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志略
本卷介紹了
海陸豐(
汕尾市)獨特的地形地貌、河流水庫、海域海洋、氣候水文、名勝古蹟和豐富物產;較為詳細地記錄了海陸豐的建置沿革與行政區劃,豐厚的文化積澱以及人口、民族、宗教等情況;突出敘述了海陸豐悠久、精彩、光榮的歷史;概括了海陸豐人文精神;推介了海陸豐的名人風采。
共四編。第一編:地理獨特,環境優美。第二編:歷史悠久,積澱厚重。第三編:歷盡滄桑,譜寫新篇。第四編:人文精神,兼收並蓄。
紅色文化
本卷介紹了海陸豐(汕尾市)的地理、人文環境、闡述了古代的農民戰爭及民主革命思想,謳歌了南宋民族英雄文天祥的愛國精神及其影響,敘述了革命先驅
彭湃對紅色文化的興起、傳播以及海陸豐農民運動、革命根據地和紅色政權建立的重大貢獻,介紹了新中國成立以來海陸豐紅色文化的發展、傳承以及國家領導人、名人的題詞、吟詠等有關史料,同時選錄了部分革命烈士的略傳。
共三編。第一編:海陸豐紅色文化的形成和發展。第二編:譜寫在海陸豐大地上的紅色文化。第三編:紅色文化的傳播及其影響。
教育與科技
本卷較為全面地記錄了海陸豐(汕尾市)上啟5000多年前的新石器時期,下至2008年的教育與科技發展的史實;詳細敘述了自古至今歷代重視教育的政策、舉措及其產生的效果;簡介了部分學校、教育名賢和科技精英的情況。
共四編。第一編:古代教育。第二編:近代教育。第三編: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來(1949-2008年)的教育。第四編:科技普及與推廣。另加附錄。
文學風貌
本卷從地理環境及人文特點、豐厚多樣的歷史文化和多元包容的文學特徵等方面較為全面地介紹了海陸豐(汕尾市)文學的形成與發展、內容與形式等情況,展現了海陸豐(汕尾市)地區獨特的文學風貌。
本書共三編。第一編:民間文學。第二編:歷代詩文。第三編:現當代文學。
珍稀戲曲劇種
共五編。第一編:海陸豐戲曲的歷史發展與文化生態。第二編:正字戲。第三編:白字戲。第四編:西秦戲。第五編:皮影戲。
音樂舞蹈武術
本卷介紹了海陸豐(汕尾市)民間音樂、舞蹈、武術等
歷史文化遺產的源流、形成及發展狀況,再現了海陸豐人民的聰明才智以及厚重樸實的民風民俗,充分體現了其歷史文化價值。書中圖文並茂,是我國“民間藝術之鄉”——汕尾市的一個縮影。
共三編。第一編:民間音樂。第二編:民間舞蹈。第三編:民間武術。
工藝美術
本卷介紹了海陸豐(汕尾市)豐富多彩的民間傳統工藝美術,以圖文形式描述了獨具地方特色的古民居建築工藝、寺廟祠堂建築工藝、雕塑工藝、書法藝術、手工藝及其製品,展現了海陸豐人民的聰明才智及對藝術的追求與貢獻。
共五編。第一編:海陸豐的古民居建築工藝。第二編:海陸豐的寺廟祠堂建築工藝。第三編:海陸豐的雕塑工藝。第四編:海陸豐的書畫藝術。第五編:海陸豐的手工藝及其製品。
民間風俗
本卷較為全面地介紹了種類繁多又具有鮮明地方特色的海陸豐(汕尾市)民俗文化,展示了海陸豐(汕尾市)地區的民俗風貌。
共三編。第一編:民間物質生活習俗。第二編:民間禮儀制度習俗。第三編:民間節日與精神生活習俗。還附錄許多海陸豐民俗的原始資料,實為珍貴。
語言
本卷全面介紹了海陸豐(汕尾市)境內各種漢語方言的源流、歸屬及分布狀況,對各種漢語方言的語音、辭彙和語法重要特點作了較為詳細的描述和比較,並聯繫語言與文化的密切關係,通過多種口語語料進行論證,對海陸豐的少數民族語言“畲語”也設立專章進行介紹。
共三編:第一編:海陸豐
福佬話。第二編:海陸豐客家話。第三編:其他漢語方言及畲語。
旅遊
本卷從“古、藍、綠、紅、新”五個方面較為全面地概括和描述了海陸豐(汕尾市)的旅遊景觀。對歷史的遺蹟、海洋、河流、湖泊、峻岭叢林和革命聖地等景觀逐一作了詳細紀錄,同時介紹了各個景點的由來、典故和影響。
共六編。第一編:歷史景觀。第二編:金海銀灘。第三編:叢林勝境。第四編:紅色聖地。第五編:名人故居。第六編:當代景觀。
編纂委員會
顧問
羅學光、王曼、蔡運桂、莊玉君、肖建斌、
康保成、吳小虞、許翼心、潘家懿
主任
楊 青
常務副主任
溫國棟
副主任
王萬然、葉祥振、李學平、陳 錘、陳泗偉
林 軍、羅光釗、高仁焰、黃智雄、彭薏箐
總編
楊 青
副總編
許翼心、吳小虞、羅學光、潘家懿、魏偉新
編委
王萬然、許宇航、許翼心、楊 青、吳小虞、吳福欽
余遠鑒、張艷雲、陳 錘、林木群、羅學光、周仲富
黃漢忠、謝立群、潘家懿、魏偉新
編輯部主任
陳 錘
編輯部副主任
林木群、施碩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