活貧苦,常年人均糧食120公斤左右,生活只能半年糠菜半年糧。建國後,村民生活水平不斷提高。
1978年,全村收入26萬元。2000年,全村人均收入3200元。2002年,全村有各種運輸車108輛、機車62輛、電話223部、彩電325台、電冰櫃132台、洗衣機17台。 村莊建設建國前,村內街道不整齊,凹凸不平。1999年10月,村委統一規劃,整修街道620米,方便了交通運輸。住房由建國前的破亂不堪的草房,全部改為瓦房。2002年,人均住房面積30平方米。 集體福利1972年,投資8萬元,全村用上了電網供電。
組織建設
中共基層組織建設1941年3月10日,於延亭在院裡村加入中國共產黨,成為後楊台村第一名黨員。
1943年,成立楊台村黨支部,於延亭任黨支部書記。在黨支部的領導下,村內成立了民兵、婦女、支前、擁軍擁屬等組織。1944年,村里成立了互助組,並先後開展了反奸、反特、反惡霸鬥爭。
1949年,本村黨員身份公開,全村有黨員12名。2002年,全村有黨小組6個,黨員50名。曾任村黨支部書記的有於延亭、孫長學、李洪彬、馬德斌、孫常方、馬松、馬連國、孫淑敏、孫明學。1997年起,孫明學任黨支部書記。 基層行政組織建設1942年解放後,設村公所。1943年,改稱村政府。1958年,改稱大隊管理委員會。1968年,改稱大隊革命委員會。1980年,復稱大隊管理委員會。
1984年,始稱村民委員會。下設民政、調解、民兵、治安、婦女等組織。曾任村主要行政負責人的有孫秀和、孫長俊、李洪彬、馬德祥、孫洪治、於延亭、孫連祥、孫長方、辛立澤、孫長都、孫明樂、孫文智、馬連波、孫明學、馬連慶。1999年4月,馬連慶被選為首任直選村委會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