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瑞回朝

新編歷史劇《海瑞回朝》是由楊嘉、石萍(潘先綱)、陳推(陳鶴亭)執筆,李門、莽夫(李秉義)等參加創作的一出頗具海南特色的瓊劇。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海瑞回朝
  • 類型:瓊劇
內容簡介,創作經過,遭到批判,

內容簡介

該劇描寫的是,明萬曆年間,在群臣舉薦下,皇帝重新起用罷官10餘年之久的海瑞。建陵總監房寰為阻撓海瑞回朝任職,誣奏海瑞已死,請皇帝頒旨,派陸元龍赴瓊州御祭。陸元龍抵瓊後,得知海瑞仍健在,始醒悟房寰蓄意陷害,意在假聖旨冤殺海瑞。為保忠賢,陸元龍棄旨不宣,自刎身亡。海瑞義憤填膺,赴京覲君,奏明真相。房寰終被嚴懲,海瑞也復任南京都察院右都御史之職。

創作經過

1959年4月中共中央在上海召開八屆七中全會期間,毛澤東在會上提出要宣傳海瑞、學習海瑞。6月,中宣部副部長、文化部副部長周揚來海南視察,在和海南區黨委領導談論文藝戲劇問題時,傳達毛澤東在黨的八屆七中全會上要求宣傳海瑞精神的指示。周揚認為,海南是海瑞的故鄉,更應該為宣傳海瑞精神作貢獻,要求海南區黨委組織編演關於海瑞的瓊劇。海南區黨委對周揚的指示十分重視,專門召集海南區文化局和廣東瓊劇院負責人座談,要求立即抽調人員集中精力集中時間創作關於海瑞的瓊劇劇本,並決定作為國慶10周年3部瓊劇文藝作品之一獻禮演出。廣東瓊劇院馬上組織潘先綱、陳鶴亭、李秉義3位編劇組成寫作班子,集體創作關於海瑞的瓊劇劇本,由陳鶴亭負責執筆。為提高劇本質量,海南區黨委專門調來因“右派”問題被下放興隆的原廣東省文化局副局長、廣東省戲劇家協會主席李門和下放海南鐵礦的原暨南大學副教授楊嘉,組成劇本創作班子,一同參加創作。劇本初稿完成後,四易其稿,最後定名為《海瑞回朝》,並得到海南區黨委同意。劇本所編寫的故事是根據有關海瑞的歷史資料進行藝術虛構的。當年國慶前,該劇作為獻禮瓊劇由廣東瓊劇院一團在海口劇院首演。

遭到批判

1966年4月中旬,當海南區掀起批判《海瑞罷官》的浪潮後,有一些人開始瞄準海南文藝界,在召開座談會、集會批判吳晗時對瓊劇及海南的其他文藝作品進行批評,要求“揪出海南的吳啥和《海瑞罷官》”,對瓊劇《海瑞回朝》等有關海瑞的戲曲進行批判。在此形勢下,海南區黨委決定在全區範圍內掀起批判瓊劇《海瑞回朝》運動。為此,5月中旬區黨委宣傳部制訂在《海南日報》等新聞媒體開展批判瓊劇《海瑞回朝》運動宣傳計畫,並組織人員撰寫批判文章。隨著批判運動的進一步升級,海南區黨委“文化大革命”領導小組先後將此計畫向廣東省委“文化大革命”領導小組作書面報告和電話請示,得到肯定後,報經海南區黨委批准,策劃在《海南日報》上公開對瓊劇《海瑞回朝》進行大規模的“揭露和批判”,以期推動海南的“文化大革命”運動。
6月26日,《海南日報》在第一版刊登署名文章《瓊劇〈海瑞回朝〉是一株大毒草》,並加上編者按。文章和編者按無限上綱,把《海瑞回朝》定性為反黨反社會主義的大毒草,指責劇作者用“‘借古諷今’的伎倆,對黨、對社會主義進行惡毒的污衊和攻擊”,“鼓勵右傾機會主義分子以海瑞為榜樣,直接攻擊黨中央,明目張胆地呼籲右傾機會主義分子起來奪取政權,復辟資本主義。”文章和編者按登出後,批判瓊劇《海瑞回朝》的浪潮擴大到廣東全省範圍。廣東省委機關報《南方日報》發表《〈海瑞回朝〉是周揚黑幫反黨的“海瑞”戲中的一面黑旗》文章,指責《海瑞回朝》同《海瑞罷官》、《海瑞上疏》是“全國一盤棋的三面黑旗”,是反對共產黨、反對社會主義、反對毛澤東思想的“大毒草”,認為《海瑞回朝》與北京吳晗的《海瑞罷官》、上海周信芳的《海瑞上疏》南北呼應,是“一條藤上的三個毒瓜”。從6月26日至8月底,《海南日報》、《南方日報》等報刊陸續發表200多篇批判《海瑞回朝》的文章、訊息。在批判《海瑞回朝》狂潮中,編劇、演員、導演被打成“黑幫”、“牛鬼蛇神”,受到殘酷的政治迫害。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